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社会稳定之基。就业包括数量(或称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比较而言,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问题已经普遍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者,开始探索超越单纯数量意义的就业概念,进一步深入到分析劳动者从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效用和价值,这就是“就业质量”。当然,就业质量问题真正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还是在90年代末期。1999年,时任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的胡安·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和理念,自此以后,很多国家都将就业质量纳入了议事日程。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6世界就业与展望》显示,“工作贫困”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该报告的数据显示,阿拉伯国家的“工作贫困”率接近40%,南亚接近50%,而位于南非洲地区的撒哈拉则几乎达到70%。如何为大量的就业人口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岗位,是各国及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2016年“工作贫困”概念的提出,为深入推进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尽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受到各种宏观因素和政策的影响,就业稳而承压,问题和隐忧增加。当前,就业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这都体现了在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对就业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注重就业数量向就业数量与质量兼顾的转变。

本书包括十个章节,围绕实现更高就业质量问题,以北京市为主要地区,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各章节相互支撑、补充,既有综合性研究,又有专题性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还有观点综述研究。

第一章《北京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评价研究》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就业岗位数量、区域分布和就业结构经历了深刻变化。更高质量就业指,劳动者获得更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权利、更稳定的岗位和保护、更安全的环境和条件、更体面的收入和保障,及更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实证结果显示,北京市就业质量呈现“W形”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工作安全性和就业稳定性的贡献最大。当北京经济形势较好时,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有较强预测作用,但当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时,就业质量仍能延续增长势头,显示出“福利刚性效应”。结合西城、海淀、石景山、朝阳和门头沟等区的调研,发现存在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低端劳动力就业机会乏力,工资水平仍然偏低、体面劳动尚需环境改善,及就业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就业的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将“提升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促进职工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比较充分”作为重要目标,加强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联动机制建设,完善并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加强服务和管理,大力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改善劳动条件,积极主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努力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进工作、释放政策红利。

第二章《就业政策稳就业、促就业效果评估》指出,改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效果,是促进劳动者及其家庭发展的重要举措。使用过程评估方法,认为就业政策已产生一定积极效果,将就业困难人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解决失业问题,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的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及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市场主体提供就业岗位和服务。但是不能高估政策的绩效,因为对家庭发展还有诸多不利影响。就业政策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基本经费保障程度低,及扶持对象的定位偏向。建议以“权利公平、救助高效、受惠广泛”为目标调整完善就业政策,按照实际居住地确定政策扶持的家庭对象,在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服务基本经费,扩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对象范围,以使流动家庭获得更多政策扶持,失业家庭有更多单位就业机会,及就业家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家庭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北京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水平评价及就业政策再完善》构建了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拟合就业质量水平指数,使用熵值法测算2006—2015年的指数值,发现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的W形”。得益于工作安全性、就业稳定性和收入保障性,全市就业质量水平较高,且背离经济形势呈现“福利刚性”特点。目前,北京市就业仍有“质量”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促进职工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充分利用宏观经济数据的信息,以我国118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为基础,采用要素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增长;第二,除了增加货币供给M0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之外,增加货币供给M1、M2以及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单位就业、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建议如果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政策目标,则应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如果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政策目标,则应当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使用的政策组合,而不应当单独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这样会造成“无就业的经济增长”。

第五章《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实施情况评估》指出,我国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能适应安全生产形势要求,亟待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正面临严峻形势,主要表现为部分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重特大事故频发以及职业病危害严重等。究其原因,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存在突出问题,包括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监管执法主体不明确,监察执法力量薄弱、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以及安全监管社会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建议下一步工作要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保障市场稳定运行为目标,推动形成法规完善、保障有力、机制健全、多方参与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将设立监管机构纳入法制框架,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培育和发展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机制,激活行业自律行为,着力完善对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监督制衡制度,形成对行政监管行为的社会制衡机制。

第六章《基于行业、企业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分析及政策建议》指出,当前阶段,就业总体呈稳定态势,但就业风险在不断累积加大。从行业和企业的就业特征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不断加深。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与服务业就业扩张不稳同时存在,行业就业风险有所加大;一些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用工需求不足直接加剧了就业矛盾。建议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化解结构性就业风险的扩大。

第七章《北京市就业服务领域政策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指出,北京市就业服务政策有利于家庭发展的做法有三个,一是直接将“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等城乡特定家庭列为扶持对象,二是安排专项资金,落实政策执行责任,规范基层平台服务标准,三是运用多种手段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但是不能高估当地就业服务政策的积极效果。因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家庭未能实现公平、高效和共同发展。问题在于,政策扶持的家庭对象是本地户籍家庭、执行所需的工作经费由区县财政负担,及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失业问题。建议按照实际居住地确定政策扶持的家庭对象、在市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服务基本经费,及扩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对象的范围,以提高政策在稳定就业和提升职业价值上的效果,促进家庭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国内外就业质量水平评价的研究综述》以就业质量水平评价为核心,通过整理和归纳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就业质量提出的理论背景、就业质量概念的界定、就业质量指标的选取、就业质量水平的评价和就业质量的测量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国内研究起步晚、发展迅速,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在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结果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是下一步要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北京市为例,应着重建立就业质量水平指数,使用客观分析方法确定指标系数,评价就业质量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完善北京市就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第九章《国内外就业服务政策研究观点综述》指出,已有的研究文献分为就业服务及相关政策研究,以及家庭维护和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等两类。文献数量较多,学科领域广,不乏国外经验介绍。对就业服务政策功能的论述包括导向、财富分配和资源配置,以及管理等三个,对政策效果的论述包括预防和解决失业问题,维护和保持就业稳定,以及促进和提升职业价值等三个。就业服务政策不利于家庭的观点分为政策对象、政策工具和政策方案等三类,而政策的问题分为政策主体、政策过程和执行落实等三个方面。国外就业服务政策有利于家庭的做法广泛且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已有的研究从政策主体、政策过程和政策安排三个领域,提出了调整、完善就业服务政策的建议,总体上是,增加政策主体,调整政策过程,以及完善政策安排。建议以“增加家庭福利和服务”作为就业服务政策目标,解决“就业服务政策增加家庭福利和服务低效和失效”的问题,促使来自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主体关注劳动者及其家庭需要,扩大向劳动者及其家庭提供福利和服务。

最后,本书还收录了三个对研究起到重要支撑和参考作用的资料,包括《北京市主要就业创业政策的目录》《北京市现行就业创业政策对象及待遇标准》,以及《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等。三个附件皆由笔者整理和设计完成。

2015年8月,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有幸承担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就业质量水平评价及完善就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5JGB132)。在之后的几年里,笔者在就业质量领域持续跟踪研究,尤其是针对北京市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度探索,独立完成了多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本书收录了笔者主要的研究报告和重要的研究发现,以飨读者。

希望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国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相关研究能够继续深化,多出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助力各领域的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王阳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