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步》:类型奇特的散文集

《马步》(Ход коня,1923)是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性散文集,收录了他在1919—1921年在报纸《艺术与生活》上刊载的29篇文章,是一部充分体现其早期文艺思想的重要文论集。单从体例的角度而言,这部作品似乎并不能与《感伤的旅行》《动物园》等小说体裁相提并论:它不具备基本的情节主线,也没有连贯的叙事和固定的场景,似乎只是对特定时期各种理论作品辑录。实际上,若是对《马步》进行仔细品读,一定会为作者飞扬的文采,妙动的文思和跳跃的笔法所惊叹。虽然在一部偏向于阐释艺术理论的作品里,似乎很难发掘其体裁上的文学性,因为“文学作品正像颜色一样相互重叠:在色泽浓重时它们很容易区别;但是它们有如此多的变化和如此多的不同形式,以至于我们无法弄清何处是一种的结束另一种的开始”。[132]

《马步》中几乎每篇小文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杂糅风格。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零散的文集,但却有着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强调文艺的主体性,反对将艺术庸俗化为一种政治宣传的手段;艺术作品有其本身的规律和法则,应该给予创作更多的自由。围绕着这一明确的主题,每篇文章都连类而及,将信手拈来的纷杂事物当成了阐释艺术问题的素材,为体裁的杂糅提供了言语的载体。

该书的序言“马步”表意指代象棋中的马棋的棋步,深层却隐喻艺术的本质规律。有趣的是,作者并不是用文字来向读者介绍“马”这个棋子的游戏规则,而是在一句简短的“马走日字”[133]之后,直接插入一幅黑白的棋盘简图,将马棋的走法清晰地画了出来。接着才在棋盘图后含蓄地阐明了隐喻的意义,“马步奇特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原因是——艺术的假定性,我写的就是关于艺术的假定性问题,第二个原因是马棋的不自由——它侧身前进的原因是它被禁止行进。”[134]对于“马步”一词的隐喻内涵有广阔的理解空间,凝聚着作者对艺术规律的审慎思考和理性辨析,是解析什克洛夫斯基思致绵密、气局严整的文艺思想的突破口之一。马步在棋盘中的固定运动,影射了后革命时期俄罗斯复杂又奇怪的历程,同时也象征着官方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制约,暗示以形式主义者为代表的文艺学家们的选择之路愈发狭窄及其与苏联官方文艺政策的隔阂,呼吁勿抹杀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可谓是一种政治文化隐喻。

与此近似的还有收录在此书中的《绘画中的空间与至上主义者》(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в живописи и супрематисты)[135]一文:为了讨论接受主体的精神意志与艺术作品接受效果的关系,作者同样在行文中直接插入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来阐发自己的论点。在什克洛夫斯基眼中,这种插图示意的方法,似乎比连篇累牍的文字解释更有说服力,就这样,晦涩艰深的理论依衬于直观性的图像,带给读者陌生化的视觉感知。我们很难将这类带有图片的小文简单归类,因为什克洛夫斯基作品中的插图并不能等同于学术论文里的研究图示,也起不到简单的配图示例的作用,它更近似于一种特殊的文字形态,在作者的掌控之下生成一种莫名的话语意识,毫无违和地为篇章主旨服务。

第二篇序言则以“一卷”(Сверток)为题。一般来说,序言应该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是创作经历,甚至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内容,但《马步》中的第二篇序言却违背常理,在此通篇记叙的都是什克洛夫斯基与其学生隆茨和尼基京(同时代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两位成员)的对话。

