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史
  • 戚嘉林
  • 14字
  • 2024-11-04 23:37:44

第八章 游民、械斗、民变与移民

一 游民、会党、分类与械斗

游民与会党 1686年,台地汉人仅约3万人。1710年前后,汉人已大量移民台湾,当时除合法渡台的移民外,单是偷渡台湾者,每船便有百余人或多至200余人。18世纪20年代初,台湾的客家居民从无眷属,全台数十万无业游民,群萃其中,无家室宗族的牵累,想要他们不违法乱纪也难。

18世纪30年代,移民来台汉人达45万之众。当时,台湾少数民族人口少,而流寓之民多,且杂乱不安本分,常常呼朋引类,啸聚为奸。1744年,闽浙总督那苏图即奏称“台郡为五省藩篱重地,所当防维者,不在生熟各番,专在各处游惰之辈”。

18世纪60年代,闽浙总督苏昌奏称,偷渡过台之游民越来越多,昔年人少之时,投靠亲戚者无不收留安顿,近有人满之患,未能全部收留,此辈衣食无依,流而为匪,非鼠窃狗偷,即作奸走险,无所不为。当时,台湾各路无业游民极多,而渡台者仍源源不绝,此皆穷极无聊及犯罪逋逃之辈。及至到台又无以糊口,其性情凶悍狡诈,不能安分,遂致城市村庄游行飘荡,酗酒打斗,无恶不作,并结伙联群,借为声援,浑名称为“罗汉脚”。此辈鼠窃狗偷,到官罪止枷责,即释之后,益加凶横,实为乡里之祸害。1768年黄教事件发生时,各路流寓游手即乘机抢夺,并参与乱事。

1772年,台湾出现小刀会。当时由于彰化邑城内兵民杂处,兵悍民强,各不相上下,兵丁等短价勒买,结伙肆横,凌辱民人,当地居民畏其强暴,相约结会,各带小刀互相保护,故称“小刀会”。又因小刀会中人敢与兵丁抗衡,故一般人视其为“大如王爷”,而又有“王爷会”之称。据统计,1772—1781年间,台湾小刀会的零星抗官事件,见诸官方记载者即达11起之多,而且全都发生在彰化县境内。

△ 乾隆台湾舆图(局部)(台南安平与高雄打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67年黄教事件 黄教,福建同安人,生长于台湾县大目降(今台南新化)地方,因纠伙行窃成为名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黄教因大目降乡保许弼告发而被捕入狱,后获保出狱,乃将许弼之耳鼻割去。黄教自知罪重,难逃法网,乃于1768年11月8日率同伙夜袭北岸汛营房,又于10日凌晨以众击寡,袭攻冈山(又称大冈山,海拔312米)汛地。10日下午,府城获报黄教在冈山竖旗,但总兵王巍仅令刘国梁带领跟役兵丁27人于黄昏出城。11日下午,王巍与参将陈玉书方带兵500余人至康逢林。当时,王巍见天晚山深,乃下令扎营, 12日早抵冈山,但黄教等众已四散离去。

黄教等人随后四处流窜招人,出没无常,行踪莫测。由于台湾山地重峦叠嶂,处处可通,黄教同党等又熟悉山径,捷于走险,东奔西窜,倏南倏北,聚散踪迹无定,且到处竖旗招伙,或虚或实,忽然东突,忽然西扰,到处袭击焚杀零星军官,抢夺军械火药,使官军疲于奔命。

当时,清廷分批调动陆路、水师官兵赴台。1769年2月初,台湾所有兵丁及大陆调拨赴台兵丁共达12,000余人。在大军的严密堵截及“生番”的协力搜捕下,是年5月3日夜,黄教终于在官材龙山内,被线民郑纯与周寅等杀死。此役,王巍在得知黄教于冈山竖旗不轨之事时,不迅速剿捕,及至领兵前进,又在途中宿营耽搁,纵贼窜逸,不亲身追剿,以致黄教等蔓延无忌。故清廷逮捕王巍,并将其送往北京受审。1769年6月10日,乾隆皇帝下令将王巍着即处斩。

