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2020年重庆市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情况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重庆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有效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国际大通道作用,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全市对外贸易实现逆势增长,利用外资总体稳定,区域合作持续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引领力、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预计2020年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约62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00亿美元。

一、2020年重庆市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发展情况

(一)主要特点

1.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电子产品带动明显

在笔记本电脑、手机、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进出口的带动下,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613.9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见图1)。出口方面,1—9月出口291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91%、74.9%,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4.0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看,受益于全球笔记本电脑需求增加以及市内企业争取订单成效明显,全市笔记本电脑出口同比增长15.9%,对全市出口增长贡献率达62.8%;集成电路、手机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4.6%、2倍;摩托车等传统产品出口增长较低迷。进口方面,在电子零部件、农副产品等进口带动下,1—9月全市进口1703.8亿元,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国13.9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进口770.9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进口比重提高到45.2%。

图1 2019年以来重庆市及全国外贸进出口累计增长趋势(人民币计价)

2.出口市场更加多元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重庆外贸市场不断拓展,贸易方式持续优化升级。外贸市场方面,传统外贸市场稳定增长,1—9月美国、东盟、欧盟等重点市场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7%、6.0%和11.2%,其中东盟作为重庆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8.1%;新兴市场加快发展,对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2.3%、1.2倍、11.8%。贸易方式方面,随着加工贸易产业加快发展以及物流集聚辐射能力提升,1—9月全市加工贸易、保税物流分别同比增长8.3%和37.3%,合计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0.5%;受国际需求低迷影响,一般贸易同比增长2.2%,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29%,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服务贸易1—9月同比下降7.5%,下半年以来降幅呈逐月收窄趋势(见图2)。

图2 2020年1—9月重庆市货物贸易方式情况图

3.通道对经贸带动作用增强,保税平台进出口支撑显著

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对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开放大通道对进出口带动作用增强。1—9月全市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国际铁路班列1708班,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为国内抗疫物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带动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96.4亿元,同比增长12.0%,高于全市进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保税平台进出口引擎作用突出。随着西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完善,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等开放型产业加快集聚,1—9月全市特殊监管区实现进出口3260.9亿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市外贸总值的70.7%,贡献率达122.1%。

4.外资吸引力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平稳增长

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外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1—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见图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位列西部第一,企业海外借款、发债等成为利用外资新途径。两江新区、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开放平台成为外资主要集聚地,占全市外资利用量比重超过50%;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由贸易试验(下称“自贸试验区”)区等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其中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引进项目564个,合同投资额1463.7亿元。企业“走出去”投资较活跃,1—9月重庆对外直接投资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但受全球疫情影响,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同比下降31.7%(见图3)。

图3 2020年重庆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趋势

5.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提速

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国内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友好省市、结对帮扶城市间经贸合作,其中渝鲁在科技、产业、扶贫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展会平台成为全市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途径,2020年西洽会、智博会签约金额分别达到5500亿元、2700亿元。毗邻地区合作深入开展,与贵州、湖北、陕西、四川等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加强;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两地在跨区域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联动,江津与泸州,铜梁、大足与遂宁、安岳,达州与万州等城市间合作进一步加强,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贸增长不确定性增大

虽然当前重庆外贸增长形势较好,但稳外贸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外贸出口订单不足。受疫情、经贸摩擦等影响,全市摩托车、通机等部分传统行业出口订单有所减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业随着外贸订单集中释放,后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出口增长持续性不强。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存隐忧。重庆市电子、汽车产业关键零部件配套主要在国外,其中自动变速器、电喷系统、汽车芯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部件需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采购,占重庆市全部汽车零部件配套的5%,随着美国出口管制加强,将制约相关零部件进口及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增长。三是外贸新动能培育滞后。当前重庆市外贸主要依靠电子产品支撑,传统汽车、摩托车等产品出口乏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增长点培育滞后,多向发力、多元支撑外贸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招商引资面临较多挑战

受全球经济低迷、跨国投资下滑等影响,重庆市招商引资更加困难。一是外资引进难度增大。随着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强化,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减弱,重庆利用外资难度有所增加,1—9月全市新设立外资制造企业数量、制造业合同外资分别同比下降44.8%、38.9%。二是产业引进环境有待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不够,“放管服”改革还不深入,部分产业项目审批时间长,影响投资落地;各类行业标准规范与国际规范不统一,公共服务、信息等外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园区、人才等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及项目引进方面吸引力不足。三是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加剧。中西部地区城市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产业自主培育不足,各地产业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区县招商引资难度不断增大。

