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思维

内容简介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应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信息化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培养四个能力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正确掌握“信息化思维”这把利剑。本章介绍信息化思维的概念和背景,分析信息化思维的九种常见模式,展示信息化思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简要说明信息化思维带来的影响与面临的挑战。通过本章的内容,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信息化思维”的深入思考。

内容导读

☆ 信息化思维的形成

☆ 信息化思维模式

☆ 信息化思维案例解析

☆ 信息化思维带来的影响与面临的挑战

本章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不仅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而且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按照未来大师阿尔文·托夫勒的观点,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发展浪潮被称作农业阶段,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开始;第二阶段被称作工业阶段,约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第三阶段被称作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革命,计算机成为其突出的代表。第三次信息革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创造和创新知识为重点。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跃升为信息社会。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层面上,信息社会与前两类社会最大的差别就是生产力以智能为主,而不像前两类社会那样,生产力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

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格局,信息化已经成为历史洪流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后工业化扩散周期,在全球形成两个周期并行、交叉、重合的局面,由此对社会产业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全球经济结构、组织结构、管理决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历史性变化。”[1]与此同时,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引起人们的共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经济秩序”的出现。这种新经济秩序表现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出现以“互相依赖、分工合作、协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形态,以及由此形态而引发的经济发展中心东移[2]。这些都应当看作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下,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全球化趋势。例如,市场和生产中心的全球化、传播方式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全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全球化等。这些变化必将引起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的变化。基于这种变化,国际社会的信息化趋势将变得顺理成章,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也将变得更加依存,而这种全球性的依存关系又将反过来影响和改变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并引导历史向着全新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也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数字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扬帆远航。通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实施核心技术攻坚战略这场战役中捷报频传,多项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合力影响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从网络化时代迈进新的智能化时代。信息化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也充当着重要工具的角色。30亿人次的春运调度顺利进行,少不了信息化综合交通大数据云平台的保驾护航;跨境商品通关的全流程网络化,离不开跨境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运用;党政部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初心的达成,有赖于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启用。完善而便捷的各类信息化网络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0年6月23日,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信息技术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些都见证了我国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信心和决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信息化创新能力、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仍存在差距。要想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抢占先机,信息化思维至关重要。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信息化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培养这四个能力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正确掌握“信息化思维”这把利剑。

信息化思维的实质,是从信息化视角去认识事物,用信息化方法分析矛盾,用信息化手段处理问题。当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信息化思维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