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民艺图鉴:柳宗悦的手工艺之旅
- (日)日本民艺馆编著
- 3486字
- 2021-06-23 15:31:49
第一章柳宗悦其人
白土慎太郎
创作者柳宗悦
1961年,柳宗悦与世长辞,享年72岁。他的挚友、陶艺家河井宽次郎[1]这样回顾他的一生:“柳宗悦不走既成之路,而是用自己的足迹开辟新的道路。”
当我们回顾柳宗悦一生中的种种开创性成就,就会发现河井先生所言非虚。本书的主题“发现民艺”,正是这种种创举之一。非凡之美,恰恰蕴藏在日常的杂物中——这种颠覆人们价值观的主张,在日本引发了巨大反响。
1936年,柳宗悦实现了多年夙愿,在东京的驹场开设了由自己亲手设计的日本民艺馆。应该说,馆中的收藏品本身就是柳宗悦的“作品”。以陶瓷器为代表的李氏朝鲜时代[2]的工艺品、木喰佛、英国上釉陶器,全是当时不为人知的工艺品。柳宗悦选择藏品不是遵照任何既定的标准,而是先通过“眼睛”“直观”来判断,再结合“知识”去梳理、整合。柳宗悦绝非不重视“知识”,他所撰写的大量著作就是最佳例证。不过,如果少了以“直观”为先的实践,他恐怕也无法完成如此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收藏。因此我才说,日本民艺馆陈列的空间本身,就可谓柳宗悦的一件“作品”。
柳宗悦的三儿子、园艺家柳宗民曾提到,自家(现在的日本民艺馆西馆)厨房里用的餐具,不知几时就被放到对面的日本民艺馆陈列起来变成藏品了。柳宗悦的身边更可谓巨匠云集:以河井宽次郎和滨田庄司[3](陶艺)为代表,还有伯纳德·利奇[4](陶艺)、芹泽銈介[5](染色)、栋方志功[6](版画)等如今被称为“近代手工艺大师”的创作者们。他们的作品都在民艺馆内展出,其中很多是柳宗悦本人的日常用品,或是挂在他房间墙上的装饰品。
柳宗悦非常爱书。他制作、留存了许多私制本,其中以他本人的著作为主。这些私制本从封面、和纸(纸张)、活字(印刷)、插图、制本等方面都花了不少心思。关于日本民艺馆所藏绘画,柳宗悦认为“好的装裱能让画作看起来更美”,故而在挂轴的设计上万分用心。如上述这般,从柳宗悦身边的日常用品到手工艺品,都是他根据自己的喜好精心筛选的。与柳宗悦一生保持密切交流的滨田庄司的评价也可印证这一点。
一直让我惊叹的是柳宗悦对于美的事物的“眼力”。他不依照既定标准,而直接用眼去观赏,并准确聚焦于自己渴求之物上。他搬了好几次家,但即使是租来的房子,你一踏入玄关,就已经被“柳宗悦式”的风格所折服。不仅如此,从玄关一直到厨房的最里面也都是统一的风格,找不到一处怠慢的地方。
(《柳宗悦的“眼”》,1961年)
在关注工艺品的同时,柳宗悦也是一位宗教哲学家,撰写了大量相关著作。柳宗悦一生致力于研究“美”的问题。他的思想之终身不移、前后一贯性,是因为基于“对宗教原理的探究”。
我认为宗教原理和美学原理是一致的,而非两种遵照不同法则的相反事物。最近我更多投身于美的世界,但也希望大家明白,这并不是和宗教全然无关的工作,美不过是它的一种外延罢了。
(《我的心愿》,1993年)
晚年的柳宗悦对佛教尤其是净土宗思想有了日趋精熟的思考,这从他记述自己心境的短句集《心谒》中就能体现出来。柳宗悦那坚实的思想体系,与他的收藏和生活紧密相连并高度统一。这正是柳宗悦其人的一大特点。
2. 青花秋草纹壶
朝鲜半岛 18世纪上半叶 12.8cm×11.8cm
