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祖文皇帝上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本年十月受禅,改元)

1 春,正月,曹操到洛阳,正月二十三日,曹操薨逝。

曹操知人善察,很难受人欺骗。识拔奇才,不拘微贱,按才施用,能让手下所有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敌人对阵,意态安闲,好像不想作战的样子,但是到了决胜的时候,突然发动,气势如虹。对于该奖赏的功劳,赏赐千金也不吝啬;而如果没有功劳,指望他施舍,他是一毛不拔。他执法峻急,有犯必戮,受刑者就是流泪哀哭,他也决不赦免。他又天性节俭,不好华丽,所以能削平群雄,几乎统一中国。

当时太子曹丕在邺城,军中骚动。群僚想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认为这事不可保密,于是发丧。又有人建议说应该撤换各郡守将,全部用谯县和沛国人(曹氏是沛国谯县人),魏郡太守、广陵人徐宣厉声说:“如今远近一统,人人心怀效忠之志,为什么要专用谯县、沛国人,伤守卫城池的将士之心呢?”于是停止。

青州兵(青州兵,当初曹操破黄巾所降者)擅自击鼓,相约离去,众人认为应该禁止,不服从命令者就讨伐。贾逵说:“不可!”于是给离开者发放公文,令沿途官府供应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来奔丧,问贾逵先王玺绶在哪儿。贾逵正色说:“国家有储君,先王玺绶所在,不是你该问的。”

凶讯到了邺城,太子曹丕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进谏说:“君王晏驾,天下都依靠殿下,殿下应该上为宗庙、下为万国,为什么要效仿匹夫之孝呢!”曹丕又哭了很久才停止,说:“您说得对。”当时群臣听说魏王薨逝,相聚而哭,班次行列都乱了。司马孚在朝堂上厉声说:“如今君王去世,天下震动,应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难道你们只知道在这儿哭吗?”于是命群臣退出朝堂,动员禁卫,准备丧事。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群臣认为,曹丕即魏王位,应该有汉献帝的诏命。尚书陈矫说:“大王薨逝在外,天下惶惧,太子应该割哀继位,以系远近之望。况且曹彰在洛阳,如果那边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刻准备即位大典,一天之内,全部齐备。第二天一早,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于是尊王后为王太后。

2 改年号为延康。

3 二月一日,日食。

4 二月十六日,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5 二月二十一日,葬曹操于邺城以西的高陵。

6 曹丕的弟弟曹彰等都回到自己封国。临淄国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意思,上奏:“临淄侯曹植醉酒悖慢,劫持胁迫使者。”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诛杀右刺奸掾(王莽时代设置左右刺奸以督奸猾,光武中兴,也设置刺奸将军)丁仪,以及丁仪的弟弟、黄门侍郎丁廙,并诛杀丁家所有男子(要他们绝后)。丁家兄弟都是曹植党羽。

【鱼豢(三国时期魏国郎中、史学家)论曰】

谚语说:“贫不学俭,卑不学恭。”贫穷的人,不用学习,自然就节俭;卑微的人,不用学习,自然就恭敬。不是人的性格不一样,而是形势使然。假如曹操能早日遏制曹植等人的野心,有这样贤明的用心,曹植他们怎么会有非分之想。曹彰心中怀恨,尚且无能为力,至于曹植,他能掀得起什么大浪呢?而让杨修因为他的器重而遇害,丁仪因为有人迎合曹丕之意而灭族,悲哀啊!

7 首次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所有宦官,官职不得超过诸署令,把这个规矩写成金策,藏在石室之中。(散骑、常侍,都是秦朝开始就设置的官职。散骑,是骑马跟在皇帝乘舆后面,中常侍则可以进入禁中,都属于加官。东汉也有散骑,但是中常侍用宦官。现在两个职位合并为散骑常侍,出宫则骑马跟在乘舆之后,入宫又能进入禁中,于是成为非常显要的职位。宦官官职不得超过诸署令,是指宫中左、中、右尚方、中黄、左藏、右藏、掖庭、御府等管理部门。把这诏书写在竹简上,字涂上金粉,是让子子孙孙戒备不让宦官专权。)

