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的探索

虽然充满了干劲和闯劲,但当时大家对于残疾人事业应该怎样发展并没有经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坦白说,当时我们也不清楚残疾人事业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在探索中一步步发现,残疾人需要什么,然后再相应开展工作。”林老说。

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但是整个社会环境对发展残疾人事业来说还是很不利的。那时候残疾人不叫残疾人,而是叫残废人。社会上普遍认为残疾人就是没用的人。林老坦言:“来基金会以前不了解残疾人,来了之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些残疾人真了不起。残疾人的事儿确实是该干的事儿,也是值得干的事儿。所以我觉得从事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他们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为残疾人建立康复中心。建立康复中心的想法是朴方最先提出来的。曾经在国外的康复经历让他意识到,如果有好的康复,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就会得到很大改善。事实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的初衷也是为康复中心的建设筹措资金。林老来到基金会后,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建立康复中心的事情。“要搞残疾人康复中心,这是下了死决心的。”林老说。

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康复中心,是有难度的,虽然他们下了很大决心,但是对于如何建立康复中心,当初大家都没有经验。这时候他们结识了被称为“复康之父”的香港康复协会创始人方心让爵士。方心让也是当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复康计划与发展的顾问。他最早把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的资料,呈给了当时我们党的总书记。由此“方心让就把国际残疾人事业引入我国,基金会和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合作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林老回忆道。

在与方心让合作建设我国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同时,我国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残疾人康复师。康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我们自己的康复人才,对此林老深有体会:“康复师不是医师,比医师要高,必须在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才能做康复师。”当时,基金会组织了一批人专门到香港和加拿大去培训。“现在有些残疾人康复方面的骨干和专家就是那时候培训出来的。”林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