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史
  • 戚嘉林
  • 11字
  • 2024-11-04 23:37:44

第九章 清朝中期台湾社会

一 台湾与祖国大陆贸易繁盛

通商口岸增加 18世纪末以前,台湾仅有鹿耳门港是唯一的两岸合法贸易口岸,亦即凡由台湾航往对岸大陆的船只,均须先在鹿耳门港挂号查验后方能离港。1784年清廷加开彰化鹿港,1792年又加开淡水八里坌港,1826年再加开彰化海丰港及宜兰乌石港。

当时(直至1860年台湾开放与列强通商前),台湾上述五个合法口岸中,大抵以鹿耳门—厦门、鹿港/海丰港—厦门/蚶江、八里坌—五虎门、乌石港—五虎门/泉州等的对渡为原则,以利稽查船只出入。是时,往来海峡两岸的船只于航抵台湾或大陆时,必须先在指定的对渡口岸挂号,经相关官员查验后,方可继续前往其他港口。与此相对应,欲自大陆来台的船只,也必须先行在大陆各合法口岸挂验方可成行。

台南郊行林立 18世纪末以前,鹿耳门港是台湾唯一的合法口岸,自台湾航往对岸贸易的船只皆须取道鹿耳门,故台南商业繁盛。雍正年间(18世纪20年代)台南就已发展并形成大的行郊组织(趸货批发之集散商行的联盟,相当于今日的商会),即著名的“台南三郊(北郊、南郊与港郊)”。

当时,台南与祖国大陆的贸易范围是:“南郊”对应对岸的金厦两岛、漳泉二州及南方之南澳、香港、汕头等处;“北郊”则对应中部的宁波、上海,并远及北方的天津、烟台、牛庄等地。南北二郊自祖国大陆输入的货物种类繁多,其主要项目计有天津棉花什货、四川药材、江西纺葛、苏杭丝带、宁波油缎与紫花布、中庄膏药与火腿、上海绉纱、龙岩州之纸、福州杉木、漳州生原烟与丝线、泉州棉布与砖瓦石、汀州条丝、厦门药材与瓷器、香港洋布什货、广东什货等。在输出方面则有白糖、青糖、樟脑、福肉、姜黄、菁子、鱼胶、鱼翅胶、豆机、苎、麻等。

19世纪中叶时,台南已有北郊、南郊、厦郊、泉郊及糖郊、绸缎郊、药材郊、纸郊、茶郊、杉郊、市郊、水郊、油郊等,与对岸大陆贸易的各类专业郊行林立。

鹿港风帆争飞 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前,已有商船到鹿港载运芝麻粟豆。雍乾年间,街市逐渐成为水陆谷米汇聚之处。18世纪30年代,鹿港“亦水陆四达之区,谷行、糖铺其盛侔于笨港,内多泉民,有晋江街、同安街之分”。鹿港尚属岛内港口,两岸贸易船只必须取道台南鹿耳门,极为不便,故不乏商船违令,直接往返两岸。1784年,清廷开鹿港与福建泉州蚶江为对渡合法口岸,鹿港日趋繁荣。19世纪20年代,鹿港街道纵横,其大街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台南市)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那时,远来商贾以船只运载米粟糖油,行郊皆大陆富户之人,出资派人来鹿港,其“对航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谓之泉郊;对航厦门者,谓之厦郊”。

鹿港原无北郊,船户贩糖者仅到宁波、上海,甚少至天津者。1825年因天津歉收,清廷令船户运米北上,当时鹿港泉郊、厦郊商船赴天津者很多,往后每年北上天津及锦盖诸州等地之船渐多,间有糖船直航天津、上海等处,但不及郡治台南的北郊之多。又鹿港泉郊、厦商船原先仅运载米、糖、糁油、杂子等物至蚶江、厦门而已, 19世纪20年代末则有深沪、獭窟小船航至鹿港,即在鹿港购买米、麦、牛骨等物,载往广东、澳门等处,回程时则采购广东杂货、鲢草鱼苗等返抵鹿港,此称为“南船”。当时,鹿港烟火万家,为北路一大市镇,西望重洋,风帆争飞,万轮在目,波澜壮阔,接天无际。

