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疗愈期限

在焦虑的疗愈之旅中,还有另外一个影响疗愈的因素,那就是我们对疗愈期限的期待。在线性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中——再加上适量的完美主义倾向,我们总是期待,一旦我们开始读一本书或是致力于某个练习,我们便可以在几个月之内痊愈。然而,治愈焦虑遵循的并非社会文化期待的线性时间进度,而是环形、波动和神奇的心灵时间表。

我们在人生的浮沉中学习和疗愈,在内在真我周围盘旋和迂回。而一旦我们进入某个成长周期,便会将内心的层层恐惧烧毁,然后开始触及核心之处的健康。在那里,安宁与清醒常驻。而从那以后,我们便会敞开心胸,焕发生机,轻松接受和付出爱。这便是生而为人的幸福,是我们一直渴望的生活!只是,不可避免地,当我们充满恐惧的自我(常表现出抵触情绪)感觉我们成长得“太快”或是学习得“太多”,它便会像赛场上的公牛一样猛烈反抗。于是顷刻间,我们又会被打回原形,接着开始下一个浮沉。如果我们不了解疗愈的循环过程,恐惧心理便会轻松抓住我们的情绪低落期,使我们变得更加焦虑。

我经常收到课程学员关于此类反复和挫败的咨询以及网站留言。不过,我并不觉得这些是挫败,只是充满恐惧的自我在以更强的态势介入疗愈,想要说服我们“成长并不安全”。正如前文所述,这部分自我害怕成长是因为它害怕自身生命的消亡:每一次我们成长并接近真实的自我,基于恐惧的自我便会被消灭一些。可是,没有谁会想死,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那部分心灵也不例外。

不过,生活在直线思维文化环境里的人们,总是期待着成长也能沿直线进行。疗愈之旅伊始,我们便期待发展曲线能像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那样不断上升(大众文化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人们被引导着不断期待——幼儿园之后是小学,小学一年级之后是二年级,买房之后必须结婚,结婚之后必须生子……可真实的生活并非如此。事实上,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少有事物能够一直直线发展:我们找到了喜欢的人,后来却分开了;我们感受到更高级意识的存在并开始热爱精神之旅,但紧接着,怀疑的种子也开始出现;我们以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却在几年之后发现自己想要做点别的什么。

当不可避免地进入某个反复期时,请一定要提醒自己为下一轮学习之旅做好准备。要记住:沉寂意味着放空,而放空预示着生长。冬日的萧索看似“死”一般清冷,却为大地回春做好了准备。所以,如果我们能正视此类问题,不急于求解,并避免用空虚、寂寥、麻木等借口来证明自己外部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是错误的,便能重新恢复理性。清醒睿智并不总能带来幸福,但意味着能够明辨是非、承担责任,这便是我们的健康福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