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偏好

在生育的决策当中,渼陂村村民呈现出十分显著的性别偏好。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从血脉延续的角度来看,只有男性子嗣才能延续血脉。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儿子,那么意味着“香火”[4]会无法延续,这对一个传统的家庭来说,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另外,如果没有子嗣,自己的财产可能会被同族的人继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子嗣的家庭往往会采用过继的方式,收养同族兄弟的儿子(详见第二部分),或者采用上门女婿的方式延续血脉,保护自己的财产。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势力的削弱,父母可以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女儿,纯粹的血脉延续因素对于家庭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正在逐步地减弱。

其次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这对男性的偏好是一个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养育女儿,在一些人看来,是十分“赔本”的。用“赔本”来形容生育女儿,似乎有物化女性之嫌,但不得不说,在传统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下,这一观点也并非全无道理。为了抚养女儿长大,父母需要支付其衣食住行等生活性开支和教育等发展性开支——哪怕是打了些折扣的——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当女儿要出嫁时,尽管男方会象征性地给一部分抚养费,但是用于置办嫁妆,操办婚宴之后,不仅无法弥补之前的开销,而且会亏钱(详见婚礼与婚俗部分)。而女儿呢,正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在出嫁之后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尽管如今社会有了巨大的变化,女儿在赡养父母上还是远不如儿子。因此,在村民看来,养女儿就是花钱养别人家的媳妇,这也造成了对男孩的性别偏好。

再次是出于养老的准备。俗话说“养儿防老”,在传统的中国农村,一般只有儿子担负赡养父母的义务,女儿对老人的赡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经济情况。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年老后不至于无所依傍(尤其是在农村养老仍是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流,养老院仍不被大部分村民接受的情况下),夫妻双方会尽量生出一个男孩。这个原因可以从村民的其他行为中得到佐证,按照村中一些老人的说法,仅生一个儿子是远远不够的。一些人认为,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在成人后支撑家庭、赡养父母的负担太重,因而自己十分有必要生育至少两个儿子,以便于让兄弟俩在成年后能够相互分担压力,也便于让自己在年老时享受到更好的赡养。

最后,加强这一性别偏好的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由于对生育数量没有限制,加之缺乏判断胎儿性别的技术,家长们尽管偏好儿子,但也不能够拒绝女儿的出生。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在限制了子女数量之后,渼陂村的性别选择问题便逐渐严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