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当代散文文本细读
- 邓利主编
- 2113字
- 2021-09-29 14:09:06
“复仇”的尺度
鲁迅在文本中呈现的复仇都是极端的例子,都是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时走向毁灭,这是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选择复仇?而复仇的程度又该如何把握?
鲁迅给出的答案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可以同时回答上述的两个问题。首先,复仇的前提是非均衡势力下的施暴,在这个前提下,有一分的仇恨便可以有一分的复仇,不必也不能等到仇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复仇。其实,这也是现代人自我保护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隐忍,不仅忽略了隐忍的前提,还忽略了隐忍的范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遭遇施暴却一味隐忍,最终将自己逼入生命的绝境,作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自己也走上了不归路。这样的人便是没有理解“以牙还牙”的道理,当个人判断出自己遭受的暴力是非均衡势力下的施暴,遭受一分暴力便可以立即进行一分的复仇,这样不仅可以让施暴者感受到施暴的难度,也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中国神话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接受者只注意到孟姜女最后反抗的强大力量,往往忽略了孟姜女在反抗时机把握上的失误,当她的丈夫被拉做修长城的劳役时,她应该意识到这种暴力的结果——不去服役是死,去服役多半的结果也是死,与其这样,她就应该在遭遇暴力之处就选择反抗——可以逃离,尽管这样的结果还是死路一条,但至少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体验了爱情的幸福。鲁迅在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旧社会,手拿标枪而能够存活下来,不仅因为他会避难,还由于他始终在遭遇暴力之处便开始反抗和复仇,这让他始终保持了战斗的主动性,不管是进攻还是避守,都有很大的回旋空间。
其次,复仇的程度是将暴力的结果原封不动地传递给施暴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并不是鲁迅创造的复仇原则,它是民间社会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很多江湖义士和争强斗狠之徒都十分看重这条准则。然而,民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起到匡扶正义、保证公平的同时,也往往会导致人性沦丧和生灵涂炭,这是现代人理解“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必须注意的地方。民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传统之所以会变异,一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复仇的前提,具体说来,即没有清晰地区分均衡势力下施暴与非均衡势力下施暴的差别,结果将申诉正义变成滥杀无辜;二是因为传统的复仇者不可能具有现代人格。如果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庸俗化,林冲在妻子受到侮辱后,就应该去侮辱高衙内。如果都是这样,复仇岂不是会让社会沦丧?《水浒传》给林冲指出的复仇之道是“上梁山”,让他去动摇统治阶级的基础,而事实证明只有如此才是最坚决的复仇。为什么“上梁山”是林冲的“以牙还牙”之途?这就要求复仇者认识暴力的本质。高衙内侮辱林冲的妻子只是施暴的“形”,林冲的尊严受损才是“质”,林冲如果要“以眼还眼”,就必须让高衙内等统治阶级的尊严受损,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推翻这个阶级的统治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所以,复仇者能认识到暴力的本质,是鲁迅复仇的重要尺度之一。
最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十分注重复仇对象的准确性和具体性。鲁迅并不认同复仇对象的替代物,诸如“父债子偿”,也不会将复仇对象虚拟化,诸如“封建传统”等,鲁迅复仇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人——个人或者众人,他们都是暴力的直接制造者,鲁迅在对他们实施复仇的时候,如同在诉说自己的痛苦。中国当代文学中不乏带有“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譬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些作品之所以难以深刻,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将复仇的对象具体化、明确化,要么设置一个复仇的替代物,要么将复仇对象虚拟化,如此复仇,何谈深刻!
延伸阅读
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该作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奠基之作,将鲁迅研究从政治解读拉回到思想解读,进而肯定了鲁迅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著作通过“镜子”的隐喻,将鲁迅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现代性追求联系在一起,以一个人看时代,拓展了鲁迅研究的现实意义。
2.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该作将“反抗绝望”提升为鲁迅研究的本质问题,从而将鲁迅研究引入世界哲学的浩瀚体系,对于思想家的鲁迅来说,这是必需的一项工作。正是将鲁迅思想纳入哲学领域,才使得鲁迅研究在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的学术积淀最为深厚。
3.林贤治:《人间鲁迅》。“人间”是相对于“神间”而存在的概念,一方面,即使一个最伟大的人物,也不可能脱离庸常的生活,脱离正常人的爱恨欲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人的伟大也必须建立在正常人的基础上,正是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彷徨,才成为孤绝的旗帜。
4.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该作是一本优秀的鲁迅传记。为鲁迅作传并不容易,既要理解其高深、丰富的思想,又要将其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本鲁迅研究的入门必读书。
5.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学者关于鲁迅的研究之作,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将鲁迅的精神与思想引入更幽深的领域。这是鲁迅研究中的提高版图书,要读懂它,需要对西方哲学有些许功底。
思考题
1.鲁迅的“复仇”与中国侠文化中“复仇”的关系。
2.“复仇”和“法治”作为自我保护的两种方式,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3.鲁迅“复仇”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4.鲁迅“复仇”与越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