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高濂说,养生之道虽然深奥,但绝非崇尚异端邪说。儒、道、释,都是教导人们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圣、贤、仙、佛,都是因为坚持这一信念,努力修行。人秉承阴阳交媾、怀胎十月的精气,形成了四肢百骸。富贵的人,不明白养生的道理,不践行护惜生命的方法;贫穷的人只求活命,哪里知道还要保养身体呢?人多为七情六欲所主宰,纵情哀乐,消耗气血,等到体衰发脱、疾病缠身时,才去寻找药物来恢复精神、调理命脉,真是可悲又愚蠢!遵循养生之道就可以益寿延年,此类著述历历可考,君子对此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修德、养生并得,怎么会是旁门左道的荒唐之说呢?阅览历代典籍,随笔逐条记录编纂,笺名为《清修妙论》。

《道德经》说,人的岁数以百年为限,但知道节制、爱惜生命的人,能活到千岁,这就像用膏脂注入小烛形成大烛一样。别人大声喧哗,我轻声细语;别人为烦恼所困,我却忘记烦恼;别人惊恐慌乱,我平心静气。不因世间琐事牵累自己的心,恬淡虚无,无所作为,精神饱满,元气充沛,这就是长生不老的良药。

《庄子》说,能保养生命的人,就算富贵,也不会因养尊处优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会因谋财获利而拖累身体。但是当今世人大都严重违背养生规律。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学问高深,备受孔子推崇。老子的《道德经》强调清静无为、顺道而行。后世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为“道德天尊”。

《福寿论》说,贫穷者多长寿,富贵者多早夭。贫穷的人只求温饱,没有什么贪欲来损耗身体,所以多长寿。富贵的人生活奢靡,无尽的贪欲消耗了性命,所以寿命减损。这就是上苍削伐有余而补给不足的道理。那些贫穷而短命的人,大概是因道德修养不够而殒命,因此,世人应当安分守己。如果对功名利禄等有非分之想,上天一定会记住,并降灾难、疾病、死亡作为惩罚,而人类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凡侥幸得到的都是灾祸;分内所得才是吉祥。如果人到五十岁的时候,能弥补过失,忏悔施德,表达体恤之心,尊奉道德,不欺诈,那么,圣人就会了解他,贤人就会保护他,上天就会爱惜他,人们就会喜欢他,鬼神也会敬重他,富贵常在,平安健康,这就能够去除忧患灾祸而长寿。

麻衣道者说,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人居中道,可以学习圣贤,可以修身成仙。何况人的寿数,与天地万物的节数是等同的。而现在的人,不修持“人道”,使得贪婪、爱恋、嗜好、欲望减损了他们的寿命,这样就只能与万物一样,有着衰老、病患、早夭、死亡的忧患。有鉴于此,只有懂得保养自己,才可以获得高寿。

《阴符经》说,淫声、美色,是损伤骨骼的斧和锯。世人不能高举圣灵的烛光来照清迷情,不能举起智慧的宝剑来割断爱欲,便只能在生死的苦海中流浪。这样,灾害总是先于恩惠到来。

《参赞书》说,年高阳气已衰,如果情欲依旧很盛,就一定要谨慎抑制,不可随心所欲。一次不泄,就熄灭一次欲火;熄灭一次欲火,就添加一分精力。假如放纵情欲,就如同撤掉了残灯的油,身体会加倍亏损。因此《黄庭经》说,人亟须守住精气,避免滥泄,闭藏、珍惜它,才能长寿。

黄帝说,不受外界干扰,避免过度思虑,把宁静愉悦作为目标,自在自得,这样身体就不会衰老疲敝,精神就不会损耗,而寿命就会超过百岁。

彭祖说,平常人不可能没有思欲,应当渐渐消除,达到把身体虚化,仅有真气在体内游动的气机条达的程度,那么疾病就不会产生。又说,养生之法不在多,只要能做到不追求衣着的华美、饮食的丰盛,不追逐声色犬马,不计较胜败,不在意荣辱得失,不劳心,不竭虑,就能活上千岁。

