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秦陇南道历史地理考察
- 苏海洋
- 2912字
- 2021-10-11 18:43:01
一 秦陇与秦陇南道的相关概念问题
秦陇为“秦”和“陇”的并称。“秦”作为地名,最早来源于秦人祖先非子受封的都邑——秦邑,其地在陇西黄土高原渭河谷地(今甘肃清水县、张川境内)。“秦”从此成为地名,并衍化出秦中、三秦、秦川、秦陇、秦凤、秦州、秦岭等地名,泛指今陕西、甘肃渭河、泾河流域的山脉、平原地带,其核心区域主要指今天的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地区,后来西方各国通称东方的中国为“秦”。“陇”泛指陇山以西一带地区,古代以西为右,又称“陇右”。“陇右”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由“西俞”“西垂”“陇西”演化而来。“秦陇”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据《晋书》卷87《凉武昭王传》记载,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西凉李暠改元建初,给东晋的奉表中说其“高祖东莞太守雍、曾祖北地太守柔荷宠前朝,参忝时务,伯祖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卓,亡祖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毗佐凉州,著功秦陇”[4]。西晋北地郡治泥阳,治所在今陕西耀县南,属雍州;天水郡治冀县,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属秦州;凉州治姑臧,治所在今武威。李暠自称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历任郡守之职。李暠的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幕下担任武卫将军,封爵安世亭侯。奉表中的“秦陇”是“秦”(秦地)和“陇”(陇右)的并称,地理范围当指西晋雍、凉二州,包括今甘肃、青海东南及陕西中北部。北魏时期,秦陇的地理范围开始缩小。据《魏书》卷88《张恂传》记载,张恂对魏太武帝拓跋焘回顾十六国北方割据形势时说:“金运失御,刘石纷纭,暮容窃号山东,苻姚盗器秦陇,遂使三灵乏响,九域旷君。”[5]苻姚分别指前秦的建立者苻坚和后秦的建立者姚苌,他们都是以关中为中心建立割据政权,稳定的统治范围包括今甘肃及陕西中北地区。秦陇地理范围应该包括今甘肃和陕西中北部地区。《魏书》卷110《食货六》中也说“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6]。此处秦陇当指今陕西、甘肃及青海东南,但将河西单独提出来,说明在当时人心目中,狭义上的秦陇已经不包括今甘肃黄河以西的地方。三国魏西晋时期,为对抗蜀国的北伐行动,将今甘肃黄河以东、六盘山以西的地方从凉州中分离出来,与关中整合为同一行政区,黄河以西部分仍称凉州,黄河以东部分划入雍州。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在五凉政权的经营下成长为独立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区,而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则被纳入以关中为根据地建立的地方政权的统治范围。这些变化促使甘肃黄河以东和黄河以西在地理概念上逐渐分野。唐代,因行政区划的演变,使河西、陇右、关中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唐代初年,在陇山以西,包括今甘肃和宁夏的绝大部分、青海东南、内蒙古一部分、新疆和中亚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中亚地区设陇右道。甘肃黄河以东和黄河以西被重新整合在“陇右”这个大的地理范围内。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大致以乌鞘岭为界析陇右道东部黄河以西为河西道,以东仍称陇右道。今甘肃黄河以西与黄河以东再次分离。由于这一变化,历史文献中将河西与陇右并称。如《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记载,宝应二年(763年),“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7]。这里的陇右显然包括秦、成、渭、兰、廓、河、鄯、洮、岷等州在内的陇山以西、乌鞘岭和青海湖以东地区。五代时期,陇右地区常常被来自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控制。北宋时,甘肃黄河以西地区被西夏占领,黄河以东被北宋控制。这进一步加速度了“陇右”与“秦地”地理概念的整合。如周世宗继位后,北击北汉、契丹,西取秦(治今天水市)、凤(治今陕西凤县东)、成(治今甘肃成县)、阶(治今甘肃武都),南征南塘,东北击辽,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新五代史》卷12《周本纪》评论其历史功绩时说:“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8]这里所说的“秦陇”指包括秦、凤、成、阶等地区在内的关陇地区。不过,唐宋时期作为行政区划概念上的秦陇仅仅指陇山西麓的秦州和陇山东麓的陇州辖地。如《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记载,肃宗(乾元)三年(760年)“(二月)癸丑,以太子少保崔光远为凤翔尹、秦陇节度使”[9]。《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记载,广德二年(764年)九月辛亥,“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进位司徒,充南道通和吐蕃使、凤翔秦陇临洮已东观察使”[10]。两条史料都将临洮、秦陇和凤翔并列,说明唐代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秦陇地理范围并不包括洮河流域与渭河下游,仅指陇山(今六盘山)东西秦州、陇州所辖地域。《宋史》中也常常将秦陇、鄜延、环庆、泾原、永兴、凤翔并列,说明宋代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秦陇也仅仅指秦州、陇州管辖的区域。元明时期,大致以今甘青黄河为界,黄河以东地区与今陕西中北部同属于陕西省,黄河以西则先后属于甘肃行省和陕西行都司,这进一步强化了“秦”“陇”地域概念的整合。《清史稿》卷251《图海传》末尾赞扬其降服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功绩时说其“鹰扬西土,绥靖秦陇,卒收底川之绩”[11]。明末清初的秦陇指代当时的陕西,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东南及青海东南地区。康熙五年(1666年),将今甘青黄河以东、陇山以西部分及陇山以东的部分地区与黄河以西部分合并,成立甘肃行省。这一行政区划的重大变化,又使“河西”“陇右”地域概念整合,逐渐形成河陇这一地理概念,用以指代历史上的甘肃地区。
有人根据政治、地理和叙述方便的需要,将绿洲丝绸之路分为三段: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到玉门关、阳关为东段;玉门关、阳关以西至帕米尔高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为中段;由此西南至印度,西至欧洲为西段。玉门关、阳关以东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平行又互相连通的路线:一条是从关中向西度陇山,经陇西黄土高原南北边缘、河西走廊通西域的路线;另一条是从关中向西度过陇山,经陇西黄土高原南缘、祁连山南麓的湟水谷地,穿越扁都口至河西走廊的张掖,或经柴达木盆地南北边缘,穿越当金山口和阿尔金山口,分别抵达河西走廊的敦煌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若羌的路线。其中由关中西行,穿越陇西黄土高原北缘通武威的路线称为陇右北道,又称为秦陇北道;穿越河西走廊的一段称为河西道。经陇西黄土高原南缘通武威,或经陇西黄土高原南缘、湟水谷地的西宁通张掖的道路称为陇右南道,又称为秦陇南道;由西宁向西经青海湖南北、柴达木盆地分别通河西或南疆的称为青海道。因秦陇南道—青海道处于秦陇北道—河西道丝绸之路黄金干道以南,所以称为丝绸之路东段南道。本书重点探讨秦陇南道的走向,兼及青海道。丝绸之路秦陇南道处于青藏高原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会合地带,当中原农耕民族势力强大时,如西汉中期至魏晋、隋至盛唐、元明时期,秦陇南道与河西道组合,是中原通西域的绿洲丝绸之路主干道的一部分;当游牧民族势力强大时,如战国至西汉初年、十六国、吐蕃、西夏时期,秦陇南道又与青海道组合西通西域、南通吐蕃和印度,为由游牧民族主导的高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因秦陇南道与青海道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下文综述秦陇南道研究现状时,兼及青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