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天阙

“邦.....邦邦...”墙外传来一阵打更声,足足敲了五下,一慢四快。

“啪嗒!”王攸弹开了手中的怀表,看了一眼上面的时辰,然后快速的收拢好书案上的纸张,并将他们一一夹于奏本之内,然后抓起一旁的笏板,大踏步的走出书房的大门。

早起扫地的嬷嬷们瞧着一身朝服的王攸,也都被骇得退至一旁,将中间的道路让出来。

寿华堂院门前,王攸将朝服下摆一撩,神色肃穆的对着那间正屋跪了下来,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起身快步离开了。

国朝有制,三品官员以下不得乘轿入宫朝见,余者需骑马。只不过这规矩经过百年时光,自然变了味,现如今是官员无论品秩大小,皆可乘轿。

王攸人微言轻,加之当下里王家决不能允许有半分把柄落于有心之人手中,是以王攸还是选择了骑马。

虽是三月里,可这春夜里还是有些微凉,不过早有小厮递上一件云锦斗篷予以防寒。

“驾!”

王攸轻扬马鞭,座下马儿吃痛,咴叫了一声便是快步冲了出去。

待王攸拍马来到宫门前,早有数十位官员立于此处等候。他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块儿,小声的商议着什么,忽见一身着朝服的少年人骑着高头大马缓缓而来,皆是驻足侧目。

“吁!”王攸适机急忙拉紧缰绳,从马背上跳了下来,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牵着马来到一边。

“这少年人是谁?”

“不知道,诸位大人当中可有认得此子的?”

“......”

“居然是五品朝服!不会是将他家老爷的官服偷出来穿在自己身上吧,这位公子还真是胆大妄为!”有人咋舌道。

一个须发皆白,老眼昏花的老大人看不过去了,在陪侍的官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来到王攸跟前,眯起眼睛细细打量了一番,从上至下又从下至上,最终停留在王攸年轻隽秀的面孔上。王攸本着尊敬长者的准则,拱手作揖道:“老大人晨安!”

“小相公贵姓?”老大人见王攸不骄不躁,为人恭谨谦卑,全然没半分纨绔气息,也心生好感,想着能帮一把尽量还是帮一把为好,毕竟能救人一命。

“晚生姓王!”

“姓黄......”这老大人点了点头,又嘀咕了一句,然后突然想起一位黄大人,笑问道:“令尊可是刑部员外郎黄大人?”

王攸苦笑不已,一旁的陪侍官员高声的提醒道:“颜公,这位小...小相公说的是王,三横一竖的王,并非是草头黄!”

“啊,原来是王啊,只是这姓王的大人朝中多矣,难以甄别。不知令尊是哪位王大人啊?”被称作颜公的老大人又问道。

“家父名讳晚生不敢称之,还望老大人见谅。”王攸话音刚落,只听得宫门内传出一道清脆的净鞭,令得所有人都是心神一悚。

然后宫门便是缓缓被人从内部拉开,又见一领班太监威风赫赫走了出来,手中拂尘一挥,高声唱道:“请文武百官入朝!”

文武官员瞬间分为两道,王攸在查看了一眼缰绳无碍后,便跟在文官队伍后面缓步进了宫门。

金銮殿,这应该是自己第二次来到这里,至于第一次,那自然是殿试。

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够进入大殿内,当然也有例外,比方说隶属都察院的科道言官。

王攸年轻的面孔在这些人当中实在太过扎眼,武官那边甚至有人开始讥笑起来。

“闭嘴,你知道那年轻人是谁吗?就笑!”有人训斥道,然后暗中指了指站在前列的那一众脸色有些古怪的一二品官员。

原本朝堂上最年轻的是年方弱冠的北静王爷水溶,可王攸的到来却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出现了变化。

只因王攸乃当朝大都督王子腾之子。

正当众人心思各异之际,殿外又是传来三声净鞭响。

“哗啦!”朝服鞋靴飒沓齐整,文武百官尽皆匍匐跪地,将手中笏板横陈在前,山嵩道:“恭迎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子驾临,御极九天,百官臣服,山嵩万岁。

这便是大朝会的盛景。

“诸卿平身!”

“谢陛下!”又是齐整的哗啦一声响,文武官员皆起身垂首肃立。

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于阶陛之下,对百官喝道:“有事出班启奏,无事卷帘退朝!”

“陛下,徐州三道境内暴民骚乱已经镇压。此外去岁五月里因北河决堤一事,陛下圣人之德,拨款赈灾一千二百万两库银用以修缮其境内河堤,恢复地方民生,其境内已有多处府县百姓.......”

......

“陛下,扬州金陵有呈报,言之治下浙东道海盗倭寇猖獗,虽多次派兵剿灭,可仍旧......”

......

“陛下,西海沿子处有军报传来,说是周边敌国窥伺,常有军事调动,虽有南安王爷领兵镇守,可那西海之处离我中原腹地有近万里之遥,若从蜀州治下的川贵调兵前往,只怕南面的暹罗,占城等也会乘势......”

......

“陛下,平安州有捷报传来,工部官员于境内发现一处巨大矿脉,预计可采铁精及其它金属达千万料,只是这冶炼开采皆需银两扶持......”

......

“陛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应试各州,府,县......”

一道道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生,教育,军事,工业,国防的消息从官员口中道出,听得殿里殿外一众官员皆是振聋发聩。当然更辛苦的是坐在偏殿里的那些来自翰林院的人,他们需要快速的记录下朝堂上的每一条信息,以便来日送至内阁交由大人们处理审阅,然后再派发给六部以及六部所辖的部门。

不知过了多久,大殿内也射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听着消息一条条的减少,文武百官所有人的心中也开始定下了心来,甚至有人已经在想早膳的事了。

“陛下,臣王攸有本奏!”王攸瞧着这些大人们说的差不多了,于此刻从队伍中站了出来。坐在高处的天子听见他的声音,也觉得有些惊讶,不过更多的是好奇。他朝着都察院堂官——总宪韩拙看去,然后目光又移至吏部右侍郎李贤的脸上,不过此二人并无异色。

“臣要参两个人!”

“哦?!你倒是说说,要参何人?”天子的目光一一扫过百官的脸上,颇具玩味。百官们皆竖起耳朵,屏住呼吸,静静地听着。

“臣第一个要参的人是兵部大司马贾化,这是臣早已写好的奏疏,敬呈圣上御览!”王攸将备好的两份奏疏自袖中取出,恭敬的双手呈上,复又说道:“臣第二个要参的人乃是家父!”

“子参父,这是大逆不道!竖子敢尔!”武官那边当即有人破口大骂,咆哮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