当时要选拔侍中、常侍,曹丕环顾左右能跟他说得上话的旧人,就想在其中指派,不想用外人。司马孚说:“如今大王刚刚即位,应该进用海内英贤,怎么能因为一时际遇,举荐自己身边的人呢?这样选拔出来的官不能胜任称职,得到官职的人也不以为贵。”于是改选其他人。

8 尚书陈群,认为汉朝选用官员,不能网尽天下人才,于是设置九品评价体系,州郡都设置中正,负责考选,遴选州郡有贤德有识见的人物,评估德行高下等级。(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开始,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相当于现在老师给作业打分:A+、A、A-, B+、B、B-, C+、C、C-。在发明科举考试之前,就由各地官员负责选拔,官员们相互举荐家族子弟,这就形成门阀。)

9 夏,五月三日,皇帝追尊王祖太尉曹嵩为太王,夫人丁氏为太王后。

10 魏王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人麹演勾结旁郡人作乱以拒绝邹岐入境,张掖人张进生擒太守杜通,酒泉人黄华也不接纳太守辛机,都自称太守,响应麹演,武威郡的三个胡人部落也重新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扶风人苏则告急,苏则准备救援,但是郡里其他人都认为贼军势力正盛,需要朝廷大军才能平定。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屯驻在金城,但是有诏命不得西渡黄河。苏则与郡中高级官员以及郝昭等商议说:“如今贼人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他们是刚刚拼凑的乌合之众,有些人可能只是被胁迫跟从而已,未必同心,如果我们迅速出击,善恶之人一定分离,善的人归附我们,则我增而彼损。这样,既能增强我们的兵力,又能加倍提升士气,再向前进讨,一定可以击破他们。如果在这里等待朝廷大军,旷日弥久,善人不能归附,必定与恶人合流,善恶既合,就难以让他们分开了。所以,虽然我们有诏命不得渡河,但是如今违背诏命,也符合权变的原则,这是我们将在外君命可以不受的专权之时。”郝昭等听从,于是发兵救武威,三个胡人部落投降,与毋丘兴一起进击张掖郡的张进。麹演接到消息,将步骑兵三千前来迎接苏则,假意说来协助,实际上想发动突袭。苏则将计就计,将他引诱进来斩首,尸体拖出去展示,麹演部众都崩溃散走。苏则与诸军包围张掖,攻陷张掖,斩张进。黄华恐惧,乞降。河西平定。

当初,敦煌太守马艾死在任上,郡人推举功曹张恭为代理长官。张恭派他的儿子张就到朝廷汇报消息,并请任命新的太守,正赶上黄华、张进叛变,想与敦煌叛军联合,劫持张就,刀架在脖子上,要求结盟。张就拒绝,私下写信给父亲说:“大人率厉敦煌,忠义显然,岂能因为我在困厄之中而改变呢!如今朝廷大军将至,您当举兵响应朝廷而已,希望大人不要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做出让我有恨于黄泉的事。”张恭即刻发兵攻打酒泉,又另遣铁骑二百及官属,绕道酒泉北部边塞,东迎太守尹奉。黄华想救援张进,又担心西边张恭军队,担心被他袭击后路,所以不敢去,投降。张就也得以平安无事,尹奉安全到郡上任。朝廷下诏,封张恭为关内侯。

11 六月二十六日,魏王曹丕率军南巡。

12 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贡品。

13 蜀将军孟达屯驻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和,刘封欺负他,孟达率部曲及家属四千余家投降。孟达仪表堂堂,举止有风度,曹丕非常器重喜爱他,出行让他与自己同车,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将西南方面的事务交给他。行军长史刘晔说:“孟达有侥幸心理,又仗恃才干,喜欢耍弄权谋,一定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孙、刘接壤,如果有变故,为国生患。”魏王不听。(为孟达叛魏埋下伏笔。)

魏王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攻打刘封。上庸太守申耽背叛刘封,投降魏国。刘封被击破,败走成都。

当初,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刘备初至荆州,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收刘封为养子。诸葛亮担心刘封刚猛,刘备死后,恐怕难以控制,劝刘备借这次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

