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所有高考考生而言,填报高考志愿时如何选择专业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人生重大决策”,许多人却草草决定,匆匆落笔。对专业了解不深,单凭想象进行选择;不明白自己的兴趣何在,全靠父母和老师决定;缺乏生涯规划,没有参与过专业体验,依据“三分钟热度”报考专业……这些情况都是导致专业选择出现问题的原因。近年来,多项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有近半成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近七成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编者在从事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遇到过数以百计的因选错专业导致“痛苦体验”的亲身经历者。

进入大学,对所选专业的兴趣度以及对学习要求的适应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在校表现。在专业中有一定基础、对所学专业能够自主投入精力,并希望在未来毕业之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大学生往往占据“学霸”的位次;而那些不满意自己专业的学生则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厌学情绪,顶着“学渣”的头衔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四年。

对专业理解存在偏差就曾让编者的高中同桌小C在大学期间直接从“学霸”沦为“学渣”。在高中阶段,小C凭借着高中政治课一贯的优异成绩和对经济知识的基本了解,笃定地把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且如愿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但是,进入大学后,小C才惊讶地发现,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和高中所接触的经济学有着一项明显的差异——对数学要求非常高。教学大纲中排满了与数学有关的课程。一周有70%的时间需要用于数学训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银行学”“货币学”等。经济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语言来研究社会现象,而数学恰恰是小C的弱项。大一年级,小C从最初的高考成绩排名第一逐步跌落为专业成绩排名倒数第一,挫败、迷茫、厌倦、遗憾充斥着她的大学生活,最终她选择转专业重读大学一年级。这一次,在查看大学专业资讯时,她才看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段话:“一个好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是一名数学家,还要是一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

另一方面,选错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往往会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往往会因兴趣和能力低下而收获甚少;但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大学期间所有的学业成果白白浪费。编者的一位同事(物理老师)也曾向笔者诉说选择专业与职业兴趣不匹配所造成的懊悔经历。

W老师遵循家中长辈的建议,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就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虽然自己对专业兴趣度不高,但是凭着较好的数理功底还是顺利毕业了,并且留校读研;硕士毕业后,他又一次按照家人的意愿进入国企从事与大飞机制造相关的工作。但在工作中,W老师发现面对冰冷的机械零件、无言的电脑数据、复杂的设计绘图,总是感到迷茫痛苦,没有半点热情。稳定的工作环境、优渥的工资收入、良好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他带来一丝成就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兼职参与了一次物理学科的暑期班教学,在向孩子们讲解物理学知识、与孩子们交流、为了孩子们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工作带来的巨大热情。最终,W老师选择担任物理老师,将教物理作为自己的全职工作。而这一切发生在W老师从事飞机制造工作十年之后。

从本质上看,自我认知探索较浅、生涯规划知识匮乏是影响专业选择的核心原因,这些问题进而影响许多人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毕业后的发展潜力。有效的高中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在开始职业工作前,通过探索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了解大学的专业,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发展方向。而作为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也可通过大学专业发展历程、招生要求、学习要求、课程设置、毕业出路的介绍,帮助学生在高中入学后确立未来升学的目标,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提升自主学习意识。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生专业与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也再次被强调。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界限,除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基础学科外,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政治六门学科中选择三门作为高考考试科目(部分地区增加信息技术共计七门学科)。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选科不是简单地按照个人喜好或成绩优劣来决定,还需要考虑大学专业报考的学科选科要求。同时,选科多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进行,学生进入高中后就需要启动相关的筹备工作,以应对升学相关问题。因此,推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在青少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指导发展相对成熟的北美国家,这项工作由一批经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也就是升学顾问(college counselor)专门负责,他们参照学生个人的兴趣测评与能力素养,比照学生家庭背景与学业情况,为学生度身定制个人的大学申请规划,规划包含对希望申请专业的准备工作。在日本,学校职业指导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从一个人小学开始一直到工作,形成非常完善的体系。在英国,政府明确要求,学校最迟应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并设置固定的教学时刻表。在我国香港地区,中学生职业规划是以职业导向课程的形式出现的,根据各行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取向而设计实用性的课程,在高中阶段尝试开设12门导向课程作为选修科目,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究和了解个人终身学习及职业的取向。

以上情况为《大学专业详解与生涯规划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的写作与出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本套《指南》是一套很“真”的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说真事。本书是建立在笔者七年真实的高中生大学专业定位与生涯规划辅导的经验之上的。本书编撰团队,原海风教育产品事业部教学人员,自2010年起自主研发并实施“高中生生涯规划及专业指导课程”,通过不断迭代,形成了目前体系化、个性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覆盖全国各地数万名学生。课程从大学专业内容介绍、大学基础知识讲解、个性化专业方向定位、大学专业素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申请准备、创新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进行专业方向定位,本团队还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心理学方面研究人员一起,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职业兴趣倾向测评,研发了一套专业方向测评系统,旨在帮助读者在高中阶段增强自我认知、了解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明确个人专业方向,使得高中生能够在进入具体职业之前,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

第二,叙真情。本书的整个编撰工作凝聚了全国各大一流院校专业人员的辛勤付出,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专业领路人”们通过介绍大学专业的学习要求、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专业科研的要求与方法等内容,帮助读者从“选择”“了解”“理解”“分析”“运用”“总结”六步自主参与自己的大学专业选择。全书力求用生动的语言帮助高中生认识大学生活、用充沛的专业素养帮助高中生先修大学知识、用专业的科研素养指导高中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本书在专业发展的研究深度上不如教育专家所铸就的名家名篇,但从专业学习与理解的角度来看,则是一本接地气、有温情的经验杂谈。

仲颖鸣
202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