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重庆经济展望
-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等编著
- 5556字
- 2021-09-10 18:46:30
之二:2020年重庆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内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复苏态势,但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在此宏观背景下,重庆积极克服疫情对工业经济影响,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力推进工业企业复产达产,加强核心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市工业经济在短期内实现触底回升,快速恢复稳定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左右。
一、当前重庆市工业经济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总体情况
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支柱产业市场订单增加等带动下,重庆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3月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单月增速逐月回升,上半年累计增速转为正增长,1—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见图1),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位由第一季度的第25位上升至第5位。企业产销稳步向好,调查显示,在市场需求改善带动下,全市企业设备综合利用率为76.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稳定在97.5%以上的相对较高水平。
图1 全国和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
(二)主要特点
1.核心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支柱产业总体均呈现逐步恢复态势,其中电子、汽车、材料产业增长最快,是全市工业经济回升主要支撑。具体来看,电子产业在企业复工复产、订单增加等带动下,累计增速于4月实现了转负为正,并呈现持续加快走势,1—9月同比增速持续回升至12.2%;汽车产业在“林肯冒险家SUV”“长城炮越野版皮卡”“长安UNI-T”等高端新车型带动下,从4月开始持续实现当月两位数增长,结束了长达30个月的累计运行下行态势,1—9月同比增长达8.2%;材料产业在基建投资拉动下同比增长4.9%;装备制造、医药、消费品、能源工业均恢复正增长态势,1—9月分别同比增长1.2%、2.7%、0.5%、0.7%;摩托车产业降幅持续收窄至-3.4%(见表1)。
表1 2020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2.工业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回升主动力。1—9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3%、11.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9个、6.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8.8%和27.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产业补链成群成效明显,工业新产品快速放量,1—9月,全市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分别增长36.9%和29.6%,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等电子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倍和28.4%。投达产项目拉动作用显著。在工业新建项目加快推进带动下,1—9月,全市工业投达产项目86个,合计完成产值680.1亿元,其中新投产项目净增产值274.4亿元,占投达产项目产值的40.3%。
3.工业企业运营信心逐步恢复
随着电车、电子等产业产销形势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逐步向好,工业企业发展信心有所恢复。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由1—2月的第25位大幅跃升至第2位。汽车、电子两大产业是全市工业利润回升主要支柱,其中汽车产业累计利润连续两个月扭亏为盈,1—7月利润总额50.7亿元,对全市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达141%;电子产业利润同比增长18.7%,对全市工业利润增长贡献率为42.5%。工业投资逐步回升。在工业效益改善带动下,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9%,其中能源工业、材料产业和医药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6.5%、23.8%、22.1%,工业技改投资累计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了23.2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
聚焦大数据、智能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工业智能化改造成绩突出。1—9月,重庆已经累计推动22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67个智能工厂和359个数字化车间。其中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入选2020年度重庆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企业“上云”加速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上线运行,接入二级节点5个、企业节点248个,标识注册量3800万个,累计解析量2461万次。引进培育了197家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累计推动了5.5万余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
(三)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市场需求仍然偏弱
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仍然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增长。从国际需求看,受国外疫情影响,国外工业商业活动受限,市场需求总体疲软,重庆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乏力,加上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市内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出口受限,摩托车、通机、材料等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从国内需求看,工业经济市场需求恢复弱于生产,工业企业产销循环不畅,将影响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1—9月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分别为-1.0%和-0.2%,工业供需矛盾有所凸显。
2.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
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受到疫情影响,企业经营收入减少、资金回笼较慢,但职工工资、贷款利息、房租等刚性支出仍然存在,部分工业企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同时,1—7月,全市工业领域贷款余额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比重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同比增加8天,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工业企业人才短板仍较突出。由于市内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强,区县及园区生活、娱乐、教育等配套不完善等,企业中高端技能人才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此外,市内工业企业还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创新能力总体偏弱、存在物流瓶颈等问题。
3.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影响
重庆电子、汽车等关键产业本地配套体系不健全,在全球疫情和经贸摩擦背景下,工业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断供风险。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动机、芯片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市外采购或者进口,以汽车为例,涡轮增压器、电子驻车系统、滤芯器等汽车零部件需从湖北、江苏、上海等国内省市外资与合资企业采购,占重庆全部汽车零部件配套的25%;自动变速器、电喷系统、汽车芯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部件需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采购,占重庆全部汽车零部件配套的5%。这些零部件虽然占比不大,但在关键时候可能成为“卡脖子”的关键因素,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同时,美国掀起“中美产业链局部脱钩”的新一轮高潮,国内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加突出。