14 武都氐王杨仆率部众归附朝廷。

15 七月二十日,魏王曹丕抵达谯县,在东郊大宴六军及家乡父老,设置杂耍、音乐及各种节目助兴,吏民都来祝贺,到日落才散。

【孙盛(东晋史学家)曰】

为父母守丧三年,从天子到庶人,都是这个规矩,所以到了三代之末,战国七雄争战的年代,也没有人在父母刚去世十天半月,在“反哭”(送葬后返回祭庙做最后一次哀哭)之后,就脱下丧服、丢掉丧杖的。到了汉文帝,变易古制,人道纲纪,一朝被废,道德轻薄,风气颓废。魏王既然继承汉制,接替其大礼,却在人生最大的哀痛中,设宴享乐;作为继承大业的第一代,就堕落了王化之基。等到他受禅之日,又公开收纳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从他这些做派,就已经知道魏国的气运也不会太久,政权一定短促。

【华杉讲透】

曹丕并没有资格回家乡大肆庆祝,但是他喜不自胜,一定要抒发一下,“引军南巡”,既无战事,带着部队溜达什么呢?就是体验一下权力的快乐。他在父亲去世半年,就衣锦还乡,大肆宴乐,也在这一年,逼汉献帝禅位。汉朝灭亡,吴、蜀尊奉朝廷的名义也就没了,大家平起平坐争夺,那么司马氏也就可以篡魏了。

《孟子》里讲义利之辨的道理,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您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老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仁者遗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克己复礼,如果你克制自己,那手下人也克制,如果你放纵,那他们也要放纵。曹丕放纵在前,司马氏就要放纵在后了。

16 魏王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当时天下初定,刺史对所属郡县,大多不能有效管辖,贾逵说:“根据六条诏书(汉武帝创建的刺史六条监察制度),刺史的任务是监察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所以选拔刺史,特别强调他要严厉干练,有督察之才;而不看重要他有安静宽仁、和气之德。如今地方长官怠慢法律,盗贼公行,州刺史即使知道,也不纠举,天下风气还怎么能正呢?”于是将其境内二千石以下、放纵不法的,全部举奏罢免。外修军旅,内治民事,修陂田,通水渠,吏民一致称道。曹丕说:“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布告天下,向豫州学习,赐贾逵关内侯之爵。

17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表说:“魏当代汉,图谶预言已经非常多了。”群臣于是纷纷上表劝魏王顺应天人之望。魏王不许。

冬,十月十三日,汉献帝告祠高庙,派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魏王三次上书辞让,才设坛于繁阳。十月二十九日,曹丕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祭祀天地、名山、大川,改元,大赦。

十一月一日,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在封国境内,仍使用汉朝历法,用天子礼乐;封献帝四个儿子为列侯。追尊太王曹嵩为太皇帝,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尊王太后为皇太后。汉朝诸侯王,一律改封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群臣封爵、升官各有等差。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

山阳公将两个女儿献给曹丕为嫔妃。

魏文帝要改正朔,侍中辛毗说:“魏氏遵舜、禹之正统,上应天时,下顺万民。至于商汤、周武王,都是以战伐定天下,才改正朔。孔子说:‘应该用夏朝历法。’《左传》说:‘夏历得天正。’我们何必跟他反着来呢?”曹丕称赞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夏历正朔,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改到十二月初一,周朝改到十一月初一,秦朝改到十月初一。孔子当年就说应该用夏历,因为夏历才符合春夏秋冬和农时。汉武帝改回用夏历,这次曹丕沿袭,就一直用到二十世纪。)

当时群臣并颂魏德,多贬损汉朝,唯独散骑常侍卫臻阐明禅授之义,称扬汉德之美。魏文帝多次目视卫臻说:“天下珍宝,我当与山阳公共享!”