1914年,浅川伯教赠送给柳宗悦的礼物,是一只有纪念意义的壶,它使柳宗悦对朝鲜工艺之美大开眼界。柳宗悦如此描述道:“冰冷的土器沾染了人的温度,直到昨天,我都不敢想象自己能品鉴到如此高贵庄严的器物。”该器物为了便于装酒而做成了葫芦形,但是在舶来过程中,上半部分残损,变成如今这个形状,它是柳宗悦珍爱的藏品。(SS)
3. 刷毛目[7]茶碗
朝鲜半岛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 8.9cm×15.2cm
琉球絣织[8]茶具袋 制作:浅川咲
在柳宗悦收藏的众多朝鲜王朝时代的茶碗中,这是他尤其喜爱的一只,还配有琉球絣织的茶具袋和柳宗悦特制的收纳盒。柳宗悦还在盒子上写下短评:“拍手称快”,大概是想说“这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快的作品”。柳宗悦在许多藏品上都留下这样的“物偈”(品评物品的短句)。(SS)
4. 纸捻[9]“卍”字八角膳几
朝鲜半岛 19世纪 15.0cm×35.4cm
5. 草虫图
朝鲜半岛 19世纪 40.3cm×28.7cm
装裱设计:柳宗悦
6. 千手观音像
木喰明满 1801年 71.3cm×24.8cm
木喰明满(1718―1810)发愿要造一千尊佛像,游历整个日本,雕刻了各种独特的神佛像。由于他持“木喰斋”(不吃谷物、蔬菜,只以树木果实充饥),因此自号“木食行道”“木食(喰)五行菩萨”“木喰明满仙人”等。柳宗悦偶然见到木喰佛(木喰明满的佛像作品)后,决定研究一番,便动身前往日本各地寻找木喰佛。(SS)
7. “万木发新芽,正当好时节”
书法、装裱设计:柳宗悦 20世纪50年代 32.8cm×42.8cm
柳宗悦的创作,从赞颂工艺品之美的“物偈”起,到后来发展为“佛偈”“茶偈”之类具有思想性的心境描写——“心偈”[10]。上面这一短句并没有收录入单行本中,应该算作歌咏自然事物的“法偈”。柳宗悦虽说过“我没什么书法才能”,但多亏获得了日本民艺馆的修缮基金,他可以将这幅字用折染[11]的手工制和纸精心装裱,加入自己的创意制成挂轴。(SS)
8. 《装裱样式设计》原稿
柳宗悦
9. 茶韵十二月系列版画 基督 十二月
栋方志功 1956年
61.4cm×27.3cm 装裱设计:柳宗悦
栋方志功视柳宗悦为恩师。据说在完成这幅作品后,他到柳宗悦处询问老师的意见。柳宗悦凝神苦思,亲自为这套版画设计了装裱样式。在栋方志功的所有版画作品中,这一幅是柳宗悦评价极高的。这幅挂轴的设计,几经考量,最终采用了“背景光束”的设计方案。(SS)
10. 型染 山形草花纹日式拉门(旧柳宅拉门)
芹泽銈介 1935年 每片为68.6cm×37.7cm
芹泽銈介深受柳宗悦的工艺论和琉球红型[12]技法之美的触动,决心推动染色技术的发展。1931年柳宗悦创办《工艺》杂志后,芹泽銈介用型染布为杂志设计装帧,正式加入民艺运动当中。柳宗悦曾写道:“我的身边总是摆着芹泽君的各种作品。”他家中的日式拉门上的装饰就出自芹泽銈介之手。(SS)
(从左边开始顺时针)
11. 上釉陶盘
英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 7.8cm×36.0cm
