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来源和内生演化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自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指明了除国内自主创新之外的新渠道——国际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途径,且FDI技术溢出会作用于当地TFP增长,这一点正逐渐被众多研究所证实(蒋樟生,2017)。然而,这些文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大多只考虑了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而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这可能导致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因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还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若忽视资源环境因素,则可能扭曲对经济发展绩效和社会福利变化的评价,从而误导政策建议(Hailu and Veeman, 2000;Feng and Serletis,2014)。因而有必要系统探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之间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有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绿色发展问题的研究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还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强调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同时采取科学的引资政策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进步。但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直接投资驱动绿色发展的实际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GDP崇拜”和政治晋升利益驱使下,中国部分地方政府热衷于锦标式的FDI竞争,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FDI,即“引资逐底竞争”。但这种引资方式容易吸引污染型FDI,并使当地产业结构重污染化,从而加剧当地环境污染。二是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发展的区域不协调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中国各地区在招商引资和绿色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其集中表现为:沿海地区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基础较好,且是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排头兵”,使其引资规模和质量高于内陆和沿边地区。

任何研究都需置于特定的背景下进行,脱离特定背景的研究所得结论和政策建议可能出现一定偏误或失真,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不例外。因此,本书尝试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系统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离开理论支撑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研究也不例外。尽管目前直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文献较少,但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和环境技术研究的理论文献较为丰富,而且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并利用其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来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已逐步获得国内外理论界多数学者的认可和推崇。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不但包含了可以直接吸收和引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其方法体系,还包含了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和拓展,这也为本书的顺利开展和寻求新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现实背景

除了上述理论背景分析之外,还需对现实背景展开相应的分析。因此,本书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阐释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问题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并创造了一系列增长“奇迹”。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逐步驶入“三期叠加”[1]的新常态轨道,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伴随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结构性加速”福利的消失,中国经济已逐渐进入“结构性减速”时代(孙叶飞等,2016)。2012年之前,中国经济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呈现结构性下滑态势, 2012—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8%、7.7%、7.4%、6.9%和6.7%[2],而且年均7%左右的增速很可能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速常态。二是结构调整从结构失衡向优化再平衡转换。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从工业大国逐渐向服务业强国蜕变。在出口和投资拉动下,中国迅速崛起为工业大国。自1990年以来,中国工业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但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需求大幅萎缩,“四万亿刺激计划”带来严重的工业产能过剩,随后中国工业占比开始加速下滑,服务业占比半被动、半主动地获得提升。到2015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53.7%)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1.6%)[3],三次产业的结构顺序也首次变为“三二一”。从质量结构来看,中国经济从“吹泡沫”向“挤水分”转换,并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泡”,从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方面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从金融结构来看,中国逐渐打破金融垄断,并让利实体经济。三是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来驱动,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典型特征,这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张林,2016),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应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并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绿色技术进步,从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绿色发展。

(二)“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等为重要内容的工业4.0时代正迎面而来。这也预示着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生活结构、国际经贸关系和全球制造体系等将再次发生重大改变。为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和国际产业变革形势,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其“诞生”过程如下: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炉”;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并要求无缝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并强调贯彻“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其根本目标在于扭转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通过十年的努力和奋斗,使中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并为2045年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地位的制造强国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中国吸收FDI的行业来看,FDI主要流入了中国制造业,且制造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力资本水平和科技水平。因而,如何合理引进FDI来促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中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相关报道,当前中国90%的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已不能饮用的浅层地下水面积占比接近60%(袁润松等,2016)。而且,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经常遭遇十面“霾”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在监测的338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仅占24.9%,而超标的城市占比高达75.1%。资源环境问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裸露”之态走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于是,中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并不断扩大其对绿色增长的贡献份额。因而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成为中国走出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困境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引资环境和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自贸区的设立)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核心引擎之一。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27900家,且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高达1260亿美元。同时,中国外资流入量为13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位[4]。然而,中国在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面临全球外资从涨潮向退潮转变的国际资本流动新局势。而且随着欧美经济的“逆差纠正式复苏”,全球资本将加速回流中心国家。在此背景下,中国应采取何种引资政策以稳固其全球引资地位,并有效发挥FDI的正向溢出效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认为系统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对中国合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在全面归纳、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事实,构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并系统设计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长效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已有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从实践角度来看,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经济转轨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全面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正确思维和明智选择。科学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深入剖析其时序特征和区域差异,有助于社会各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水平。同时,系统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并得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招商引资和绿色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进而有效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