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共王的一生,是极其艰辛的一生。他年幼即君位,在大权被王叔们牢牢把握着的情况下,一点点积聚自己的力量。
在许多政务处置上,楚共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只是在楚国内部权力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如他不愿追究屈臣叛国之罪,但却仍旧违心让令尹熊婴齐诛灭了屈臣全族,终于导致屈臣倾其毕生心血报复楚国。
又如他本想交好吴国,却遭到令尹熊婴齐等人的反对,最后失礼于吴王。再加上晋国加大联合吴国对抗楚国的力度,使楚国终于在东线树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楚共王是一位非常想有所作为的楚王。楚庄王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他即位时的楚国还是诸侯联盟盟主。
楚共王完全继承了楚庄王止戈为武的理念,他希望世界和平,但在春秋江湖,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他屡屡中计,从一开始被晋国忽悠和平共处,结果晋国却借机将后方隐患消除后,又来向楚国叫板。
到这个时候,楚国已经处于下风了。
由于吴国的侵扰,楚军长期得不到休整。再加上楚国内无良相外无良将,所以到了鄢陵之战时,楚共王虽然自己很英勇,渴望一场胜利来继续以战止战的梦想,但梦想终究是破灭了。
随着晋楚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直接对战结束,楚国失败晋国获胜,标志着春秋江湖盟主又回归到了晋国。
虽然,这个时候楚国仍旧是强大的,但晋国随着晋厉公去世后,产出了一位英明神武的晋悼公。
这位晋君聪明睿智至极,他完全控制了晋国内政,消除了权力斗争。
没有权力斗争的晋国是很可怕的,
晋国从此一枝独秀,笑傲整个春秋江湖。
其实,无论历史怎么评判楚共王,笔者要说的是,楚共王真的是一位相当不错的楚王,只是他生不逢时罢了。
楚共王时代,楚国基本没有出产过名将良相,唯一一位将相之材屈臣,被迫逃离楚国。
他的时期,正是晋国国力最鼎盛的时期。而楚国却是被拖向疲惫的时期,又不巧碰上了晋悼公这种大牛人。
楚共王是一位很谦虚的人,史料记载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刻。
楚共王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便把群臣都叫来,他对大家道:
“不谷德才浅薄,还没来得及听取先王和老师们的教诲,在十岁时便即高位,如此厚䘵实在不配。
所以,才会导致鄢陵兵败,丧师辱国,让大家为楚国担心,这令不谷一直很惭愧。
不谷身后的谥号,就用灵或厉吧,希望大家成全。”
什么意思呢?
楚共王在临死时对楚国卿大夫们讲,自己德才不足,对楚国如今的局面负有重要责任,所以谥号就用灵或厉。
要知道,当时最讲究身后的事了,据说想当年楚成王为了一个谥号,死了仍不瞑目,直到大家给了他一个褒义的“成”号时,他才闭上眼睛。
“厉”、“灵”那都是谥号里面最差的一档了,楚共王却请求楚国的公族大夫们给自己这样一个谥号。
正是这位楚王能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表现,这是一位敢于揽过的楚王,一位具有谦虚美德的楚王。
在战场上,这更是一位勇敢的楚王,血性的楚王。
在鄢陵之战中,楚共王亲率左广部队冲锋在前,亲自擂鼓作战!在敌人兵力大大强于己方兵力的情况下,因此而大振士气。
这是楚王的传统,历代楚王都骁勇善战,形容为猛将一点不为过。
包括楚共王在内,之前没有哪位楚王不是冲锋在前,给人一种“兄弟们跟不谷上”而不是“兄弟们给不谷上”的身先士卒战斗作风。
所以,楚军是强悍的。
在混战中,楚共王眼睛被箭射瞎,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撤出战场,而是拔出带着眼球的箭!
这是何等的血性!在历史上,后来还有一位猛将也因此而被人记住,那便是三国曹操军事集团的大将夏侯惇。
任何一支军队,有这样的勇猛,足以令敌人胆寒。所以像夏候惇,在包括《三国志》在内的所有三国题材游戏中,武力指数都是超一流的。
眼睛被射瞎了一只,他还要命令养由基射杀那位晋将,这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在紧急情况下继续鼓舞士气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楚军后来反而是群情激愤,让晋军在优势兵力下也仅与楚军打个平手。
战场上的楚共王是那么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但在生活上他却又是那么豁达。
史料记载了“楚弓楚得”这样一则典故,被认为是楚共王的故事。
楚共王有一把宝弓和一支宝箭,弓叫“繁弱之弓”,箭叫“忘归之矢”。
有一次,楚共王去云梦泽打猎,打猎回来到了王宫才发现,宝弓和宝箭不见了。
宝贝不见了,一是遗落在云梦泽了,二是被人给偷了。
当然,谁也不敢偷楚王的东西,丢了那肯定是丢在了云梦泽。
内侍们急了,向楚共王表示要去云梦泽找回弓和箭。楚共王想了想,对大家道: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楚共王的意思,就是说,不谷是楚国人,东西遗落在楚国的地方,那一定会被楚国人捡去。
既然仍旧是在楚国人手里,那就没必要去找了。
这便是“楚弓楚得”成语典故,意思为虽有所失,但其利不外溢,后来也形容得失无常,无须萦怀。
何其潇洒,何等胸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