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宣转世投胎,成了叔梁纥的二儿子。叔梁纥六十多岁才有了孔丘。不久之后便去世了。
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原来当年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而孔宣重生后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宣由于想要领悟道,所以直接封印了自己的记忆。喝过孟婆汤的他,此时就是一个普通人。
自15岁后,孔丘志向在于做学问。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
20岁之后,孔丘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孔丘当过委吏,管理仓库。后改作乘田,管理畜牧。仕途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
后来孔丘开创私塾,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传播。而孔丘也被称为夫子。而孔丘则将这个职业称为师。
孔丘还会向其他人请教,不管那人年纪如何。孔丘认为:闻到先后,达者为师。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丘。孔丘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丘在不断的学习学习中成长。
此时的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大诸侯国崛起。其中最强大的五个被称为春秋五霸。
也由于诸侯国崛起,使得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而孔丘也不得不辗转与各国之间。只为了避难。
孔丘在避难的路上修著了《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孔丘已经40岁时,经历了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鲁国安定,孔丘再次回国。随后孔丘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只是孔丘的治国理念显然不适合随时处在战争中的诸侯国。君臣之间矛盾逐渐扩大。
孔丘50岁时,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道,知晓自己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之后孔丘携弟子周游列国,各国虽然对孔丘十分尊敬,却不让孔丘参与自己国家之事。于是孔丘便继续周游列国。在卫国停留了数次。
59岁的孔丘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丘六十岁时,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孔丘虽不受各诸侯重用,但门下弟子却是在各诸侯国名声显赫。
在旅途中又遇到了几次磨难,被困之时弟子因饥饿而死。
68岁的孔丘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丘已经70岁了,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之后孔丘想起了在函谷关遇到的老子。老子博学,孔丘虚心求教。孔丘以“师”尊称,称老子为老师。久而久之,孔丘的弟子门也称孔丘为老师。
老子教化人族留下了《道德经》。孔丘受老子点拨,顿悟了自己的道。于是孔丘正式归隐。不再理会庙堂之事。继续编纂《易传》、《春秋》。
孔丘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丘也被后世尊称为孔子,更是开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以立人极为宗旨。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不久之后,孔子身死,孔宣涅槃重生。掌握了儒道的他,修为突飞猛进。最后被比翼鸟带了回去潜心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