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楚康王改革军政(下)

于是楚国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后来的商鞅改革,其中的土地改革,很多方面是参照了楚康王改革。

三大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王权,分化了公族权力,有效实现了君主专制,遏制了权力斗争。

军事体制改革,重视了后勤装备和战略物资调配,大量使用公族人士和军事人才,迅速提升了楚军战斗力。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国人的生产能动性和积极性,国家收入大大增加,国库充盈。

很快,楚国的国家实力大大提升。

在楚康王任命的这些高级干部中,我们得讲讲令尹熊午。

熊午,芈姓熊氏,名午,字子庚,楚共王之弟,楚康王叔叔。

可以说,在当时的楚国,熊午是一位绝对的牛人。史料对他的评价是“审时度势、头脑清醒”。

熊午素有贤名。据说,当时的楚国盟国秦国是求贤若渴,为了人才,秦国甚至不择手段,到处扮演猎头公司角色。

终于有一次,秦国瞄上了熊午。

公元前661年,熊午代表楚国出使秦国,使命就是护送王后秦嬴回娘家。秦赢是秦国公主,秦景公的妹妹,也是楚共王的王后。

不知道当时楚共王将夫人送回秦国是何用意,反正楚共王是第二年崩的,也许楚共王感觉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所以先安顿好王后。

否则自己一崩,王后怎么办?秦楚联姻更是同盟,将夫人送回娘家可能是最妥当的。

熊午作为楚国外交使节,在秦国朝堂展现了他的为人大体、从善如流良好形象,给当时的秦国国君秦景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样的人才,正是秦国所缺乏的。所以秦景公便对熊午百般优待,向熊午许以高位,希望熊午留下在秦国担任上卿。

熊午当然不愿意。

秦景公急了,他干脆派出使者对楚共王说,为进一步强化两国同盟,熊午将留在秦国,委以重任。有什么条件,请楚国提出要求。

这下楚共王急了,但毕竟两国联姻且同盟,人家秦国也算是一番好心,对熊午委以重任。

但熊午是楚国贤材,怎么这一趟差出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大将了。不行,绝对不容许让秦国人将熊午要去了。

楚共王不好撕破脸跟秦国吵架,他干脆请了晋国人来帮忙。

怎么帮呢?

就是让晋国人以秦国扣留诸侯国使者严重违反国际规则为由,威胁秦国:

如果你们秦国不按国际规则办事,那我们晋国将在壶邱这个地方筑城,加强战备,随时讨伐你们秦国。

晋国人之所以愿意帮这个忙,一是看在厚礼的面子上。当时楚共王用重金贿赂了晋国高官,而晋国的腐败透顶是全天下闻名的。

二是因为熊午名声很大,他是一位爱好和平、胸怀天下的贤人。晋国人都知道熊午,知道他回到楚国,符合晋国的国家利益。

再说,晋国只是给秦国带句话的事,何乐而不为?

熊午后来终于回到了楚国,代价是楚国贿赂给晋国人三百金加三百车地方特产。

所以说,围绕着熊午,当时三大强国小小角逐了一把:秦国甘冒外交风险也要扣留熊午,晋国甘冒战争风险也要逼迫秦放人,楚国不惜重金要让熊午回国。

看来,熊午被很多人看好。

熊午确实不错。他先是担任了楚军司马,后来在楚共王崩时那一年,即他回楚国后的第二年,和养由基打败了进犯楚境的吴军,还俘虏了吴国猛将公子党。

后来又跟随令尹熊贞讨伐吴国,在撤军途中熊贞中埋伏他又率军返回救援,使楚军的后军不致于被全歼,还救回了熊贞。

所以熊贞去世前反复叮嘱熊午要加强对吴国的防备。楚康王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位王叔之材,所以熊贞卒后,便任命熊午为令尹。

熊午后来劝谏楚康王不要轻易与晋国交战,楚国最主要的精力应用于富国强兵上。

但楚康王从整个大局考虑,还是派了熊午率兵讨伐了正内乱的郑国。

熊午在班师途中,遭遇了风雪暴寒,楚军士兵被冻死极多,惨败而归,成为熊午一生最大的遗憾。

这个我们等会再细细说来。

熊午自出征郑国兵败回国后,一直郁郁寡欢,过了几年,便得病而亡。

熊午卒后,葬于淅川(今河南省淅川香严寺一带),如今香严寺还有子庚墓,后来该墓出土了一个珍贵文物--王子午鼎。

此鼎青铜铸就,铭文如下:

“王子午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

施德政,正是熊午作为令尹最大的功绩,前面我们说楚康王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这些具体改革措施,无一不利于楚国的发展,让楚国在鄢陵之役败于晋国后迅速恢复国力。

楚康王的改革,并非靠楚康王自己拍脑袋想起来的,主要是包括令尹熊午等大臣的参谋下形成的思路。

在熊午担任令尹期间,许多措施是他主持下完成的。

熊午,也即公子子庚,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