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
- 蒋荣
- 2382字
- 2021-10-15 19:40:39
第二节 研究型教学理论依据
普遍认为,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关于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理论。在知识的形成上,主要包括经验主义、建构主义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波普尔的知识发展理论。[18]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是“自然指导”的结果,即被发现的,个体只是感知知识。与经验主义相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被创造的,强调理性在新知识创造中的作用,知识,无论是个体知识还是公共学科知识,是“人类制造”而非“自然指导”。就个体知识的创造而言,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产生是个体的事”,知识的生产仅发生于认知者个体内部智能或认知程序,个体的认知效果导致知识的建构,即“知识是个体活动的结果而非被动接受信息或教学的结果”;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社会因素,如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等,对个体知识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无论是认知建构还是社会建构主义,都为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提供了路径指导:能动学习与创设情境。按照认知建构主义观点,知识的产生是个体的事,那么,在教学中,没有学生个体能动学习而只有被动灌输,是不大可能发现、创造新知识的;按照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知识的形成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体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情境下,如面向社会需求或问题,与社会其他成员的竞争合作、沟通协作中解决问题,才能发现、创造新知识。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或情境或者提出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创造新知识。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19]。
波普尔的知识发展理论介于经验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可被简括为“人类建议,自然检验”。知识产生的流程如下:问题—尝试性理论—消除错误—新的问题—完善理论、形成新知,尝试性理论是人类智力的创造物,消除错误(通过检验)则是由自然来做。应当说,波普尔的知识发展理论进一步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知识源于理性与实践,知识是在个体理性思考与实践验证过程中不断形成发展的。这就意味着教育既需要学习者主观能动的思考,也需要重视实践对理性的验证,在实践验证中发现新问题,提出尝试性的理论,再到实践中验证、修正理论,最终形成新知识。
事实上,建构主义并不否定现实经验在知识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承认了社会情境(包括实践经验)对知识形成发展的影响,与其他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只不过强调了个体在对自然的感知中的能动作用。个体知识发展的过程应当是个体能动的建构、解构、再建构……的过程,教育就是不断帮助个体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建构解构中,探索真理,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个体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训练,精神得以塑造。
二 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同样强调知识形成中学习者的能动作用,同样为研究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钱佳宇对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背景、依据、步骤以及特点进行了回顾与分析。[20]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于与苏联竞争的需要,改革教育方式,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教育改革会议,主要评价当时美国国内提出的各种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研究改进基础教育中自然科学教育改革问题,与会专家就以上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当时,杰罗姆·布鲁纳担任此次会议的主席,会后,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综合专家各种意见,写成专著《教育过程》。布鲁纳在书中提出“发现学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主动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当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发现学习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发现目标”的确定,即探究问题的提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直觉思维,即提出“假设”;鼓励学生开展探索与发现活动;指导学生对发现结果进行评价和验证,帮助学生最终“发现”科学结论。
就形式而言,发现学习理论的“发现”并不限于科学家那样的原始发现,发现学习中的发现主要指的是再发现。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21]发现学习中的发现可以包括三个层次,即领会中的发现、应用中的发现以及创造中的发现,对知识概念、知识体系的领会发现是其他发现的基础,不管哪一层次的发现,都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过程。[22]
发现学习理论虽然是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反思,但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高等教育更应当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以及主动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切入口,也是主动探究的触发点。问题意识从哪里来?发现学习理论重视甚至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因为“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直觉思维,未必能够获得正确答案,但敢于从事直觉思维的学生往往心智比较活跃。在直觉思维时,一旦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产生了发现学习的前奏”[23]。当然,“这种直觉思维在运行过程中,又总是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功”[24]。
建构主义与发现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产生与发展中的能动性、主动性,都重视客观环境或问题在“建构”或“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对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单向度的、观念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传承、发展、创造过程。事实上,在知识的传承、发现、创造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双方都在不断地“建构”与“发现”,同时,“建构”“发现”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精神,特别是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精神,以及在问题探究、现实关照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