1782年漳泉械斗 1782年9月29日,彰化县刺桐脚三块厝(今台中南屯一带)演戏谢神,有人设场聚赌,其中小刀会漳人黄添与泉人廖老发生口角,相互嚷骂而散。黄添之子黄旋追赶廖老并与族人黄弄将廖老拦住,围殴致死。廖老亲人报官,县令焦长发企图草草了事,未拘凶犯。于是引起廖姓不满,携尸滋事,邀纠族人十余名,前往近漳人家殴斗抢劫,遂发生两姓械斗。廖姓复于10月2日再往黄添家殴抢,漳人不满,亦拦夺泉人杂物,彼此成仇。

那时,泉人吴成与同乡谢笑一向熟识,告以小刀会漳人黄添等纠众攻庄,谢笑即倡议传帖知会各泉庄彼此相帮。黄添等因见泉人众多,恐难抵御,乃私约同籍漳庄大里杙(今台中县大里市)林姓于10月5日出庄,连攻番仔沟、过沟子、新庄子、鹿仔港(今彰化鹿港)等泉庄。泉人谢笑亦纠集人马于次日前往马芝遴与大肚(今台中大肚)等庄,焚抢报复。当时彼此焚杀,各有伤亡,死者各自收埋,伤者避匿不出,俱未报官请验,不肯示人以弱。

△ 乾隆台湾舆图(台湾府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三年(1725年)台湾府以木栅筑城,雍正十三年(1735年)环城植刺竹,乾隆元年(1736年)各门加筑城座及城楼,乾隆四十年(1775年)台湾知府蒋元枢加筑小西门。此图未加小西门,冯明珠据以论证舆图的制作当在乾隆四十年以前。

当时,漳泉双方各自纠集其乡党,以神佛大旗为号,泉人大书“泉兴”二字,漳人大书“兴漳灭泉”,相互斗杀,从而引发全面性的漳泉械斗,历时月余,被扰大小村庄达200余处。当时,无赖棍徒借生事端,其遇漳人则称漳人被泉人焚抢殆尽,遇泉人则称泉人遭漳人残杀无遗。或于附近各庄扬言煽惑,在泉庄称漳人欲来杀害,在漳庄则谓泉人即来行凶,因而人心惶惑,庄外散居小户纷纷搬迁,匪徒乃焚抢难民所留空屋。那时,南路凤山一带,林弄与陈虎等则借机竖旗,惊吓南路庄民,乘机抢夺。漳人黄全攻泉庄时连杀7命,北港泉人吴妹攻伐漳人则连杀13命,而十八重溪漳人罗谕纠集众人攻抢泉庄时更是连杀19命。

当时,水师提督黄仕简一接到禀报,即带兵渡台查办,并亲赴下茄冬、哆啰啯、大崎顶、十八重溪、大武垄、笨港、东庄、土库、麦仔寮等各处搜捕要犯流匪,历时月余。

清廷不但未挑拨械斗,反而剀切开导劝和 本案是起因于聚赌口角,双方各自邀集漳泉同乡械斗的突发事件。开始时事件如何发生,即使是台湾地方官员也不知情,因此远在北京的中央政府更是无法知悉。故此次械斗事件,绝非一般人认为的清廷分化挑拨所致。当时,官方不但出面剀切开导劝和,还特此谕令审慎处理漳泉分类关系。

例如1782年11月,台湾知府苏泰至诸罗城内时,漳泉正流行分宗划派,相互敌视。苏泰乃召集当地士绅与年高德劭者,剀切开导训以利害,次早该地就商铺开张,漳泉交易如旧。水师提督黄仕简于11月19日带兵渡台,乾隆皇帝谕军机大臣等谓“朕思黄仕简亦系漳州人,恐泉州民人以提督偏护同乡,心生疑惧,此处亟宜留心防范。着传谕黄仕简查办此案,应先行晓谕,以本提督系漳州人,必将漳州庄民内滋事不法者先行严办后,再将泉郡凶民按律惩治,以示公正”,并令将此谕加急传谕知之。

此次1782年彰化地区的大规模民间漳泉械斗,虽迅速被平息,但由于官方在此一民间械斗中,是扮演一镇压者的角色,故势必恶化其与大里杙(今台中县大里市)林家大族、会党及该地百姓间的关系。此外,械斗事件本身,亦势必培育当地百姓、会党等的战斗经验与力量,这与五年后(1787年)爆发林爽文事件或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