《吕览》说,长寿的人并非苟延短暂的生命,只是活尽本身应有的寿数而已。活满寿数的关键,在于避免灾害。哪些是应该避免的灾害呢?饮食滋味过甘、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味充塞人的身体,就会造成伤害。情绪上过怒、过忧、过恐、过哀、过喜,自然气象过寒、过热、过燥,以及大风、大湿、大雨、大雾,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仲长统《昌言》说,弯曲是为了伸长,蓄积是为了补虚,充实内部是为了填补外部的消耗。气应当宣畅,却被遏制;身体应当调和,却只是被厚养;精神应平静,却被压抑,那么,就一定会失去和谐。而擅长养生的人就能获得和谐。肚脐下三寸的地方被称为关元穴。关,就是关藏呼吸的元气,禀受先天精气并将其传遍全身。因此,元气充沛的人气居丹田,元气不足的人精气浮散,脉搏加快,精神涣散。如果借肩部的起伏带动呼吸,就会觉得舒畅,精神就会渐渐专注。要是气沉丹田,就会生生不息。因此,养生之人,应当将气引至关元穴,这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崔瑊在《箴》中说,人应当活动,但不能太尽力;应当清静,但不能太闲逸。有病也是天意,医师无法悯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疾病,其次是在小病时给予治疗。如果病在肌肤时不能除去,到了骨髓时,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过百,动作仍不见衰老状,而现在的人,活到了五十岁,动作就迟缓了,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呢,还是因为今人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答: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之道,效法阴阳的自然规律,调和各种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作,使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所以能活够他们应活的寿数,度过百年光阴。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把酒当水喝,把胡作妄为看作平常的事,酒醉后仍行房事,耗散了精气真元,不知保持精气充盈,不知统摄精神,只追求一时的痛快,违背生命规律,起居也没有节律,因此才五十岁就衰老了。

顺时而作

远古时期,人们恬淡寡欲,十分重视养生之道,精力充沛,身体康泰,很少患病,即使有汤药也很少用到。

《亢仓子》说,导引筋骨则身体健康,减少情欲则精神健全,少言语则幸福美满。

《唐书》说,记事太多损害心神,说话太多消耗元气。心气在体内损耗,形神在体外散失。开始虽没有感觉,久而久之,弊病丛生。

《续博物志》说,眼睛是身体的镜子,耳朵是身体的窗户。看多了,镜子就昏暗;听多了,窗户就闭塞。脸部是精神的门户,头发是脑的精华。内心悲哀,容貌就憔悴;脑髓不足,头发就变白。精是身体的化神之源,明智是养生之宝,劳累过度则精神涣散,谋求太多则心力衰竭、昏庸糊涂。

应璩作诗说,从前有行路的人在田埂上见到三位老人,年纪都有一百多岁,三人一起在田里锄草。行路人向前拜问三位老人怎样才能有如此高寿。第一位老人说,家中的妻妾都很粗俗丑陋。第二位老人说,根据自己的饭量来饮食。第三位老人说,夜里睡觉不蒙头。三位老人言语精辟,道出长寿要旨。

柳公八十九岁时,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说,避免生冷饮食,不让元气参与喜怒之情,气海就能保持温养作用。

神农说,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懂得养生道理,辅以药物延年却病。但是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看重五谷的作用,沉溺声色,眼睛被世间纷扰所迷惑,耳朵被靡靡之音充斥,肥甘厚味煎熬脏腑,酒酿煎灼肠胃,香料腐蚀骨髓,喜怒离散其正气,思虑消耗精神,哀乐搅扰其宁静。用渺小的身躯来承受多方面的袭击,把脆弱的身躯置于内扰外攻的境地,人身并非木石,怎么能够长久呢?

五劳所伤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及“五劳所伤”,即过久视物伤血、过久躺卧伤气、过久坐伤肉、过久站立伤骨、过久行走伤筋。可见,动静平衡、张弛有度方为养生之道。

《太上日用经》说,用餐完毕要闭口端坐,心无邪念,忘却世事纷扰,集中精力,眼不看、耳不听,心思平静、心气内收,调整呼吸,自在随性。这样心火就可以下降,肾水能够上升,口中津液涔涔而生,神灵真元附体,方能获得长寿。