魏文帝想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以盛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为后世建立制度典范。按典籍,没有妇人分土封爵的制度。《礼记》规定:‘妇人无爵,从夫之爵。’秦朝违背古法,汉朝又因袭秦朝,但这并不是先王的制度。”魏文帝说:“说得对,不要再追封太后父、母了。”于是以此为定制,藏之台阁。

18 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宫殿。十二月二十七日,魏文帝迁都洛阳。

19 魏文帝对侍中苏则说:“之前击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至敦煌,献上一颗一寸大的珍珠,现在还能不能再买到?”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以教化润泽中国,德流沙漠,不用求取珍珠,珍珠自己也会跑来。现在求取得来,不足为贵。”魏文帝沉默不语。

20 魏文帝召东中郎将蒋济为散骑常侍。当时有诏赐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朕的心腹重将,有特别任务,可以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之权。”夏侯尚把诏书给蒋济看。蒋济回到京师,魏文帝问他有什么见闻。蒋济回答说:“没有什么好事,只是见到一些亡国之语罢了。”魏文帝愤然作色,问他缘故,蒋济讲了诏书的事,并说:“‘作威作福’四个字,《尚书》里有明确的警告,天子无戏言,这是古人非常慎重的地方,望陛下明察!”魏文帝即刻追回诏书。

【华杉讲透】

这几段,描绘出曹丕的不成器,但是毕竟跟从父亲多年,臣下一点醒,他马上就能收敛改正。“作威作福”这一段,《尚书·洪范》里有记载:“臣无有作威作福,臣而有作威作福,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作威,是皇上的权力,所谓生杀大权,如果臣子有了生杀大权,他实际上就是皇帝了,最终一定会与皇帝起冲突,只有害家、凶国两个结果,要么他家破人亡,要么皇帝亡国。作福呢,皇帝也不希望你去让天下人民幸福,所谓“利出一孔”,只有皇上一个孔,如果你那个孔也能施人恩惠,官都是你升的,钱都是你赏的,慈善事业都是你开办的,人人都感激你,也没皇上什么事了。曹丕本身都是父子两代作威作福,篡夺了汉朝。战国时田氏篡齐,就是多年作福,差不多收买了全国人民。

21 魏文帝想迁徙冀州士卒家属十万家充实河南。(建都洛阳,却没有人口,所以想到这个办法。)当时旱灾、蝗灾交集,正在闹饥荒,各部门都认为不可行,而皇帝意志更加坚决。侍中辛毗与朝臣一起求见,魏文帝知道他们是来进谏的,板着脸等着,朝臣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要迁徙士卒家属,是为了什么呢?”皇帝说:“你意思是说我不对吗?”辛毗说:“臣认为不对。”魏文帝说:“我不跟你讨论。”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肖,把我置于左右,命我为谋议之官,怎么能不跟我讨论呢?我要说的不是私事,是社稷之虑,怎么能向我发怒呢?”皇帝不回答,起身就往里屋走。辛毗跟上前,拉住魏文帝衣襟,魏文帝挣脱,不顾而去。过了很久才出来,说:“辛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得我这么急吗!”辛毗说:“迁徙这么多人,既失民心,又无法解决粮食供应,臣不敢不力争。”魏文帝妥协,迁徙五万家。

魏文帝曾经外出猎射野鸡,回头对群臣说:“射野鸡真快活啊!”辛毗回答说:“陛下甚乐,群臣甚苦。”皇帝默然,之后减少了射猎次数。

二年(公元221年)

1 春,正月,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负责祭祀孔子。

2 三月,擢升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3 恢复使用五铢钱。(董卓废除,如今恢复。)

4 蜀中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汉中王刘备为献帝发丧,穿孝服,尊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群下竞相谈说符瑞,劝汉中王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胁迫皇上,篡夺汉室,所以才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如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为帝,恐怕人心疑惑。当初汉高祖与楚王有约,先入关者封王。等到屠灭咸阳,俘获子婴,尚且推辞谦让。如今殿下还没出自家大门,难道就要自立为帝吗?愚臣实在不建议殿下这样做。”刘备不悦,将费诗贬为永昌从事。

夏,四月六日,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山之南,大赦,改年号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司马光曰】

天生万民,但是他们不能治理自己,所以一定要拥戴一个君主来治理他们。君主如果能禁暴除害以保全人民,能赏善罚恶以使社会不至于混乱,那就可以算是合格的君主了。所以在夏、商、周三代之前,海内诸侯国,数以万计,有人民、社稷者,都称之为“君”。统一万国,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不敢违背的,就称之为“王”。王德既衰,强大的诸侯能率天下而尊奉天子的,称之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的时候,诸侯依靠武力互相争夺,而没有“王”的时候,固然也很多。