表面涂上装饰土(slip)涂层再烧制而成的陶器(ware)被称作“上釉陶器”(slipware)。18―19世纪的英国生产了一批用装饰土描绘朴素纹样,在窑中烧制而成的上釉陶器。柳宗悦旧藏的这个陶盘,表面有被煤染黑的痕迹,可见是他本人常用的物品。(SS)
12. 铁砂竹纹壶
朝鲜半岛 17世纪下半叶 19.2cm×24.2cm
13. 乐烧葡萄纹有盖壶
伯纳德·利奇 1913年 25.6cm×24.3cm
这是柳宗悦一生挚友伯纳德·利奇很早期的作品,采用低温烧制的乐烧技术,成型后用线雕技法雕出形状,最后用涂泥和彩绘进行装饰。利奇共制作了三个形状、式样相同的壶,一个利奇自己留着,一个送给和他一起学陶艺的富本宪吉,还有一个送给了柳宗悦。
14. 色釉格子纹茶壶及茶杯
滨田庄司 1928年
茶壶 13.5cm×14.1cm
茶杯 6.2cm×9.0cm
15. 铅釉镶嵌钵
河井宽次郎 1930年 8.7cm×39.6cm
滨田从英国收集的上釉陶器激发了河井宽次郎的创作欲望。这只钵采用了滴管流描的技法,以及与传统古陶截然不同的镶嵌纹样。柳宗悦将它视为河井宽次郎的“杰作”,并在钵底用墨写下:“河井宽次郎作 昭和五年 十一月十日出窑 特向他讨求 遂得此私藏。”(SS)
(从左边开始顺时针)
17. 《威廉·布莱克传》[13]
寿岳文章[14]编 1929年 荣耀社 装帧:柳宗悦
18. 《木喰上人[15]作木雕佛》(甲级制本)
柳宗悦 著/装帧 木喰五行研究会 1925年
这本大型豪华图鉴包含了1924年木喰上人的佛雕作品首次被发现以来的相关研究资料,开本长51厘米,只限定发行300部。图片采用以玻璃为基板的早期雕版印刷技术,其中包括采用西式装帧法的甲级制本和采用和式包背装帧法[16]的乙级制本各150本。关于甲级制本的制作,柳宗悦记述道:“(甲级制本)从布料、书皮、纸张、样式到印刷、制本,处处都万分小心,倾注了大量心血。”(SS)
19. 《工艺之美》
柳宗悦 著、装帧
私藏本 1942年
封面纸布:外村吉之介 作
20. 《朝鲜的美术》
柳宗悦 著、装帧
私藏本 1922年
21. 黄杨拭漆裁纸刀
黑田辰秋[17] 约1930年 30.2cm×4.2cm
22. 《工艺之美》原稿
柳宗悦 1935年
16. 《妙好人,因幡国[18]的源左》
(特装本)
柳宗悦 大谷出版社 1950年
《妙好人,因幡国的源左》封面草稿
铃木繁男
所谓“妙好人”,是指怀有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19]般的至清至纯之心,一意向佛的修行者。柳宗悦记录了鸟取地区一个名叫源左的“妙好人”的言行,编著并亲手制作了60部特装本。封面装帧采用和纸与漆,由手工艺家铃木繁男完成,题签的材料是金泥和黄漆。题签的最终版定稿前的多次试作版也一起留存了下来。(SS)
14. 色釉格子纹茶壶及茶杯
滨田庄司 1928年
茶壶 13.5cm×14.1cm
茶杯 6.2cm×9.0cm
伯纳德·利奇回英国时,滨田庄司与他同赴英国,并一同搭窑,烧制陶器。回日本后,滨田庄司选择在益子地区(位于栃木县东南部)作为他制陶的据点。当时益子地区近代化尚未普及,当地的人们过着半农半陶的生活,烧制大量的罐子和擂钵之类的杂物。用益子地区的土和釉制作而成的这套茶具,似乎是柳宗悦的爱用品,表面有光泽,触感光滑盈实。(SS)
23. 弓背扶手椅(温莎椅)
英国 19世纪 100.0cm×49.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