二、2021年重庆市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分析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全球制造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复苏进一步放缓,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一是国际需求增长仍然乏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经贸摩擦等影响,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低迷状态,国际需求复苏较为缓慢,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工业品需求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较困难,全球制造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制造业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生产活动将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制造业跨境投资动力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需求不足影响,跨国公司全球投资动力依然不足。经济逆全球化加剧,各国投资保护主义强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产业回迁政策,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国更加关注产业安全,产业本土化、区域化布局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吸引全球产业投资难度将有所增大。但也应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转化加速推进,全球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等投资依然活跃,有助于中国加快布局新产业,抢占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发展制高点。
(二)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
中国将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关键产业、关键技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国家“内循环”扩大工业市场空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快打造,将进一步激活国内需求动力,扩大工业品市场需求,也有助于外向型产业加快出口转内销,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产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国家将强化创新发展政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同时,工业互联网、5G等加快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智能化水平,催生更多工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工业特色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增长极加快打造,主体功能区的加快实施,将优化国内生产力布局,推动各地区工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集聚集群发展,有利于各地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突出、出口订单不确定性大等问题,短期内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压力。
(三)市内工业运行环境持续向好,工业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
随着市内各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和各项扶持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一是工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工业经济发展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加快优化,将提振工业经济发展信心。同时,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深入实施,市内融资、降本增效等助企政策落地,企业智能化升级、上云平台等政策力度加大,将激发工业企业发展活力。二是工业发展新动能支撑充足。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签约工业项目759个,总投资4348亿元,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储备较为充足,三一、吉利、康佳等一批工业大项目加快推进,将对工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同时,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将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三是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将推动合作共建工业园区探索,提升两地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将进一步优化全市制造业区域布局,带动区县园区平台建设,促进工业集聚集群提升发展能级。同时,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加快打造,提升重庆工业创新发展能力。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市场需求不畅、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2021年重庆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综合看来,2021年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有所优化,全市将聚焦大数据、智能化,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上云平台,大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强化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全市工业经济动力依然较强。预计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约为5.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0%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在工业经济市场需求恢复缓慢、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需帮助工业企业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多渠道拓宽产品市场,促进供需平衡。一是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搭建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服务平台,定期开展智能制造培训,加大对智能化改造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等“新四化”模式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多渠道拓展新市场。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产品研发、生产和投放。强化与品牌采购企业的沟通合作,争取品牌企业新订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展会和促销活动,紧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开拓国内国际新市场。三是强化市场供需对接。打造全市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提供重点行业供需信息采集、发布和管理服务,强化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打通市场需求和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对接环节,力争实现工业企业供需精准对接。
(二)着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
针对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进一步提升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不断优化工业企业运营环境,推动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稳企资金保障力度。探索设立更多助企纾困、促进工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拓宽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覆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针对困难工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产品,引导企业融资利率继续降低。二是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共建二级学院,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开展新型学徒培养。搭建引才平台,不断优化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引进海内外专业人才。三是继续优化工业企业运营环境。深入落实各项减负降本政策措施,强化对工业企业运营情况的形势研判、专项调度和定向帮扶,完善对企政策咨询服务,对重点企业实行专人驻企联络服务,专人专班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重点推进补链强链延链,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影响的环境下,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是着力完善产业链条。针对汽车、电子等核心支柱产业的薄弱环节和缺失配套产品,大力引进国内外相关产业环节企业和重大带动项目。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本地企业研发生产本市缺乏或薄弱环节产品。二是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力。基于全球产业链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趋势,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抢占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地位,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三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扶持和孵化一批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群,加大对“卡脖子”问题研发的资金支持,围绕关键技术产品开通专利、发明、标准等绿色通道。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产业经济研究课题组
主研:易小光 丁 瑶 余贵玲 苟文峰 张 超 贺诗倪
执笔:贺诗倪]
(1)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针对2020年1—9月全市513户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