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之家

图1-3祖父黄华昌(资料来源:黄旭华提供)

黄旭华祖父黄华昌,是一名武秀才,而且粗通医术。黄华昌育有三子,黄旭华父亲是黄华昌二儿子,名树榖,号育黎,清光绪十九年(1892)农历十月初一生于揭阳县新寮村。

黄树榖年轻时就读于揭西五经富道济中学,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也在当地的五育女校读书。黄旭华的外祖父是当地有名望的医生,黄树榖遵岳父之命中学毕业后即与曾慎其完婚,随即夫妻一起进入汕头教会所办福音医院跟随英国医生研习医术。黄树榖专修内科,曾慎其主习妇产科。1919年,夫妻二人毕业后正式移居汕尾,一起在汕尾福音医院从事医疗服务4。1920年,夫妻俩在海丰县捷胜镇开办“黄育黎医务所”,在那里他们生下了黄旭华的大哥黄绍忠。1921年,黄树榖夫妇又将医务所迁至田墘镇,并增开了“育黎药房”。在田墘,黄树榖夫妇陆续生下黄旭华院士等六子二女,并在此终老一生5

黄树榖先生与夫人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医务,开办医务所,经营“育黎药房”。夫妻二人悬壶济世、仁慈博爱,在当地渐渐具有了较高声望。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诊所和药房加入了联合诊所和当地的卫生院。黄旭华在1945年投考和就读上海交通大学时,学生登记表中填写的通讯地址即是“广东海丰田墘育黎药房”。

据黄旭华回忆,当时他们家还有块薄地,一般用来种植花生和番薯,番薯当时是他们家人的主要粮食,黄院士笑称他是吃番薯长大的。收获的花生则在自己家的作坊中榨成花生油,然后偷偷用帆船走私到香港去卖,这样能够获得尽可能丰厚一点的收入6。据史料记载,由于海丰临海,距离香港不远,新中国成立前走私农产品去香港售卖是当地人的重要生活来源。

行医、种植而外,黄树榖先生还利用行医卖药积累的一点家资兼营商贸。首先是在香港开办米铺。1927年,黄树榖到香港油麻地先独资、后合资分别开办了“广和兴”、“广裕兴”两间米铺,常年请人打理,专门售卖暹罗(今泰国)大米。其次是往来香港与海丰之间走私贩运粮油及一些日用品。第三是经营盐田。行医经商赚了一些钱之后,黄树榖于1938年盖起了一幢二层半的楼房,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一大家子人居住,医务所和药房也不再租用别人的房子。但是,经商也给黄树榖先生带来一个终身遗憾。在一次米店跺大米堆时,黄树榖自高高的米墩上不小心摔下来,治疗不善落下了终身的不时的剧烈疼痛,为了缓解和麻醉痛楚,黄先生甚至偶尔吸食鸦片。

黄树榖先生及夫人行医、种植、经商,也算薄有资产。但黄树榖夫妻二人行善济世、乐善好施、兴资办学、热衷公益,因此一家人生活简朴,生活水准和当地一般人家基本一致。然而,即便如此,黄树榖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被划定为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其妻子也因此而饱受磨难。7

图1-4父亲黄树榖与母亲曾慎其(资料来源:黄旭华提供)

自祖父黄华昌起,经过黄采岩、黄树榖两兄弟的努力,黄家行医在当地就博得了较高的地位,黄家也俨然成为海丰田墘一带有名望的杏林之家,黄家的长辈也就希望子女继承传统。据黄旭华回忆,黄树榖夫妇自小就希望黄旭华学习医术,将来成为一名好医生。而黄旭华院士本人耳濡目染,打小也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像母亲曾慎其女士一样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