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专业详解与生涯规划指南(人文社科类)
- 仲颖鸣主编
- 7453字
- 2021-06-30 18:39:40
第二节 进行有效的自我认识探索
理解专业与职业的整体关系后,生涯规划的第二项任务是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探索,了解自身情况、制订发展计划,从兴趣、性格、能力、体力、家庭背景等维度进行专业选择的考量。
一、了解个人的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的第一步需要对个人兴趣进行充分挖掘。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开始对某一个事物感兴趣时,就会自发地、主动地去学习相关内容。迷上了某个明星时,“追星族”们会希望了解他/她的方方面面,包括血型、星座、喜好、脾气、作品、着装……能够驱动你去完成这些事情的并不是任何外在的刺激,而是兴趣。兴趣可以带来非常高质量的内驱力,驱使人自觉主动地去获取信息,或者锻炼相应的技能。相比通过物质犒赏、他人赞扬、社会肯定等外驱动力来推动自己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内驱力可以带来持久、长效的能量。
社交平台Facebook的产生过程就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创始人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扎克伯格2004年就读于哈佛大学时,就在宿舍创办了Facebook,因Facebook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他的预期,所以他干脆辍学创业。如今,Facebook已经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Facebook上市之后,扎克伯格也跻身亿万富豪之列。其实,他就是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了事业且持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其中的典型例子。笔者在对高中生进行专业定位时,常见学生会重点考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出路,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最想学习的东西。当然,考虑未来的出路是无可厚非的,但也要适当地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能够找到兴趣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那么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成功也许是出乎自己意料的。
能够在学习生涯中早早地发现和识别我们的兴趣点,这能帮助我们更早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那么,如何挖掘自身真正的、稳定的兴趣,并且让兴趣成为一种能够进行专业选择的内驱力量呢?
兴趣在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激发”“巩固”和“发展”三个阶段,渐渐地从一种吸引力变成拥有长期影响力的真正兴趣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小时候最爱“幻方”游戏,这种游戏酷似今日的“数独”——正方形中平均分配成若干个格子,每个格子中有一个整数,任一横行、纵行及对角线上的数之和都相等。如果某些格子缺数需要补充的话,可就要费一番脑力了。这个源自中国古老智慧的“幻方”,让徐光宪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经常缠着父亲,要求再出些题目。而哥哥则指导他用透镜和纸筒做成了一架简易的望远镜,看星星更清晰、更明亮了,大自然的奥秘不断地展示在徐光宪面前。好奇心成为徐光宪从事科研工作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读书之后,更多的科学知识在课本上、课堂上纷至沓来,不是没有受过挫折,只是因为当年那股好奇心和不愿意放弃探索的天性,让徐光宪走过了漫漫的求学之路,最终他在量子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多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这个时候的科学在他的眼里早已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幻方”了,已经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定位时有必要去区别一下所谓的“真假兴趣”,有些你认为的兴趣是“假兴趣”,并不是真正能激发你内在动力的兴趣点所在。比如,出于对某个专业或职业的爱慕之情,究竟是因为那个岗位的内容真的切中了你的兴趣,还只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衡量兴趣的真假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持续的时间:如果热情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那么这个兴趣的质量是比较低的。很多调查显示,一时的激情最多可以持续3个月左右,而真正的兴趣可能持续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对于高中生而言,需要至少通过1~2个学期的学习与体验,以真正确定自己对某个专业的兴趣。
了解的深度:在如今充沛的信息资源条件下,对某方面信息了解的深度能很好地反映兴趣的真假。比如说有人觉得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那么面试的时候老师可能会问:那能不能讲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模型?还知道哪些影响了心理学的著名学者?
深入的渴望:一旦兴趣产生,那么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一旦发现其他可以帮助你了解的资料,你会非常希望去深入地了解,而不会是意向平平。没有基于深入了解的兴趣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假的兴趣。尤其是没有经过了解但已经设定了很高期望的兴趣,可能这种兴趣只是一种“望梅止渴”式的心态。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高中生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是否十分渴望参与某项工作并愉快地、成功地完成了它?是否由衷地喜爱它?注意点不是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而完全是自己的感受。如果是,那么这可能就是你自己乐于选择的专业方向。
但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主观认知可能出现偏差,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自我认知,可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测量工具来进行定位和分析。目前,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是一种操作上比较简单、结果也较清晰直观,能够方便高中生理解的测评工具。
霍兰德职业兴趣分析的相关理论由现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霍兰德提出。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颁奖词中,称霍兰德的理论“统整了我们对职业意图、职业兴趣、人格与工作史的知识”。可见学术界对于霍兰德的类型理论的认可。
霍兰德在自己的理论和测评工具中,主要想解答三个问题:
(1)哪些个人特征与社会环境特征能够决定人的生涯规划?反之,哪些特征会使人无法做出决定?
