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10]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中国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曾经是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大国,但从1840年开始,逐渐沦为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以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各种政治力量虽然也进行过各种努力和探索,既有励精图治、变革自强,也有武装起义、流血牺牲,但最终都失败了,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改变中国命运。究其原因,不是在历史转折关头没有进行过探索和奋争,而是没能找到一条可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回顾近代历史,考察世界变化,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大多是以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来实现的。少数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两条发展道路都走不通。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只能探索新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变法和革命都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事实表明,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新的转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选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向人民民主国家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挫折,甚至发生过“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过极其严重的创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随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新探索。依据对国情、世情的正确判断,党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都始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的主题展开。中共十三大集中阐明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际上就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概括。它是党基于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所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重大变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的新鲜经验,党的十七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突出强调科学发展,将“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纳入道路之中,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应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作出新的概括,加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了贯穿科学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制定并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人民的参与、认可和衷心拥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最深厚最宝贵最强大的力量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经济发展领域的多元化,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一度引发了思想上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社会主义在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都不但没有动摇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而且更加坚定了这种选择。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接力探索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由一个温饱都成为问题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人均收入9000多美元的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并正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道路是否正确,事实胜于雄辩。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政治和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国际地位空前提升,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约占全世界人口1/5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事实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今天的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中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有效破解了当代中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2]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4]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5] 转引自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4页。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12]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概括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