3.开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重庆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相对较慢,发展质量效益仍待提升。一是开放通道引领作用仍需强化。重庆内陆开放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开放大通道对本地开放型产业发展带动不够,保税加工、保税贸易等口岸经济发展滞后,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出口的市外货物占比超过50%,开放通道对全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仍不突出。二是开放产业升级较慢。重庆加工贸易产业仍以低附加值生产制造为主,研发、品牌、市场等高附加值环节均在国外,同时保税贸易、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较慢,开放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总体不高。三是外贸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水平仍较低,“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尚不充分,物流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滞后,大型物流龙头企业引进不足,进出口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二、2021年重庆市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发展环境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投资贸易增长仍较乏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影响仍将持续深化,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一是全球经贸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将有所反弹,但增长动能依然不足,IMF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将分别增长5.2%、8.3%,分别较上次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和上调了0.3个百分点,国际需求动力总体仍较乏力,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受海外疫情影响,国际订单有回流趋势,有利于促进全市出口增长。二是跨国投资增长总体较乏力。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仍难以消除,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跃度依然不高,全球投资贸易保护加强使得资本跨境流动受限,特别是疫情下各国更加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区域化本土化布局更加明显,将增大重庆外资引进难度。三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地缘政治冲突更加激烈,全球经济金融震荡更加频繁,国际投资、贸易风险增大,将加剧重庆开展国际经贸合作风险。同时,区域全面伙伴关系(RCEP)落地,将增大中国战略回旋余地,有利于重庆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优势,拓展开放经济发展空间。

(二)国内全方位扩大开放,区域开放经济活力增强

我国将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稳定开放经济发展动力。一是“双循环”将提升外贸发展动力。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全球大宗矿产品、粮食及其他优质消费品进口,更好满足国内高品质生活需求,进一步发挥进口对外贸增长拉动作用。同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稳出口等仍将是政策重要着力点,全市外贸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二是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金融、服务业等外资准入,不断拓展外资利用渠道,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利用外资量不断提升。同时,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步伐将加快,能够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三是区域开发开放深入推进。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推动区域开发开放平台均衡布局及功能完善,发挥自贸区、自由港等平台的区域开放引领作用,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开放通道建设,提升开放枢纽门户的产业、物流、人口等资源要素集聚吸引力。

(三)市内深化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等引领作用,加快畅通“外循环”,进一步激发开放经济发展潜力、动力和活力,推动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稳外贸力度加大。深化东南亚、欧洲等重点市场建设,稳定笔记本电脑等重点产品出口订单,加快培育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手机等出口新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农副食品、高端生活用品等优质消费品进口,促进全市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二是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1279”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将促进枢纽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等发展,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开放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将促进成渝两地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等共建共享共用,提升全市产业、资金、人才等集聚能力,进一步激发开放经济发展潜力。三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增强外资吸引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等创新发展加快,多式联运、贸易、监管等陆上贸易规则探索不断深化,将促进跨境电商、供应链物流、金融期货等开放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增强开放经济发展活力。

同时也应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经贸投资的影响呈长期化趋势,重庆对外开放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开放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较大。同时外贸出口结构不优、开放型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开放经济质量仍待提升。

(四)2021年重庆对外贸易和区域合作预测

2021年,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仍较乏力,国内将深入推进“双循环”,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重庆将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经济新模式培育,增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对开放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6600亿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约100亿美元。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推动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强化出口订单、市场保障,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一是积极稳定出口市场订单。着力稳定电子、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加强重点外贸企业融资等支持,帮助企业争取全球订单,深化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充分利用展会等平台拓展国际市场,稳定外贸基本盘。二是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高端延伸,加大汽摩、通机、特色农产品等一般贸易产品出口力度,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贸易等新业态,积极扩大粮食、矿产、木材等大宗商品进口。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三是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检验、检疫创新,加强国际、国内通关协作,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费用,为外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外资吸引力。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吸引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项目审批优化力度,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推动建立国际化投资环境。积极落实利用外资政策举措,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坚定外商投资信心。二是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深入谋划、创新方式、市区联动,加强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招商引资。依托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贸试验区及智博会、市长顾问团年会等各类开放平台、展会,加强客商项目对接、服务,争取一批新项目签约落地。三是扩大开放平台外资利用水平。强化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庆高新区、经开区等重大开发开放平台对外宣传,增强开放平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外资吸引力。

(三)加强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建设

发挥开放平台引擎作用,加快资源要素集聚,提高开放经济发展质量。一是深入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通道运营政策支持,推动通道沿线海外仓、集结中心建设,增强开放通道对保税加工、供应链物流等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推动开放平台产业集聚。发挥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优势,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开放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投融资、物流贸易等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资金、人才、技术等开放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四)全面深化推进区域经贸合作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强化国际重点地区经贸合作。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通道作用,加强与欧洲、东盟等经济体和地区的物流、经贸等合作,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国内区域合作。重点加强与长江沿线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及贵州、陕西、湖北等毗邻省市的交通、产业、物流等方面合作,提升区域协作水平和一体化发展程度。三是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成渝国际通道建设合作,推动成渝开放平台互联互通,加快两地开放型产业链整合,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深化成渝地区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要素集聚能力。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张 超
执笔:张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