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吉安渼陂村调研报告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社会实践》调研团
- 3407字
- 2021-09-28 15:46:58
亲属关系的划分与历史传统
梁氏自宋朝开基祖迁来后,一直以来都安居此地。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已经形成了一个500多户的自然村。在这部分中,我们按照不同的层次来说明他们的亲属关系。以及在这种亲属关系的秩序下形成的历史传统。
一 族
整个自然村都是梁家子弟,据《庐陵古村渼陂》记载:
渼陂梁氏一世祖梁从绅,名文,字仕阶,号严溪。传说他在年轻时,有一次打猎来到渼陂寨,当时这边还是一片荒洲,芦苇丛生,梁从绅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带领全家由甲村竹筱寨徙居今地,开基建宅,遂为渼陂梁氏基祖。
而现在整个村的梁姓人都是其后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是一家人。我们称整个渼陂村的梁氏为一个“族”[2]。当然把他们称作一个“族”并不仅是因为姓氏相同拥有相同的祖先,村民自己的观念里也是这样认为的,整个村有一位“族长”,也有总的梁氏祠堂——“永慕堂”,并且还使用同样的“字辈”。族长并非由选举产生,而是按照辈分来确定的,谁的辈分最高谁就是族长,在辈分相同的情况下比年龄,谁的年龄大谁就是族长。在现在的村庄秩序下,族长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风光了,过去的族长在很多问题上有不小的影响力,而现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象征了。当然既然是名义上的象征,那么也会发挥“名义上”的作用并且得到“名义上”的礼遇,主要体现在村民办红白喜事之际会被邀请去吃饭。而永慕堂作为整个村的总祠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祭祀的时候男性村民都要过去祭拜列祖列宗,根据《庐陵古村渼陂》记载:
永慕堂始建于南宋期间,元末毁于兵燹……现建筑为光绪十一年(1885)至民国四年(1915)重修。因此,永慕堂的建筑内容既有明代的,又有清代的。如祠堂的基础框架、柱础、石柱、木柱、石栏等,都是明代的东西。清代重修多次,梁、檐等构造多数是清代的风格。
历时数千年,即使中间经过了战乱和分堂(关于分堂后文会详细说明),梁家人依然把永慕堂作为自己“根源”的象征,给予其很高的地位,可见他们对自己“梁氏家族”身份的认同。村民对于“梁氏家族”的观念还体现在土地上,按照他们的规矩,这片土地就是梁氏的土地,他们一般不允许外姓之人在此定居,这也是几百年来整个村子住的始终是梁氏后人的原因。
二 字辈
“字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整个村千百年至今依然能够恪守这套“字辈”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根据《永慕堂宗谱》记载,自宋朝开基祖梁从绅的父辈以来,字辈分别为:思从念太时君学明清存文德子世正廷可安守光宗。国丕由道显,家兴必仁昌。礼义承先绪,诗书启后祥。至今“先”字辈分的一代已经出生。关于字辈的问题,也有不同的版本,有一种说法是:
“文”字连续用了两辈,一般来说是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别说连续两辈,即使分隔好几代用同样的字辈那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在“文”字辈梁氏出了大官,运势较好,为了延续好的运势,便再接了一代。
这种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已经无从考证。当旧的字辈快用完了的时候,族里的长老会在大修族谱的时候继续往下制定一些(关于族谱的问题后文会详细说明),比如现在的“绪诗书启后祥”就是长老们已经提前制定好了的。“字辈”在村民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即使事业飞黄腾达已经迁居到大城市的抑或在战乱年代去了台湾的梁氏后人依然会遵守这个“字辈”。
按照村名的说法,吉安一带的外村梁氏有的也会使用这一套“字辈”,在修谱确定之后的孩子用什么字辈时也会派代表来讨论。当然也有一些梁氏外村是使用其他族谱的,比如有外村就使用“嘉胤光其宗祖德培元启”作为其字辈。字辈现象在该地区广泛存在,除了梁氏有字辈外,附近的袁氏也排字辈,分别是“钦,守,圣,训,惟,谨”。
三 堂
如果说“族”是整个自然村的梁氏,那么下一个层次就是“堂”了。每个人都归属一个祠堂。渼陂自然村目前有5个大祠堂,分别是“求志堂”“清隐堂”“节寿堂”“洪庆堂”和“孝友堂”。这5个祠堂是从“永慕堂”中分出去的,因此“永慕堂”也叫作总祠,这5个堂叫作“私祠”。一般分堂主要是因为分堂之人比较富贵并且人也多了,当然有的有钱人选择不修祠堂而是修书院。从目前来看,求志堂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堂,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3。节寿堂是祠堂最大的一个堂。洪庆堂和孝友堂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两个堂,人口皆为百人左右。同一堂的人显然更亲近一些,在以前,像洪庆堂这种100多人的小堂大概还能互相认识,但是近年来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住得也分散了,想要全部认识就变得比较困难了。每个堂有堂长和几个房长,每个祠堂还会推荐一个理事长去总堂议事。村里的这个理事会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权力,可以说是当地实施村民自治的一种模式了。