秦焚书坑儒,汉朝兴起,学者提出一种五德相生相克的学说,君王宝座轮替,犹如金、木、水、火、土之相生相克,说秦朝不在五德相生的正位,而是“闰位”,在木、火之间,只能算是“霸”,不算是“王”。这就有了所谓正闰之论。

汉朝倾覆,三国鼎峙。之后晋朝失控,五胡乱华。刘宋、北魏之后,又有南北朝分治。各国各有各的历史,互相排斥贬低,南方的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的称南方为“岛夷”。朱温代唐之时,中国四分五裂,李存勖进入汴京,以自己为唐朝正统,将朱温比作篡夏的有穷氏和篡汉的王莽。对后梁的年代年号,全部抹杀。这都是一己之私心,不是大公之通论。

臣愚昧,也无法识别前代前朝哪个是“正”、哪个是“闰”。我只是认为,不能合九州为一统的,都是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不管他是汉人还是蛮夷,是仁爱还是暴虐,是大是小,是强是弱,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和古代列国没有分别,岂能独尊哪一国是正统,而其他国家是僭越呢?如果上下交替就是正统,那陈国是继承了谁?拓跋氏又继承了谁呢?如果以居于中原者为正统,那刘渊、石勒、慕容廆、符洪、姚苌、赫连勃勃的国土,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有道德者为正统,则蕞尔之国,也有明君,三代君王,又岂无昏君呢?

所以正闰之论,从古到今,也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的标准。我所叙述的历史,也只是讲国家之兴衰、人民的悲欢,让读者自己去辨别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而已,并无意于像《春秋》那样去立褒贬之法则,处处拨乱反正。谁正谁闰,不是我敢去判定的,只是根据他们的功业,陈述事实而已。

周、秦、汉、晋、隋、唐都曾经统一中国,传祚于后,虽然子孙微弱播迁,但还能继承祖宗基业,有复兴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都是他们的旧臣,所以他们还能用天子名义去压制群雄。而如果和其他国家的土地大小、政治德行都差不多,本来也没有什么君臣关系,各有各的国号,那我就以平等的列国来书写,彼此均等,不抬高谁,也不贬低谁,只要记叙符合事实、大家公平。

然而,在天下分崩离析之际,也总得有个年号来记叙哪年、哪月、哪日,才能说清事情的先后次序,我就根据汉传魏,魏传晋,晋之后依次是宋、齐、梁、陈,然后隋、唐、后梁、后唐、后周,然后我们大宋从后周继承。所以,我就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作为时间线,来记叙诸国之事,但并没有尊此卑彼,判定谁是正统的意思。

刘备之于汉朝,虽然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血缘关系疏远,也说不清他是哪一支哪一代,这就像刘裕自称他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李昪自称是唐朝吴王李恪的后代,是非难辨,所以我也不敢拿他和汉光武帝或者晋元帝相比,认为他是汉室遗统。

【王夫之曰】

刘备继承汉室正统,他有高祖诛暴秦的功勋吗?他有光武讨王莽之功德吗?他当得起吗?光武帝起兵,以讨王莽为义,誓死以挫王邑、王寻百万之师于昆阳,到了更始帝已经不可能为君了,他才自立为帝,正大光明,无愧于先祖。但刘备可不是这么回事,他初起的时候,先依靠公孙瓒,又依靠陶谦,与人争战,既没有参与诛董卓之谋,也没有念记着曹操、袁绍要篡汉,要扑灭他们来兴复汉室。后来奉衣带诏起兵,但是分了荆州,得了益州,就把讨贼兴汉的大业忘了。曹操做魏王的时候,他也称汉中王了;曹丕称帝,他也称帝了。献帝还没死,他就发丧,他也是觉得曹丕如果杀了献帝,那就对他有利吧!费诗进谏,就被他贬官,这是与贼不共戴天,要誓死捍卫高祖宗庙的态度吗?