首先,这篇序言像是一个故事体(Сказ)散文。两位学生向什克洛夫斯基讨教到底什么是艺术,后者回答说:“我跟你们说点类似于故事串故事的东西吧……”[136]于是,近似于传统故事体小说的讲述人,什克洛夫斯基立刻执掌了通篇叙事的话语权,并借由自己所讲故事主人公的叙述串起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印度神话,所讲的是一位农夫经常向掌管天气的神明抱怨自己的庄稼收成不好,于是神明就将掌管天气的权利交给农夫,但是一年过后,农夫的庄稼还是收成惨淡,原来农夫目光短浅,从来不忍让庄稼接受雷电风雨的洗礼,庄稼因此娇嫩脆弱,收成稀少;而后,什克洛夫斯基借用神明教训农夫的对话,借神明之口讲述了医生医治意大利病人的逸事,再经由病人对医生的问询,借医生之口讲述了千足虫行动不自如的寓言;最后,话锋一转,千足虫又将话题绕回到什克洛夫斯基身上,它说“什克洛夫斯基是正确的……他说过,我们时代最大的不幸是我们为艺术制定了各种规则,却从未真正知道艺术是什么。”[137]实际上,这是什克洛夫斯基在效仿古代印度故事的结构体例,即用一系列的故事组成一部作品,由主人公讲述下一个故事。什氏将其解释为:“如此不断地故事串故事,直到第一篇故事被完全忘记为止。”[138]

其次,这篇序言更像是将对话与童话故事相杂糅的记叙文体。篇章中不难看出,什克洛夫斯基在杂糅过程中运用了自己所推崇的穿插手法。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情节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一文里对此就进行过详细的科学分析。他将文学作品中的各类人物角色比喻成执行文学动作的棋子,认为所有棋子都要按着作者所铺设的情节运行棋步。而在序言的对话性、自由随意的情境中,什克洛夫斯基同样通过这种穿插手法,自然而然地将三个带有寓意的民间童话故事杂糅进文中,文字内容以艺术的寓意为旨归,这就使文集成为一种“各种声音、发音运动和思想交织的产物”[139]。什克洛夫斯基这种在学术性杂文中插入故事、夹杂进叙事的散文体裁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其语文性也不言而喻。

除了以上的例子,在其余的篇章里,体裁杂糅的特征也不时地闪现。如在《关于心理描写的舞台》(О псих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ампе)[140]一文中,为了说明艺术的假定特征,作者便以霍夫曼、塞万提斯、契诃夫三者的小说为例,在其中穿插了三位作家的小说内容和文学评述;在短文《千只鲱鱼中》(Тысяча сельдей)[141]中为了说明文学作品自身的规律构造的重要性,作者甚至誊写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来证明论点,更不要说文集中随时出现的大量充满着文学色彩的典例和陌生化隐喻。

综上观之,《马步》就是这样一部文体非凡而奇异的理论性散文集,我们很难硬性地将它界定为某一个固定的体裁范畴。什克洛夫斯基以其松散的文笔,漫不经心地穿梭于文学与理论之间,将各类文本奇妙地交会在统一的主题下,以达到文艺感悟与语文思想的共生局面。

通过以上分析,什克洛夫斯基散文体小说的杂糅性特点可见一斑。《感伤的旅行》是一部旅行小说作品,作者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通过回忆的主线大量填充不同的文体材料,将作品评述、文学理论、报刊政论、书信札记融合为一体;《动物园》一书则重塑着传统书信小说的创作准则,在不谈爱情的主题下,作者以书信为载体,用陌生化手法将文艺评论、政治新闻、理论思辨等不同体裁黏合在一起,隐性地向读者表达内心汹涌的爱意;至于《马步》表面上是一本理论探索文集,而实则更像是一部少见的语文体散文。书中收录的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裁杂糅,并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阐述文艺学问题,所以全书自然充斥着语文学韵味。

可以说,《动物园》的这种奇特的书信文体是什克洛夫斯基之于20世纪20年代俄国文学创作理念发生现代转向、文体发生急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迪尼亚诺夫在《论文学的演变》(1927)中阐述文学体裁的“位移”和“演变”时所指出,“某一个时期的 ‘文学事实’,在另一个时期就会成为普遍的日常言语现象,反之也是一样。这取决于该事实所诉诸的整个文学体系。因此,杰尔查文致友人的书信是日常事实,而在卡拉姆津和普希金时代,致友人的书信却成为文学事实。在某一文学体系中,回忆录和日记具有文学性质,而在另一种体系中,就有非文学的性质,这就是明证。”[142]


[1] Boyd,B.,Vladimir Nabokov:the american year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212.

[2] Шкловский,В.Б.,Избранное.В 2-х т(Том 2),Москв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3,С.195.