(2)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个人工作稳定度将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3)有什么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帮助人解决生涯规划上的问题?
为了解答以上三个问题,霍兰德提出了六个基本原则,并以此设计测试量表,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涯规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选择一种职业是一种人格的表现。
(2)既然职业兴趣是人格的呈现,那么职业兴趣测验就是一种人格测验。
(3)职业的刻板印象是可靠的,而且有重要的心理与社会的意义。
(4)从事相同职业的成员,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个人发展史。
(5)由于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他们对于各种情境与问题的反应方式也大体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
(6)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性。
霍兰德将社会中的职业归为六个类型,对应地,他认为我们人也有六种不同的类型,以选择和自己类型相同的职业。这六种类型分别为实际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传统型(conventional)。
实际型(R):实际型又称为现实型。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典型的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如技术性职业工作者(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和技能性职业工作者(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者)。
研究型(I):研究型又称为探索型。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典型的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和系统分析员等。
艺术型(A):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典型职业: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其他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工作者(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工作者(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和文学工作者(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等。
社会型(S):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典型的职业: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工作。如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企业型(E):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典型的职业: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等。
传统型(C):传统型又称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典型的职业: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等。
以上是对霍兰德职业兴趣分析的六个维度的解读。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里的六个维度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并不是仅有某一种兴趣,很有可能是多种兴趣的叠加。所以霍兰德教授告诫每一个使用这套量表的人,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但在具体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这主要是因为个体本身通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出现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每个类型得分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EIS、AIS等。想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仅了解这些是不足够的。想要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还需要先借助测评量表,通过一系列设计好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根据霍兰德相关理论的分析,最终较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适合的职业。
当然,除了对个人兴趣有所掌握以外,要确定自我定位还需要对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进行探索。
二、挖掘自身的性格特点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点。心理学家把这些心理特点进行梳理,把比较稳定的行为表征称为“性格”。
事实上,性格对于人们的职业道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每一种不同性格的人都会有一些比较适合的行业和职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性格刚毅,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执拗的性格。18岁时,她考上了著名的牛津大学。她的志愿原本是法律,结果却被化学系录取,但她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不久她就参加了保守党协会,并成为协会主席。毕业后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本迪克斯航空公司从事试验分析工作,后来又到莱昂斯公司做过食品研究的化学师。做实验与她的刚毅性格大相径庭,她更擅长与人交往,而不是关在实验室里与瓶瓶罐罐、化学物品打交道。从事着与自己性格不符的工作,她显得十分平庸,毫无创意。1951年,她同丹尼斯·撒切尔结婚,成为撒切尔夫人。婚后,撒切尔夫人更多地投身于政治领域。1959年,她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71年,她出任英国教育大臣,成为保守党历史上第二个进入内阁的女性。1975年,撒切尔夫人竞选保守党领袖获得成功,并随着保守党取得竞选胜利,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与她性格匹配的职业领域内如鱼得水,她刚毅的性格有了自由施展和发挥的空间和舞台。
和职业兴趣非常相似的是,性格的识别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性格特征内,有一些特质来源于先天的延续,还有一些则是来自后天环境的培养。人的性格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一些调整,所以对于性格的甄别需要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如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呢?心理学家们根据不同的行为表征和心理结构,划分了不同的性格类型。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划分。这些划分也通常是心理学家本身人格理论的一个部分,也得出了相配套的量表,用以测量人们的性格特征,更好地匹配职业选择。
1921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发表了经典的性格类型学说。他相信性格的差异会决定并限制一个人的判断。他把这种差异设置为三种,分别为内向性/外向性,直觉性/感受性和思考型/感觉型。同时,他认为这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相对固定。后来在一对同为心理学家的母女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凯瑟琳·布里格斯的努力下,一个依据荣格人格理论建立起来的职业测评产生了,命名为MBTI,是如今世界上用得最多的一种职业性格测试工具。
