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对象=理想的我

正如前面所讲,我们之所以嫉妒对方,就是因为对方得到了我们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对方其实就是某方面理想的我,而一个什么都嫉妒的人,肯定也是一个贪心之辈。所以,从我们嫉妒的对象可以察觉到什么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不过,首先我们要衡量自己有没有能力成为我们所嫉妒的对象,如果我连一点绘画天分都没有,就不要嫉妒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但若发现自己颇具潜质的话,那就要尝试向你嫉妒的对象学习,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成功,切勿一味说对方的坏话,如“只不过运气好”“拍马屁”“会使手段”等。当然不能否定会有这些情况存在,但一味这样想只会阻碍我们向对方学习,对方的优点可能正是自己所缺乏的。不过,说易行难,因为嫉妒不单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包含了被忽略、不被尊重、不如人,有点恨意,有时又会夹杂着内疚,这种酸溜溜的感觉绝不好受。我们很想尽快摆脱这种状态,嫉妒的一个通常反应就是否定我们所渴求的事物,即所谓“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这其实是人类心理的自卫机制。短期如此无可厚非,但长期下去就会对自己大大不利,我们要将嫉妒的能量转向建设性方面,这样不但有助于迈向成功,更可提升自己的情操。

叔本华认为,善妒之人终日在意别人做什么,一发现自己不如人,就会万分痛苦,所以消除嫉妒的一个方法正是少注意别人,多留意自己,若跟别人比较的话,永远会有人比你优胜,但若跟自己比较的话,多多少少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有进步,这样就可将负面的情绪转化为肯定自己的力量。所以有人认为,消除嫉妒的一个方法就是不做比较,正所谓“人比人,比死人”;但如果不做比较,又怎样了解他人比自己优胜的地方呢?所以我认为,对于自己真正渴求的东西,比较还是需要的,而比较的重点不在于对方的实际成就,而是他赖以成功的原因,继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很多人自我安慰的方法,但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比上不足”是要激起我们上进之心,“比下有余”则要我们别忘感恩之心。

嫉妒的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盖林(Willard Gaylin)将人的嫉妒心理分为四个阶段,虽然并不符合每一种嫉妒的情况,但也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