[3] Кузнецов,С.А.,Современны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Норинт,2007,С.892.

[4] Ожегов,С.И.,Шведова,Н.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Москва: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нститу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2002,С.852.

[5] Скороспелова,Е.Б.,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от А.Белого (《Петербург》) до Б.Пастернака(《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Москва:ТЕИС,2003,C.51.

[6] Лейдерман,Н.Л.,Липовецкий,М.Н.,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50—е—1990—е годы.(Том 1).,Москва:Академия,2003,C.10.

[7] Скороспелова,Е.Б.,Русская проза XX века:от А.Белого (《Петербург》) до Б.Пастернака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Москва:ТЕИС,2003,C.181.

[8] Сорокина,С.В.,“Жанр романа с ключом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20-х годов ХХ века”,Нов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No.3,2006,С.75.

[9] Эйхенбаум,Б.М.,О литературе.Работы разных ле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87,С.443.

[10] 赵晓彬、侯佳希:《〈感伤的旅行〉: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第2期;侯佳希、赵晓彬:《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创作探源》,《外国语文》2016年第1期。此处有所修订。

[11] Разумова,А.О.,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роман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XX века:Генезис,поэтика,Москва:Дис.канд.,РУДН,2005,С.30.

[12]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266页。

[13] 同上。

[14] [俄]米·米·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15] 同上书,第338页。

[16]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17] Хмельницкая,Т.Ю.,“Неопубликованная статья о В.Шкловском”,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No.5,2005,С.24.

[18]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8页。

[19] 同上书,第37页。

[20]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232页。

[21]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193.

[22] Шкловский,В.Б.,“Стерн и Локк,или остроумие и рассудительность”,в кн.:В.Б. Шкловский,Избранное в двух томах(Том 1),Москв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3,С.126.

[23]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24]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203页。

[25] [英]劳伦斯·斯特恩:《多情客游记》,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26]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27] 同上书,第297页。

[28] Левченко,Я.С.,Другая наука—Русские формалисты в поисках биографии,Москв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 экономики,2012,С.86.

[29] Шкловский,В.Б.,“Стерн и Локк,или остроумие и рассудительность”,в кн.:В.Б. Шкловский,Избранное в двух томах(Том 1),Москв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83,С.128.

[30] Там же,С.156.

[31] Гинзбург,Л.Я.,Литература в поисках реальности,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87,С.65.

[32] Шкловский,В.Б.,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Пушкин и Стерн),в кн:В.Б.Шкловский,Очерки по поэтике Пушкина,Берлин:Эпоха,1923,С.199-220.

[33] Разумова,А.О.,“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роман” в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е XX века:Генезис,поэтика,дис.канд.,РУДН,2005.

[34] 张杰、汪介之:《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35]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36] Громов-Колли,А.В.,Проза Виктора Шкловского 1920-х годов,дис.канд.,Моско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тверситет,2004.

[37] Левченко,Я.С.,“Тень Василия Розанова в повествовательном ландшафте Виктора Шкловского”,в кн.:А.А.Долинин,(Не)музыкальное приношение,или Allegro affettuoso: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к 65-летию Бориса Ароновича Каца.,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2013,С.426.

[38] Громов-Колли,А.В.,Проза Виктора Шкловского 1920-х годов,дис.канд.,МПГУ,2004.

[39] 吴琼:《罗赞诺夫的“手稿性”书写探析》,《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1期。

[40]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124.

[41] Там же,С.125.

[42] 吴琼:《罗赞诺夫的“手稿性”书写探析》,《俄罗斯文艺》2013年第1期。

[43] 张冰:《白银时代:俄国文学思潮与流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4] Розанов,В.В.,Сочинения.Том 2.уединённое,Москва:Правда,1990,С.125.

[4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46] Розанов,В.В.,Сочинения.Том 2.уединённое,Москва:Правда,1990,С.162.

[47]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页。

[48] Розанов,В.В.,Сочинения.Том 2.уединённое,Москва:Правда,1990,С.27.

[49] Шкловский,В.Б.,Еще ничего не кончилось,Москва:Пропаганда,2002,С.227.

[50] Котельникова,О.К.,“Сюжет как явление стиля”,Мысль,No.2,1922,С.121.