《道林摄生论》说,老人养生,不要吃饱后就躺下睡觉,以及久坐不活动,这些都不利于长寿。常常让老人稍稍活动,不要疲倦即可,不要勉强做不能胜任的事情。饭后慢走百十步,配合用手抚摩腹部一百遍,有利于食物消化、气机调达。少食多餐,避免因一次摄入过多而难以消化。先于有饥饿的感觉前进食,先于有口渴的感觉前喝水,使气行顺畅。先于感觉冷前增加衣服,先于感觉热前敞开衣服,不要流汗过多。不要常吐口水,口水不能吐太远。不要在熟睡时扇风,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不要奔走太多,不要在室外露宿,不要遭受大寒、大热、大风、大雾。不要被饮食五味伤害:酸的东西吃太多伤脾,苦的东西吃太多伤肺,辣的东西吃太多伤肝,咸的东西吃太多伤心,甜的东西吃太多伤肾。以上几个方面,老年人尤其应当重视。

老年人养生,起居时间因四季不同而早晚各异,日常生活有恰当的规律制约。活动筋骨有屈伸的体操,抵御病邪有呼吸吐纳的方法,条畅营卫之行有补泻的方法,调节劳逸有张弛的要诀。抑制怨恨来保全阴气,控制喜乐来保全阳气。又用草木药食来补养身体的亏损,然后炼制金丹来巩固长寿的生命。其他方面增加修为,一定要身处贫贱,则安于贫贱;身居富贵,则切忌炫耀富贵。无论贫富,一定要遵守道德,不要因为贫富的不同处境而动摇意志,改变本性。通晓事物的变化规律,不要夸夸其谈;做出重大功德,不要自我标榜。

过了五十岁直到一百岁,养生药物不离身,好话不离口,心中不胡思乱想,不要让心里产生不满足的念头。无论事情好坏都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别人不苛责求全,对自己不怨天尤人。应该少思虑、少牵挂、少欲望、少杂事、少说话、少笑、少愁、少娱乐、少暴喜、少发怒、少偏爱、少厌弃,这十二个减少的方面就是养生的总原则。思虑过度,则精神懈怠;牵挂过度,则精神散失;欲望太过则神智紊乱,杂事太多则形体劳顿,讲话太多则元气丧失,多笑则脏器损伤,多愁则心神不宁,娱乐太过则心气溢散,喜乐太过则神魂颠倒,多怒则百脉不定,多有偏爱则固执不讲理,常有厌弃感则憔悴无欢乐。“这十二多”不去除,就是丧生的根本。只有不多不少,才能接近于道。

睡眠机要

人们在睡觉时,机体的抵抗力较弱,极易遭受风寒的侵袭,所以睡眠时要注意避凉风,夜间更应该加倍注意。

《要记》记载:一天之中的禁忌是晚上不要饱食,一月之中的禁忌是晚上避免大醉,终身的禁忌是晚上要保护阳气。长时间看东西损耗血液,长时间卧床损耗元气,长时间站立损伤骨骼,长时间行走损伤筋脉,长时间坐着损伤肌肉。太饱伤肺,太饿伤气。不要在屋梁脊下睡卧,睡卧时头不要朝北。不要在睡卧后用油灯或蜡烛照明,否则会导致六神不安。大量汗出后不要马上脱衣服,否则会引起半身不遂。睡卧的地方不要有空隙,否则有风吹入,这伤人最为严重。不要把炉火安置于头旁,这样会使人头重、眼红、鼻子干燥。冬天足部要保持温暖,头可以受点凉,春秋头足都要保持微微受凉的状态。逢寅日剪手指甲,逢午日剪脚趾甲,这都是吉利的。避免强忍小便,也不要迫不及待地急撒小便,否则会使膝部产生时常冷痛而活动不利的慢性关节病。不要忍着大便,也不要用力排泄,否则会使气下坠而形成痔疮和腰痛。进入庙宇一定要毕恭毕敬,不要恣意东张西望,见到诡异的东西不要惊慌。以上方面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应当用心牢记。

《关尹子》记载:人在平日里忽然看到不寻常的东西,这是精气郁结所致;患眼病而忽然看到不寻常的东西,是心气不足造成的。如果知晓我们的思想能够在虚无中显示出有形的事物,那么也能在有形的事物中显示出虚无来。一旦你不相信那些景象,那么那些景象也就不那么神奇了。有人说:“那人的意识已经紊乱昏迷,怎么能不相信呢?”我回答:“比如捕蛇者不惧怕蛇,即使晚上在梦中看到了蛇,心里也不会害怕。所以思想上没有鬼神,便可以独来独往。”

