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 莫尔加尼:“病变器官的哭喊”

莫尔加尼的著作《疾病的位置与起因》的开篇插画和扉页。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

加布里埃莱·法洛皮奥(Gabriele Falloppio,1523—1562)

乔瓦尼·巴蒂斯塔·莫尔加尼(Giovanni Battista Morgagni,1682—1771)

玛丽·弗朗索瓦·泽维尔·比夏(Marie François Xavier Bichat,1771—1802)

鲁道夫·路德维希·卡尔·魏尔啸(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1821—1902)

希波克拉底誓言(公元前400年)、《人体的构造》(1543年)、尸检(1761年)、人工心脏瓣膜(1952年)

“不管是感冒还是癌症,相关症状都源于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变化,这种说法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是陈词滥调,”作家约翰· G.西蒙斯(John G. Simmons)写道,“但在以前,把临床病史与尸检发现的结构变化系统性地联系起来,这绝对是一个新奇的想法。”176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乔瓦尼·莫尔加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著作《疾病的位置与起因》(On the Seats and Causes of Disease),这让莫尔加尼成了“现代解剖病理学之父”。解剖病理学是指,基于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检查结果来诊断疾病。在莫尔加尼看来,疾病症状就是“病变器官的哭喊”。

尽管安德烈亚斯·维萨里、加布里埃莱·法洛皮奥等科学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解剖学研究,但由于莫尔加尼准确而系统地检查了各种病变器官和人体部位,他的著作仍然引人关注。《疾病的位置与起因》出版时,莫尔加尼79岁,他在书里记载了650个解剖案例。在临床实践中,莫尔加尼会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然后通过尸检,弄清楚症状背后的病因。通过自己的研究,他从本质上摒弃了古代医生提出的关于疾病成因的体液假说(参见“希波克拉底誓言”)—这种假说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体内的体液失衡。《疾病的位置与起因》明确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的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肝细胞会被破坏,然后被疤痕组织替代),以及梅毒性脑损伤、胃癌、胃溃疡、心脏瓣膜疾病的病理学机制。莫尔加尼还通过观察发现,某一侧大脑受损,引起中风后,会导致另一侧身体瘫痪。

由于一直醉心于研究,莫尔加尼在晚年时曾说:“我把我的一生都花在书和尸体上了。”在他之后不久,法国解剖学家玛丽·比夏辨识了多种人体组织,观察了疾病对组织的影响,也为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初,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推动了细胞病理学的发展,首次发现了白血病血细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