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语文,你失去了什么?

宋亦然

爱上阅读,乐享其中

在如今喧嚣繁忙的生活里,一切为了最后结果的目的性和功利心,使人们不经意间忘记了在阅读中的快乐。即使我们已经愈渐习惯了现代社会的思维模式,但在内心最深处,我们一定执着于那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意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

儿时的我,一直在寻找“在天空中发亮的属于自己的一颗星”,这是在《小王子》中说的“仰望天空,漫天繁星都是一朵朵自己爱上的花”。“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窗边的小豆豆》的故事,让我记住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更深切地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

步入青春季的我,对于一切轰轰烈烈的冒险人生或是情感的起伏跌宕就显得尤为着迷。

十四五岁光景,我尤为崇拜金庸先生笔下塑造的经年不朽的武侠世界:在那个烽火弥漫的历史背景中各路群雄拔刀而起,他们有的是反抗金国入侵者的战士,就像郭靖在襄阳城中,率领全城军民,大战蒙古侵略者;有的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就像《飞狐外传》中胡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追杀凤天南的举动,就是一种侠义之举;抑或是悲天悯人,同情弱小。明教经文如是说:“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金庸先生将爱、恨、厌交织在一起,他的写作手法多变,不拘于一格,或倒叙、或插叙、或补叙、或布悬念等等,使故事情节奇峰迭起,引人入胜,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武侠小说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涨,而近代民国女作家笔下的情感世界也确是细腻绵长,引人叹息甚至潸然泪下。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描摹了上海40年间的风云变幻,这些风云人事在如火如荼地演绎时还夹杂着无数小市民的辛酸无奈。作者时而笔锋一转,浮现眼前的是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瑶便在这儿长大,度过了她沉浮变幻的一生。懵懂的少女,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纯熟地应对自如,她周旋于名利场,自此失去了她所珍视的一切,最终死于非命。王琦瑶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她如昙花一现般飘零的生命,而《滚滚红尘》中韶华与能才的爱情是一首血泪的挽歌,是那种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两个渺小无助的人的悲悯,时代判决的爱情,可是忠贞的人们将它们缝补起来,即使跌跌撞撞却最终选择彼此珍惜、彼此信任……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沉下心,收敛起了从前的张扬。那个情感激荡的少年时的我,学着不再盲目跟随人物的脚步去呐喊,去肆意评价,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加上自己并不算多的体验去思考、去感悟。

在《百年孤独》中,加西亚让我亲身碰触了“孤独”这一冰冷的概念,它让人深深窒息在绝望的深渊内,但当我们放开内心的自怜自哀,不让个人的阴影笼罩着世界,那么“孤独”就不再会是肆虐在我们内心的孤魂野鬼。作者以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作为线索,“布恩地亚家族的人们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高洁峭拔,而是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心态,它意味着以一种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然而,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给我强烈阅读震撼的是人道主义与黑暗现实社会碰撞出来的火花。冉阿让从一个卑微弱小的苦役犯变成一个有博大包容之心的成功人士,这样脱胎换骨的改变是时代给予不了的,而在于他自身的善良、美好、宽宏、包容之心未被泯没。那么即使是冉阿让这样经历如此痛苦深渊的人,都可以在最后散发出人性的光辉,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消极面对生活?

再将眼光投射在我们如今走的路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余华的《活着》,就可以给我们不一样的启迪:生活中最不缺乏的就是苦难——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等等都是我们最熟识的“苦难”,但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困苦,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何为平凡?那些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我们都该认识到:“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活着》中的富贵也正是这样一个历经苦难而又倔强生存的人,他让我们明白,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除这以外的东西活着。所以无论山河如何变迁,时代以何种速度继续更替,生存对于人的价值却始终如一。我们生来就为了活着——而承受一切!

爱上阅读,让我们享受其中!

语文,你失去了什么?

起初对于“语文”的认识,来源于一本本童年故事书:

是小王子教会了我慷慨去爱、珍惜被爱,也是小英子的充满温情与悲戚的一生让我懂得了亲情友情的宝贵。格林、安徒生细致生动的笔触,编织了我一个又一个童年的梦。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在我眼前演绎,这些就是他所创作出来的生命体刺激我的想象,让我也有了兴致跟着去创造属于我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们——就这样对于阅读、写作的兴趣悄然萌芽了。长大之后,各类的小说俨然成为了我阅读生活的主角,其中不乏内容浅显但阅读时却让人觉得愉悦轻快的,又或是内容深奥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有的故事情节连贯却人物关系复杂,在理解文意的同时还要就这个人经历的人情世故,去理清人物间明里暗里的情感纠葛,又或是情节碎片化甚至有语言蒙太奇,需要你秉着耐心,反复就这前后文去吃透文章,等等,诸如此类。

有了这样宽泛的阅读体验,“语文”在我的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她赠予我一张与一个又一个别具风格的主人公冒险的旅行票,更赋予我迫不及待的兴奋去更换一张又一张旅行票前往未知的世界探索的乐趣。

但纵观如今的“语文”,不断淹没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中。这功利主义的社会孕养了“势利”的人,他们有的甚至是唯利是图,眼里只有能带来效益、能带来利润的东西,才值得去拥有,这刚好违背了“语文”的本义!

如今的语文,已经在渐渐失去她应有的“味”,失去文化的“根”。我们只知道埋头苦读,却淡忘了春节、除夕、端午等蕴涵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更不知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难道不是吗?翻开我们的语文教材,反映这方面内容的课文,少之甚少。试想,这失了“味”的、没了“根”的语文,如何在我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呢?因而,如今提及语文,那曾经的迫不及待,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语文学科,自古以来便是修身养性之学科,即便是现当代,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学者们,当初他们学习语文时,应是没有谁抱着为成为作家、学者而狠命学习语文的,而是他们仅因为喜欢看书,喜欢书中的世界,喜欢书中的人情世故、人间冷暖。

而今的“语文学习”,有多少学生不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学习的呢?不仅如此,评价语文教师的标准,俨然不再是以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语文殿堂,任其遨游;而是以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到底考了多少“分”来衡量的!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悲哀,也是老师教学语文的悲哀,恐怕更会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当一些走出国门的语文学者,看到外国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读《论语》时,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为什么国内没有多少学生读《论语》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读它有何“用”?它与考试成绩的提高有关系吗?

语文,你失去了什么?

推荐书目:

《平凡的世界》 路遥

《活着》 余华

《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指导老师 张君平

(作者系上海市七宝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