长生的方法、保养身体的理论,是用气养精、用精养身、神不离身,才能保持健康。

《养生大要》说,(养生的关键)第一是吝啬精神,第二是爱惜元气,第三是保养形体,第四是导引吐纳,第五是减省言语,第六是调节饮食,第七是节制房事,第八是反省雅俗,第九是精究医药,第十是切记禁忌。又说,不要使形体劳累,不要扰动精气,要专心静默才可长寿。

天地将造化人类作为功德,有生命的人最看重的就是身体,身体以平安快乐为本。要想平安快乐,保养是根本,应把保养放在首位,这个根本如果巩固了,疾病又从何而生呢?又怎么会不长寿呢?养生的方法有三点:一是保养精神,二是爱惜元气,三是预防疾病。忘却情感上的纷扰,抛弃心中的思虑,恬静淡泊,虚怀若谷,远离身外之事,保全真气,使内外清净,这样精神就不会在体内耗伤,心境就不会被身外之物惑乱,纯粹专一,心无杂念,神气自然安宁,这就叫作养神。保持元气这个固本之根,固守归于体内的精气,三焦位置既定,思维空阔虚无,谋合全都默契,虚实相互通达,就叫作“大通”,如此则气自平,是为爱惜元气。饮食合乎时宜,温度合乎时令,出入不犯八邪,活动适度不勉强,那么身体自然平和康健,就可以长寿。

《道院集》中提到:冬天早上不要空着肚子,夏天晚上不要食之过饱。早上起床在鸡叫之后、日出之前。内心澄净则人的真气安守于体内,元气内守则邪秽远离其身。

人体生长规律

《黄帝内经》认为,身体的衰老是由于气血的衰退,只要进行合理的调养,就能保持精气充盈,延缓天癸的衰竭,这就是有些人高寿而不显得衰老的原因。

《上古天真论》说,女子的生理变化以七来计算,男子的则按八来算。女子过了七七四十九岁,任脉气血衰弱,太冲脉气血锐减,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渐渐枯槁,面容憔悴。男子过了八八六十四岁,五脏功能衰退,筋骨倦怠无力,血脉短促,天癸耗竭,精气耗散,不能生育,一天天憔悴下去,肌肤失去光泽。长寿的人年龄超过一般人的岁数,都是因为衣食充足,有药物和食物辅助调养,子孙孝敬,长辈欢愉,晚辈敬伺,朝夕调理,寒温得宜,在上顺应天之变化,在下契合人际相处之道,顺应自然规律,便得长寿无疆。

面部按摩

人体许多经络都在面部会聚,并且面部与脏腑有对应关系,所以掌握面部按摩的正确方法并经常按摩,对身体保健有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按摩手法一定要轻。

六字诀

“六字诀”是我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一种借助呼吸、吐纳来引导经络气血运行,强化脏腑功能的养生方法。借助“嘘、呵、呼、嘻、吹、呬”六个字的换气发音来实现,故而得名。

《西升经》说,人看到别人死亡而悲哀,为什么不为自己悲哀呢?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留住神,留住神不如守住身,如此则永久长存。神生形,形再生神,没有形体则神无从生,神没有形体不能自行存在,形神合一,相生相承。神怜惜人,可人却不爱惜神。通达此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

《大有经》说,愚蠢和聪慧是先天的,身体的强弱寿夭却是人造成的,天道在自然,人道在自身。一开始就胎气充足,出生后哺乳得宜,成长时饮食合理,成年后有所节制,自然健康长寿;而一开始就胎气虚弱,出生后哺乳不足,成长时饮食偏嗜,成年后纵情酒色,只会体弱早夭。可见生长符合规律,注重修养,则能长寿。

《黄帝内经》说,养生贵在坚持,成为习惯就好了。能在未病时得以预防,不仅仅是因为服药。日常起居规律,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全,所有行为周密完备,即使没有药物,也可以长寿;德行不足,纵使有金丹妙药,也无力回天。

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我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阴阳失调,使身体发病。

阴阳变化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