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评价研究
- 王阳
- 1237字
- 2021-10-11 18:24:01
第一章 北京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评价研究
一 引言
就业历来是重要的民生议题。近年来,“在职贫困”或称“工作贫困”(Working poor)的问题持续蔓延。劳动者即使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努力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资收入依然不足以满足其本人及家庭成员维持合理生活的需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6世界就业与展望》显示,“工作贫困”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据该报告的数据显示,阿拉伯国家的“工作贫困”率接近40%,南亚接近50%,而位于南非洲地区的撒哈拉则几乎达到70%。[1]如何为大量的就业人口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岗位,是各国及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
就业包括数量(或称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比较而言,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问题普遍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者,开始探索超越单纯数量意义的就业概念,进一步深入到分析劳动者从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效用和价值,这就是“就业质量”。当然,就业质量问题真正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还是在90年代末期。1999年,时任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的胡安·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和理念,自此以后,很多国家都将就业质量纳入了议事日程。2016年“工作贫困”概念的提出,为深入推进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当前,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这都体现了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对就业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注重就业数量向就业数量与质量兼顾的转变。
北京市一直十分重视就业问题。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职工发展规划》)提出,为职工提供就业质量提高、收入增长同步、劳动保护全面、保障形式多样、参与渠道畅通、发展平台广阔的职业环境。其中,对于就业质量提高,《职工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努力为职工创造就业更加充分公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的就业环境,促进绿色就业,使越来越多的职工和劳动者能够稳定就业、舒心工作、体面劳动。
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对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变化进行客观衡量和评价,并对职工群体尤其是当中的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状况展开专门调研和剖析,既是研判北京市整体就业状况,为完善促进就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又是进一步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经济新常态下北京市就业工作的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