[51] [俄]尤·迪尼亚诺夫:《文学事实》,张冰译,《国外文学》1996年第4期。

[52]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53] Левченко,Я.С.,Другая наука—Русские формалисты в поисках биографии,Москв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 экономики,2012,С.86.

[54]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55] 同上书,第 36页。

[56] Логунова,Н.В.,“《Zoo,или Письма не о любви,или Третья Элоиза》 В.Шкловского как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эпистолярный роман”,Известия РГПУ им.А.И.Герцена,No.101,2009,С.115.

[57]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

[58]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页。

[59] 同上书,第132页。

[60]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61] 同上书,第111页。

[62]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

[63] 同上书,第135页。

[64] Ханзен-Лёве,О.А.,Русский формализм,Москва: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1,С.514.

[6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页。

[66]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

[67]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302.

[68] 杨荫浒:《论作者的读者意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6期。

[69]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70] Ладохина,О.Ф.,“Диалог автора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романа и читателя-эрудита”,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ть,No.1,2009,С.43.

[71]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72] Ладохина,О.Ф.,“Диалог автора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романа и читателя-эрудита”,Русская словесность,No.1,2009,С.44.

[73]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74]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7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76] 同上书,第225页。

[77] 同上书,第95页。

[78] 同上书,第42页。

[79]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

[80] 同上书,第48页。

[81] 同上书,第77页。

[82] 同上书,第88页。

[83] 王加兴等:《俄罗斯文学修辞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84]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8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86]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87]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

[88]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

[89] 同上书,第35页。

[90]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91]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页。

[92] 同上。

[93] 同上书,第216页。

[94] 吴晓都:《诗学的“散文”——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外国文学动态》1997年第6期。

[95]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96] 同上书,第25页。

[97] 同上书,第34页。

[98] 吴晓都:《诗学的“散文”——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外国文学动态》1997年第6期。

[99]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100] Шкловский,В.Б.,Ход коня,Москва:Геликон,1923,С.367.

[101] Там же,С.28.

[102]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103] 同上书,第362页。

[104] 赵晓彬:《什克洛夫斯基散文体小说的陌生化叙事》,《俄罗斯文艺》2015年第2期。

[105]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220.

[106] Авксентьев,Н.Д.и др.,Совремменные записки,Парижъ:Рус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Е.А.Гутенова,1923,C.411.

[107] Иванов,Г.В.,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трёх томах,Москва:Согласие,1993,С.496.

[108]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周启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9页。

[109] 同上书,第411页。

[110]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36页。

[111] 同上书,第299页。

[112]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感伤的旅行》,杨玉波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页。

[113] 同上书,第264页。

[114] 同上书,第57页。

[115] 同上书,第204页。

[116] 同上书,第298页。

[117] 同上书,第103页。

[118] 同上书,第262页。

[119] Шамшин,Л.М.,Стиль и смысл культур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Виктор Шкловский и его современники 10—20-хх годов,дис.канд.,РГГУ,1998.

[120] Гинзбург,Л.Я.,Записные книжки.Воспоминания,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Искусство,2002,С.65.

[121] 林骧华主编:《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1页。

[122] 刘明明:《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23] Логунова,Н.В.,“《Zoo,или Письма не о любви,или Третья Элоиза》 В.Шкловского как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эпистолярный роман”,Известия РГПУ им.А.И.Герцена,No.101,2009,С.115.

[124]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125] 同上书,第16页。

[126] 同上书,第109页。

[127] 同上书,第131页。

[128]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动物园·第三工厂》,赵晓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129] 同上。

[130] 同上书,第53页。

[131] Тынянов,Ю.Н.,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сегодня,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современник,1924,С.305.

[132] 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外语学刊》2002年第2期。

[133]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74.

[134] Там же.

[135] Там же,С.96.

[136]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75.

[137] Там же,С.76.

[138]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139]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140] Шкловский,В.Б.,Гамбургский счёт,Москва:Советский писатель,1990,С.90.

[141] Там же,С.117.

[142] [俄]尤里·迪尼亚诺夫:《论文学的演变——致艾亨鲍姆》,孙烨译,《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