四、管理者常见心智模式一:思维僵化

1.什么是心智模式

在东南亚旅游时,时常会看到大象套着很细的绳子被拴在很细的桩子上,其实大象稍稍发力,绳子以及木桩根本拉不住它,但大象就乖乖地待在那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原来,当大象还小的时候,就被同样细的绳子、桩子拴在那儿,而这样的绳子、桩子足以把小象拉住,久而久之,小象就不再挣扎,渐渐地小象也长成了大象。

当我观察公司各级管理者们的行为时,常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者们“这头大象”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呢?难道有什么必然规律?

在讨论这个话题前,让我们先从心智模式讲起。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认知的世界都是由我们的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虽然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相同的,但反映在每个人头脑中的主观世界是有差异的,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有五大“催眠师”,它们分别是父母、成长路上身边的人、老师、书籍、各种广告。正是这些“催眠师”让人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因为昨天的“看见”形成了我们的信念,过去的经历造就了我们的经验,而这些认知又在指导我们日常的行为。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许多年前我认识一对夫妻朋友,刚结婚时常为谁管家里的钱而吵架,后面一了解,才发现这位男士的原生家庭比较重男轻女,认为男的就是家里顶梁柱,就应该掌管家里的财权;而这位妻子从小到大,家里都是奶奶、妈妈说了算,自然觉得家里就应是女人当家作主。这不,两人不吵架才怪呢。

所以,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对于我们应对与处理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请看引号中这句话“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

你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的顺序全是乱的?但一点也不影响人们理解它想表达的意思。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智模式已形成了固定的搭配模式,眼睛看到的东西传达到大脑后,被大脑依据固有的模式进行了重组,而这个过程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在《生命3.0》这本书中,这样写道:“人的大部分思维、动作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只占极少数。”比如我们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还一边和身边的朋友说话。我们走路的动作、对前方路况的判断以及如何吞咽等一系列动作都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

书中还提到:人的大脑每秒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而人有意识地处理的信息大概只有10~50比特。

由于可见,我们的许多日常行为都是由心智模式控制的无意识行为,除非你有意识去觉察它。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思考需要脑部活动,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能量,正如我们前面所讲,人类的能量是极其有限的,大脑一旦思考,就会占用我们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注意力。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信息都做精准判断及周密思考,那么能量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固有的、习惯性的方法和模式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以节省能量。

凡事有利也有弊,这种心智模式虽说能有效地节约能量,但这种运作机制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在认知无意识的状态下去判断事情未必可靠!但我们已经习惯这么做。

2.管理者工作中的僵化思维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们会表现出哪些固有的僵化思维呢?

十几年前,我曾被集团派去帮助一家公司建立员工培训体系。正好赶上这家公司的员工培训室装修。作为顾问,我就帮忙列了一系列需要购买的培训室物品清单,让他们的培训经理去申请购买(在费用预算内)。清单中有一项是购买五个单人白板架(用于学员的小组互动讨论以及讲师板书使用)。过了几天后,他们的培训经理很沮丧地跟我说,审批环节中的一位公司高管不同意,并在申请单上批注:“买这么多单人白板架当饭吃?”

这位公司高管当然有权力不批准,可这也说明:在他的阅历、视野以及对培训工作的认知模式里,仅限于一个大白板的上课模式,也不明白单人白板架的价值,因此才会批注“买这么多单人白板架当饭吃”如果这位高管能保持一颗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避免僵化思维的影响。

再比如下面这个案例(源于某本书):

刚上任的炮兵军官在视察训练时发现,总有一名炮兵站在大炮旁边纹丝不动,询问下属原因,下属回答道:“这是训练条例上的规定,所有炮兵部队都必须按条例要求执行。”军官听后并未消除疑惑,在他花费大量时间调查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真相。

原来这是很早以前的一项制度,早到什么时候呢?早到还是用马来拉炮的年代,而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就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避免马受到炮声惊吓而跑开,同时也在大炮发射后尽快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

但如今早已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根本不需要看马的炮兵,也不再需要炮兵站在炮管下,但是训练条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部队训练仍然在按照原来的条例执行。这名炮兵军官在有了新发现之后,立即报给上级,并获得了应有的嘉奖。

再比如:

1899年美国国家专利局主管查尔斯·杜维尔自信地说:“世界上能发明的东西都已经发明了。”

1900年爱尔兰科学家汤姆逊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的只是一些装饰工作。”

1943年IMB董事长托马斯·沃特森曾经这么说过:“我认为全球大概只需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

现代企业中,管理者思维僵化的情况还有吗?

·4G/5G时代,某些公司还是会要求员工提交无穷无尽的纸质报表、报告,而且这些报表、报告很少做更新、改进。

·某些公司做预算时,通常是将当年各项收入与成本乘以一定的比例,却忽略了市场早已发生的变化和实际情况已有的改变。

·遇到新的生意契机,财务及法务等管控部门人员的第一句话经常是“这个有风险”。

诸如此类的情况存在于很多公司。

而当需要做出变革时,有些管理者会说:“以前那样做挺好的,为什么要改呢?”

这些管理者长时间在同一环境、同一岗位工作,他们脑子里的条条框框特别多,而且常认为过去的就是最好的,过去的方式是风险最小的。无法创新,不敢突破,一切要按部就班。

当然,从人性底层逻辑来说,这一点也没错,因为这是最节省能量的方式。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

企业和管理者们也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