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重庆经济展望
-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等编著
- 5115字
- 2021-09-10 18:46:26
之四:2020年四川省经济运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四川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聚焦“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强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起势,全省经济运行态势好于全国,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0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前十位经济大省中分别位居第四、第四、第七、第六、第一,五大片区经济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21个市州全部实现正增长,全省区域呈现协同联动、竞相发展态势。
一、全省经济运行分析
(一)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1.“主干”加速回升
1—9月,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76.5亿元,同比增长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2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实现“加速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5%、7.8%、-4.7%,较上半年分别回升1.1个、3.7个、3个百分点,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个月保持回升态势,行业增长面较上半年扩大13.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外贸进出口持续保持逆势增长,实现进出口值5231.5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8.4%,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连续30个月居全国第一,外贸运行继续保持“领头羊”地位(见图1)。
图1 2020年1—9月成都市与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对比
2.“多支”竞相发展
1—9月,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四大经济区经济大幅回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半年分别回升1.9个、1.4个、1.4个、2.1个百分点。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18.7亿元,同比增长2.5%,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其中环成都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42.2亿元,同比增长2.4%。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8.4亿元、5360.3亿元、2118.6亿元,同比增长2.8%、1.9%、2.2%。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9亿元,同比增长1.6%,较上半年回升1.7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20年1—9月五大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3.“多点”支撑强化
1—9月,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合计达11894.4亿元,占全省经济比重为34.1%,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平均增速达到2.6%,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其中绵阳市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宜宾市白酒产业营业收入实现千亿元目标,经济增速3.3%,位列全省第一。德阳市工业生产呈现复苏态势,经济增速转正,达到0.9%。南充市、泸州市加快发展白酒、能源化工、汽车汽配等优势特色产业,经济总量均超过1600亿元。达州市、乐山市经济增速均达到2.7%,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2020年1—9月区域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对比
4.“干”“支”协同联动
成都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推进“两区一城”建设,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为支撑,与其他市(州)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加速构建产业协同、市场共兴、功能共享、交通互联的发展共同体,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各片区、各市(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强化合作布局,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商贸物流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进重大协作平台建设,有序有效推动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发展,加快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二)五大片区发展主要特点
1.成都平原经济区“压舱石”作用明显
1—9月,成都平原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1318.7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为61.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6.4%,增速同比增长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6:34.3:57.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均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继续发挥经济“压舱石”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上半年分别提高1.1个、3.2个、2.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23.3%,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见图4)。
图4 2020年1—9月成都平原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2.川南经济区持续领跑五大片区
1—9月,川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558.4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为15.9%,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增长2.8%,居五大片区首位,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1.4个百分点,其中宜宾市同比增长3.3%,持续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为15.1:42.6:42.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7%、-4.3%,较上半年回升2.2个、2.5个百分点,位列五大片区第二、第一(见图5)。
图5 2020年1—9月川南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3.川东北经济区在全省占比有所提升
1—9月,川东北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360.3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约为15.4%,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增长1.9%,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21.2:34.2:44.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6.9%、-5%,较上半年回升0.2个、0.2个、2.4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较上半年回落12.7个百分点(见图6)。
图6 2020年1—9月川东北经济区与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4.攀西经济区回升幅度保持第一
1—9月,攀西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118.6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为6.1%,增速同比增长2.2%,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2.1个百分点,在五大经济区中回升幅度最大。三次产业结构为18.9:38.2:42.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7%、-5.5%,较上半年回升1.1个、2.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较上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居五大片区之首(见图7)。
图7 2020年1—9月攀西经济区与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5.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经济增速扭负为正
1—9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49.0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为1.6%,增速同比增长1.6%,低于全省0.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回升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8.2:24.9:56.9,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4.5%、4.7%、-6.6%,比上半年提高3.6个、5.7个、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升幅度居五大片区之首(见图8)。
图8 2020年1—9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与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足
当前,四川省除了成都市以外没有一个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的城市,远未形成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众星拱月”的发展态势。1—9月,全省大力培育的7个区域中心城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34.2%,低于极核成都36.9%的占比,其中德阳市、南充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标全国其他省域副中心,宜昌市、襄阳市经济总量分别占湖北省总量的10.5%、10.7%,遵义市占贵州省总量的21.2%,洛阳市占河南省总量的9.2%,而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绵阳市仅为全省的6.2%,存在明显差距。城市经济功能、科技创新功能、信息枢纽功能、开放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优势尚未充分显现,对区域辐射带动的影响力有限。
(二)区域协调发展底部支撑不强
四川省拥有全国最多的县级行政区,但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基础偏弱、集聚度较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年百强县榜单中,四川省无一县(市)入选全国百强县,而东部发达地区的江苏占据25席,且独占前三,浙江和山东各占18席、15席,与四川省经济体量相当的河南和体量低于四川省的福建、安徽分别入围7席、6席和3席。2020年评定的西昌市、彭州市、简阳市、峨眉山市和南部县5个省强县(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8.2%、69.7%、37.7%,与全国百强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区域协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区域间产业协作配套不足,尚未形成功能互补的产业链。川南经济区基本形成以酒业、化工、能源、机械为主导的产业架构,但产业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川东北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弱,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难以共享。由于跨区域合作成本共担、利益分享激励、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区域协作加快推进。
三、2021年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四川省走过了从经济遭受重创到实现恢复生产、需求逐步回暖、供需渐趋平衡的艰难历程,表现出较强的坚韧性和稳定性。在国家宏观政策有力推动下,四川区域经济全年有望呈现第一季度明显下滑、第二季度企稳回升、第三季度提速加快、第四季度全面冲刺的走势,实现全年经济增速比全国高2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既有难度也有希望。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之年。从外部环境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成为应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最强稳压器。从全省看,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将深刻改变四川省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初步判断在疫情不发生反弹情况下,预计全省经济回升向上态势持续,将步入常态化增长阶段,有望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四、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需要努力在逆势中应变取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加快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断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为步入新发展阶段、提升新发展势能、融入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立足能级提升,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
充分发挥“主干”成都的引领作用,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两区一城”建设,构建以先进营城理念、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为核心的比较竞争优势,形成高位集成、聚势赋能、服务全局的都市功能体系,健全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的重要功能。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围绕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功能共享、市场一体化探索区域协作新方式,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主干能级。
(二)促进干支联动,系统推进五区协同发展
强化7个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产业、通道、资源等优势,优先承接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深化与成渝双核的协作配套,形成较高能级的次级城市群,进一步优化全省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深入推进五大经济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各经济板块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合作。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省级新区,加快编制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深化与国家级发展平台协同联动,积极与省内外其他地区建立战略联盟、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共建园区,在突破改革难点和重点上先行先试,把新区建设成为承担区域发展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
(三)夯实底部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抓紧制定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落实方案,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化改造、公共停车场和公路客运站等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对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支撑能力,吸引要素向县城流动集聚。把握人口转移和产业聚集趋势,打造一批农业强镇、工业强镇、商贸强镇、文旅强镇,强化重点镇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降低人口转移成本、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作用。
[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曾洪萍 吴 敏 曹 洋 程 娟 黄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