△ 清代台海两岸对渡港口

台北八里坌港商船聚集 1792年,清廷开淡水八里坌港与福建福州五虎门、泉州蚶江为对渡合法口岸。19世纪20年代,台北艋舺(台北万华)民居铺户有4,000~5,000家,八里坌港则商船聚集,市街最盛。19世纪60年代,商旅群集艋舺。货之大者莫如油米、麻豆、糖菁。至于樟栳、茄藤、薯榔、通草、藤、苎之属,多出自内山。茶叶、樟脑,又惟内港有之。时商人择地所宜,雇船装贩,近则福州、漳州、泉州、厦门,远则宁波、上海、乍浦、天津、广东,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其郊户赴福州江浙者为北郊,赴泉州者为泉郊,赴厦门者为厦郊。

宜兰两岸贸易 1826年,清廷开放宜兰乌石港为两岸对渡合法口岸。当时,宜兰地区人口已达8万之众,但其日用所需几乎均依靠外来供给。当时台湾与对岸大陆各处小船,载民间日用货物或盐鱼或鱼脯(干鱼肉)等,乘春夏间南风之际,至宜兰地区溪北乌石港与溪南加礼远港两处,换载食米回航,每年进港商渔船只有100~200艘不等。此外,宜兰地区亦向大陆出口其所产食米、白苎、樟脑等物,以进口江浙之丝罗绫缎,上海之吉贝棉花,漳泉之干果、麦、豆、瓷器、金楮及各色布种,广澳之西洋布等杂色洋货。

台地出口商会专业化 19世纪初,台湾对岸的厦门已有洋郊、北郊、匹头郊、茶郊、纸郊、药郊、碗郊、福郊、笨郊、广郊等,号称“十途郊”。当时,台湾不但已出现专业化的出口商会组织“郊”,且其对社会亦具相当的影响力。例如1806年年初,海盗蔡牵率众进犯鹿耳门,台南三郊总义首陈启良即请于海口添建木栅防守,复募义勇随军剿贼。1818年,鹿港亦已有泉郊、厦郊、布郊、糖郊、油郊、染郊、南郊等各类专业出口商会,其中“泉郊”对渡于泉州之蚶江、深沪、獭窟与崇武,“厦郊”则对渡于厦门,“南郊”则是往来广东之汕头、澳门、香港等地。1828年时凤山则有旧糖郊与鹦鹉郊。1838年竹堑(新竹市)亦已有堑郊金长和。

△ 一号同安梭船(1817年)

同安梭船是清代福建同安民间的一种海船,船体呈梭形,航速较快。同安梭船按大小分为一号、二号、三号以及集字号、成字号。

19世纪40~50年代,台南三郊与绸缎郊、药材郊、纸郊、茶郊、杉郊、布郊、水郊、油郊、厦郊、泉郊、盐水港糖郊等各出口商,曾各自先后参与该地天后宫、广慈院、旌义祠、元和宫、北极殿等的重修,惟自1850年后各郊对寺庙的重修,虽时有捐献,但数额甚微。

台湾与祖国大陆船运频繁的景观 19世纪20年代,台湾出口货物中以糖、米和樟脑为大宗,另亦有茶与盐。1824年官办输出之淡水盐即达14.7万石。次年台湾招商运米赴天津,出售米粮,接济民食,自台湾运米至天津的船只多达70艘,共计载米13万余石。19世纪30年代初,单就台糖输出而言,每年驶至天津的台湾糖船即多达70艘以上,至于载运台米输往闽浙两省所需船只,每年更是多达300余艘。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台湾与祖国大陆间的船运贸易是何等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