MBTI倾向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四个不同的维度上:第一,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外向、内向),代表着各人不同的精力来源和动力所在;第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感、直觉);第三,人们做决定的方法(思维、情感),分别表示人们在进行认知和判断时有不同的用脑偏好;第四,人们对外在世界是如何取向的、通过认知或判断的过程(判断、知觉)。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在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中,究竟是感知还是判断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四个不同维度,我们可以划分出16种不同的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有不同的适宜人群和工作。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除了上述测评以外,DISC测试也是一种可以根据性格类型选择专业方向的测试。DIS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顿博士在1921年的著作《常人的情绪》中提出。如今,DISC性格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和企业,有超过8000万人做过DISC测试。DISC性格测试主要从指挥者(D)、社交者(I)、支持者(S)和修正者(C)四个主维度特质对个体进行描绘。DISC不是用来判断人的好坏的,而是为了了解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并善用差异。这个测试并不是给人贴上标签,告诉大家人有D、I、S、C四种类型,而是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D、I、S、C因子,只是四种因子所占百分比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所以每个人有各自合适的角色去扮演。
三、评估自身学科特长
如果说兴趣和性格当中有非常多的后天因素,那么天赋更多是来自先天,这也是人们不太重视的一种心理品质。对大脑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天赋,就如同每个人都有性格一样。天赋是一个人技能的最基本元素,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的能力。拥有某种天赋,他在学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比一般人更快,甚至无师自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悟性好”。
很多人会说,入行的早晚决定了你在这个行业所取得的成就的高低。事实上,一些半路出家的人,反而做出了非常傲人的成绩,因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了能多快地适应一个行业,以及能够做出多好的成绩。荷兰著名印象派画家凡·高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不具有天赋。”但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他的天赋能够带他到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忘情地投入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里。在那里,他的古怪性格,他的偏执心态,他的神经质,他的疯狂,都被赋予了一种意义,一种内在的合理性。他创作了包括《向日葵》等名画在内的许多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与天赋相对的是每个人的能力,天赋决定能力,但能力更多来自后天的学习,即使天赋再高,没有后天训练、资源支持,一样没有办法使天赋发挥出它应该有的样子。个人的能力最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在专业中达到理想的状态。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五大核心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心理能力。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某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重要的是在发现某种优势后,花更多的时间去通过练习巩固这种技能。著名主持人张羽在一次访谈中提及,他从小就觉得自己语言表达方面占有优势,所以他在初高中都参加过学校的辩论赛,并且拿下了优胜奖。到了大学里也没有放弃这种优势,所以在毕业之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媒体行业,最终做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可见,对自己的长处有清楚的认识,是找到最合适工作的前提。你可以不明确自己的种种优势,但是心里一定要非常清楚,当到了做人生决策的那一刻,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出适合你的选择。
对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而言,除了以上五大核心能力以外,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并强化自己的优势学科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中,一项重大、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就是取消文理分科,充分确保学生在选科上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在已有的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学科之外的六门学科中,选择三门进行学习。也就是说,部分地区新高一的学生,不再是文理二选一的模式,将要面临的是六选三共20种排列组合方式,这确实也增加了同学在选科时候的难度,也更进一步强调挖掘自身学科特长的重要性。
在确定选科的时候,我们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从主观的角度,缩小将要选择的范围。例如,在经过霍兰德职业兴趣分析之后,你明显不具备实际型的特征,而你本人也和此分析结果高度吻合,那么,可以先考虑物理、化学、生物(浙江省多一门技术)这几个学科是否放弃其中的一部分;同样,如果你一直对需要大量背诵和记忆的学科比较抗拒,那么政治、历史、地理是否也考虑放弃。可以先从这样的思路来思考,即使没有办法马上确定想要选择的学科,也能在这部分排除自己一定不想学的学科。比如,一个方向感不好,又不喜欢记忆太琐碎的知识点的同学,可以首先排除地理学科,在剩下的五门学科(浙江省为六门)中继续选择。
其次,从主观的角度做了排除后,可再结合一些客观的因素来更准确地选择将要学习的学科。优先考虑的是成绩。在选科之前,一般会有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时间让学生通识所有的学科,这个阶段就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在历次的考试中,学生可以注意收集数据,分析自己薄弱的学科。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这位同学,在考试中地理成绩确实较差,同时生物的成绩也不甚理想,那么就更坚定了要放弃地理学科的想法。在剩下的几门学科中,可以考虑放弃成绩排在末尾的学科,选择保留更为强势的学科。然后,可以提前了解高校招生计划中对于专业规定的要求,如学习医学的需要在高中选考生物,学习机械设计制造的需要选考物理。即使在选科时没有确定以后的专业方向,也可以对大学中开设的专业的招生要求做一个对比,看哪些科目在专业选择时是必须要选择的,以此来决定自己要选择的是哪几门学科。
对照自己的学科特长来选择不同的专业,能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提供能有力的学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