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新疆是全国干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代表,面积约占全国的1/6,但沙漠面积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0%,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同时又是全国资源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这两方面的特点又极大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后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书运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方法,选取新疆2001—2015年经济、资源、环境方面的数据,分别从农业、工业、综合三方面对新疆分片区、分地州市进行生态效率比较、分析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率研究理论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文献。研究重点主要是生态效率评价理论和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和行业层面。对区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尤其是针对资源开发型省份的研究很少。这一切都说明生态效率还有研究的空间,需要发展生态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需要完善生态效率研究的方法。特别是,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区域层面和内部层面进行生态效率评估。通过实证分析,整合各种生态效率理论和方法,总结、拓展和完善生态效率研究体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理论体系,为综合评价区域生态效率提供科学、合理的操作思路。

(2)通过多层面、多因素、多角度全面分析,丰富生态效率研究手段,完善生态效率理论体系。通过对一个省份从产业结构层次分农业、工业和综合三个层面进行生态效率测度分析;将生态效率分解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从省级层面、区域层面、地州市层面对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对生态效率损失原因及改善途径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究各要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通过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效率的促进和制约机制;通过多层面、多因素、多角度全面分析,丰富生态效率研究手段,完善生态效率理论体系。

(3)丰富区域生态效率的研究内容。以同时具备资源开发型、干旱型特征的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在这两种因素制约下区域的生态效率变化动态和规律,找到导致区域生态效率损失的内在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生态效率提升路径,为下一阶段研究提供基础性的、阶段性的、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理论研究资料,同时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2.2.2 现实意义

(1)通过对新疆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疆各区域、各地州市的生态效率变动状况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区域生态效率所处的水平,能够揭示各区域之间存在效率差异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理清各区域生态效率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2)为新疆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各地州市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制定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3)通过对新疆这个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大区、干旱型气候大区的生态效率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其他受资源开发和干旱气候制约的省份的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借鉴,为制定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