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哲学的慰藉

波伊提乌

063-01

你如果是一名死囚,会不会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把时间花在写哲学书上?波伊提乌就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中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

波伊提乌(475—525)全名是亚尼修·玛理乌斯·塞维利诺·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ëthius)。他是古罗马时期最后一批哲学家中的一位,他在世时,罗马帝国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他去世后20年,罗马帝国就在野蛮人手中灭亡。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和塞涅卡一样,波伊提乌也认为哲学是一种自助的工具,不仅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还可以让人生活得更好。他是连接古罗马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纽带,因为他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了拉丁文。没有这样的翻译工作,这些古希腊哲学可能已经失传。同时,波伊提乌也是一名基督徒,他的作品吸引了中世纪虔诚的宗教哲学家的关注。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与基督教哲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在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基督教哲学一直在西方占据着统治地位。

波伊提乌的一生好运厄运参半。当时统治罗马的是哥特人(Goth)狄奧多里克国王(King Theodoric),他不仅封波伊提乌为执政官(Consul[1]),还把这个头衔赐给了波伊提乌的几个儿子,尽管当时他们年龄很小,凭自己的才智不可能赢得这样的高位。他的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腰缠万贯,出身显赫,备受赞赏。他在做官之外,竟然还有时间研究哲学,而且还是一名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可以说人生一派春风得意。但后来,他的命运急转直下,被控谋反,从罗马被放逐到拉文纳(Ravenna),投入大牢,备受折磨,最后被殴打、勒颈而死。他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但指控他的人并不相信他的辩解。

在监狱里,波伊提乌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于是写下了《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这本书在他死后成为中世纪的畅销书。开篇时,正在牢房里自怨自艾的波伊提乌突然看见一个女人正俯视着自己。女人的身高不断变化,越来越高,高上了天空。她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裙子,上面绣着一部梯子,梯子从裙子的下摆开始向上升起,从希腊字母π开始,一直到字母θ。她一只手握着权杖,另一只手拿着一本书。这个女人原来就是哲学的化身,前来告诉波伊提乌应该相信什么。她因为波伊提乌忘记了自己而生气,来提醒他应该如何面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该书接下来的部分是他们之间的对话,话题都与运气和上帝有关。这部书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写成,描述这个女人也就是哲学给他的人生建议。

她告诉波伊提乌,运气总是会变的,他不应该为此感到惊讶。变幻无常是运气的本质。随着命运之轮的转动,人有时身在最高处,有时落入谷底。一个富有的国王,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他应该意识到事情就是这样,运气是随机的。今天运气好,并不保证明天你还是个幸运儿。

芸芸众生让自己的幸福依赖于运气这种瞬息即变的东西,是非常愚蠢的。真正的幸福只能来自人们能够控制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任何可能被坏运气摧毁的事物。这就是我们在第五章中谈到的斯多葛学派的立场。如果有人说要用“哲学态度”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他们的意思其实是尽量不要被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所影响,比如天气好坏或者父母是谁。哲学告诉波伊提乌,没有什么事物本身是可怕的,一切都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这些事物。幸福源自内心,而不依赖外部世界。这样的说法一定会得到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认同。

哲学希望波伊提乌再次投入她的怀抱。她告诉他,尽管他身处监狱等待受死,但仍然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她能够让他摆脱烦恼,并告诉他:财富、权力和荣誉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来去不定。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如此脆弱的基础上,幸福必须基于更为坚实、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波伊提乌相信自己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因此在琐碎的世俗中寻求幸福是错误的,反正死后会失去人世间的一切。

但是在哪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呢?哲学的回答是:上帝或仁善,而上帝即仁善,两者是同一的。波伊提乌是一位早期的基督徒,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却并未提到这一点。哲学提到的上帝可以是柏拉图所说的上帝,一种至纯的仁善,但是后世的读者能从《哲学的慰藉》中领会到基督教的教义,包括荣誉与财富都是不值一提的东西,以及顺从上帝旨意的重要性,等等。

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自始至终是哲学在提醒波伊提乌已经知道的东西。这其实也是柏拉图的观点,因为柏拉图相信,学习其实是让我们回忆起自己已有的想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学到过新的东西,只是唤醒了过去的记忆。人生就是一次努力回忆我们已知东西的历程。在写下这本书之前,波伊提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担心失去自由和尊重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并非他自己能够控制。他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处境,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波伊提乌,这个问题也同样让许多信仰上帝的人深感疑惑:既然上帝是完美的,那他就不但知道业已发生的一切,而且知道将要发生的一切,这才是“无所不知”。因此,如果上帝存在,他必然知道谁将赢得下一届足球世界杯,以及我接下来要写什么。他一定事先知道将会发生的一切,而且他预见会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所以在任何一个时刻,上帝都一定知道事情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由此推理,上帝已经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即使我自己都还并不确定。当我面临下一步抉择的时候,似乎存在多种可能性。比如,我走到一个岔路口时,可以选择向左或向右,也可以选择就地坐下。我写到这里,也可以选择休息一下,去给自己煮点咖啡,或者选择继续在笔记本电脑上码字。这似乎完全是我的选择,做或不做由我做主,没有人强迫我。同样道理,只要你愿意,可以选择现在就闭上眼睛不接着往下看。但是,如果无所不知的上帝已经预知我们下一步会做什么,那怎么还可能是我们自由的选择呢?

如果上帝已经预知你和我下一步要做什么,那么我们怎么可能真正对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有选择权呢?难道选择只是一种幻觉吗?如果上帝无所不知,我似乎就不能拥有自由意志。十分钟前,上帝完全可能已经在纸上写下:“奈杰尔会继续写下去。”上帝的话必然是对的,所以我一定会继续写下去,不管我当时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如果上帝能预知我会这么做,那么我当然不可能选择其他的行动,即使我以为可以自由选择。由此推出来,我的一辈子已经被安排好了,包括每一个细节。那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选择的权力,却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接受惩罚或奖励,这怎么可能是公平的呢?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选择,那么上帝又如何决定我们是否上天堂呢?

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哲学家所说的悖论。上帝知道我一定会做什么,而我仍然可以自由选择要做什么,这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你相信上帝无所不知,那么这两个论点听上去分别都很合理,然而,两个合理的论述,为什么会相互矛盾?

哲学,也就是出现在波伊提乌牢房里的那个女人,给出了答案。她告诉他,我们确实拥有自由意志,这不是幻觉。上帝知道我们将要做什么,但是我们的人生轨迹并非命中注定。换言之,上帝知道我们要做什么跟宿命(即我们无权决定将要做什么)是不同的。我们对下一步要做什么仍然有选择的权力。把上帝想象成一个人,随时间推进关注着事情的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哲学告诉波伊提乌,上帝不受时间束缚,是完全超越时间的。

这意味着上帝在一瞬之间掌控一切,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一体。在我们凡人的一生中,总是一件事情接着另一件发生,但上帝并不这样看我们。上帝之所以能够在预知未来的同时不破坏我们的自由意志,不把我们变成某种没有选择的、预先编程的机器,是因为上帝根本不会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点观察我们。他以一种不受时间束缚的方式看待所有的事情。而且,哲学还提醒波伊提乌,不要忘记即使上帝预知凡人下一步会做什么,他仍然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选择做出评判。

如果哲学的说法是对的,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他知道我会在什么时候结束这个句子,但是我自由选择的结果是我会在这里写上句号。

与此同时,你仍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阅读下面一章,下一章将探讨相信上帝存在的两个论点。


[1]古罗马时期的执政官原为最高执政官员,但是在波伊提乌所处的时代已经变成一个荣誉多过实权的头衔。——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