私祠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大部分红白喜事都要在私祠举办。当然,如果村民想做得大一些,可以选择在总堂永慕堂办,但是相应地,按照规矩,办事者必须邀请全村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去吃饭。
“按照规矩,如果有哪位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没被邀请,理论上他是可以去‘砸场’的。”
显然在永慕堂办酒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撑,所以很少有村民有能力这么做。据了解,一般两三年才能遇到一回在永慕堂办酒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情,如果选择在永慕堂办酒,那这位仁兄很有可能就在附近一带出名了。渼陂村办酒做事一般规模都很大,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比如结婚就要连续办三天,不算第一天的早饭,总共8顿,家里人和比较亲的人吃满三天,朋友吃后面一天半,也就是5顿。在私祠另一个相当重要的活动叫作“上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时候,如果从上一年正月十三到今年正月十三家里有男孩出生的话就要去祠堂把孩子的姓名添到族谱上,如果是女孩的话一般就只会注明生了个女儿。
四 族谱
族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族谱分“草谱”和“正谱”。草谱是每年都会记载的,按照《庐陵古村渼陂》的记载:
每年正月,各房在房长的主持下,自定日期,对上一年添丁、嫁娶、殁葬山向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上草谱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本支人聚在一起,对生或殁、嫁或娶、大名或小名,生育、仕宦、功名等,如实记录,不允许涂改,不允许私自改动。草谱由族长保管,平日不轻易出示,以保证它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原始状态,为纂修宗谱提供真实的材料。每一次修谱结束,也就是新一轮的草谱开始。
草谱需要很好地保存,保证其在修正谱时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平时一般不拿出来。我们了解到谱上反而对财产不是特别重视,这和渼陂村的文化有关,更重视德而非财。而正谱每大约50年修一次,最近一次修谱是20世纪80年代,目前修到了10册。按照《庐陵古村渼陂》的记载,修正谱非常隆重,要在永慕堂成立相应的谱局机构,从进谱局到出正稿到最后散稿都有大型的仪式,其间更是香火斋饭不断。按照村民的说法,一般族谱保存在祠堂的楼上,一些村民不愿意保存在家里,这可能和一些风俗说法有关,毕竟上面记载着祖辈的名字,很多村民会介意保存在自己家里,觉得有煞气[3]。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一般不会拿给外人看。
五 支
堂下面一个单位理论上是“房”,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村民对于“房”这一单位并无太多的概念,所以这个“房”的单位村民就不怎么提了。
我们走访的村民往往提到这样一个范围——爷爷的兄弟的后代,也就是一个曾祖父的后代,我们把这个单位定义为“支”。这个单位内往往是喝酒请饭必定要邀请的重要对象,逢年过节也必定要拜年走访,甚至有不少村民提到这个范围内的亲戚是会在办酒席时来帮忙做饭烧菜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范围内的男人,往往取名字的时候不但第二个字相同,第三个字的偏旁也相同,常见的偏旁有:金字旁,木字旁,三点水,火字旁,土字旁,单人旁等。为什么是四代以内,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村民表示在这个范围内能够保证大家还都能认识,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那么认起人来就比较麻烦了。也的确有村民能够同五代甚至六代的亲戚保持不错的关系,当然这是少数了。由于工作需要,村干部们往往能和更多的亲戚保持联系。
六 家
最小的单位那就是“家”了,所谓“家”,《说文》中提到“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家就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人,从村子的大致情况来看,一家往往是三代人。如果规模再大一些那恐怕就有些不方便了。如果儿子数量较多,而且也没有出去打工,那么其中的某几个儿子可能会选择搬出去住。家是最重要的家庭生活单位,是生活起居都要接触的人。不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在家里的往往是老人和小孩,也就是“三代同堂”中间那代外出了,当然,也有不少家庭是选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把妈妈留在家里,爸爸出去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