即皇帝位之后,既然号称是汉室子孙,那亡我汉室的人,不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吗?但是刘备没有向曹丕射出一支箭,反而在即位三个月之后,就急举伐吴之师。孙权当时在名义上还是汉朝的骠骑将军、荆州牧,他还没敢代汉以王。而刘备为了关羽之怨,淫兵以逞,岂不是祖宗百世之仇,还不如他一将之私怨吗?刘备的志向由此可见,不过是乘时自王而已,他称得上是汉室的子孙吗?

5 孙权从公安迁都鄂,更名为武昌。

6 五月,汉主刘备立夫人吴氏为皇后。皇后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曾经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为皇太子妃。

7 太祖曹操当初进入邺城的时候,魏文帝曹丕是五官中郎将,看见袁熙的妻子、中山甄氏貌美,非常喜欢她。曹操于是聘甄氏为曹丕之妻,生下儿子曹叡。后来,曹丕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妃有宠,甄夫人留在邺城,不能与曹丕相见,她失意,有怨言。郭贵妃趁机向曹丕谗言陷害甄夫人,曹丕大怒。六月二十八日,曹丕遣使将甄夫人赐死。

8 魏文帝曹丕因为宗庙在邺城(当初曹操封魏王,宗庙建在邺城),在洛阳建始殿祭祀太祖曹操,用的是家人的礼节。

9 六月二十九日,日食。有司上奏,请罢免太尉。魏文帝下诏说:“天变灾异,主要是谴责元首,把过错推给股肱大臣,不符合夏禹、商汤罪己之义。文武百官应该各尽其职,以后再有天变警告,不要再弹劾三公。”

10 汉主刘备立其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11 汉主刘备耻于关羽之没,准备攻打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魏,孙权自然臣服。如今曹操虽死,其子曹丕篡国,我们应该在民心对魏不满之时,早图关中,居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凶逆,关东义士必然带着粮食,策马以迎王师。不应该放下魏国而先与吴国交战。兵势一交,短期不能决出胜负,不是上策。”群臣进谏的很多,刘备都不听。广汉平民秦宓上书陈述天时,说出师必定无利,被投进监狱,后来才释放。

当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羽是善待士卒,对士大夫倨傲;张飞相反,礼爱君子,但是不体恤军人。刘备经常告诫他说:“你刑杀太过,又经常鞭笞士卒,然后又照常让他们在左右服侍,这都是取祸之道。”张飞仍然不能改正。刘备将伐孙权,张飞按计划应当率兵一万人从阆中到江州与大军会合。临出发前,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张飞,带着他的首级顺江而下,投降孙权。刘备听说张飞军营都督有报告送来,说:“噫!张飞死矣!”

【陈寿评曰】

关羽、张飞都号称万人敌,为当世虎臣,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但是,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都败在自己的短处上,这也是合乎常理的。

【华杉讲透】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刘备该不该伐吴,书上写得很明确,不该,蜀中从官员到百姓都明白,于义于利,都不该伐吴,而且完全没有胜算。但刘备就违背了这安国全军之道,走向取祸之道了。荀悦说:“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刘备伐吴,于形于势,都是万万不可。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和关羽是结义兄弟,当初的誓言,又非伐不可,那就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所有的决策都是感性的,所有的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所有的决策都是决策者的情绪偏好在做最后的抉择。

12 秋,七月,汉主刘备亲自率军击孙权,孙权遣使向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说:“陛下认为与关羽之亲,比得上与先帝之亲吗(当时南方传言汉献帝已死,所以称先帝)?荆州的大小,又能与全国相比吗?如果两边都是仇人,应该谁先谁后呢?如果想清楚这个道理,那该怎么决定,就易如反掌了。”刘备不听。

当时有人传言诸葛瑾已经另外派亲人与刘备秘密来往,孙权说:“我与子瑜(诸葛瑾,字子瑜),有生死不变的誓言,子瑜不负我,正如我不负子瑜。”但是,谣言满天飞,陆逊上表说,诸葛瑾绝对不会有此事,孙权应该公开表态。孙权回复说:“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同骨肉,相互了解很深。他的为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会做,不符合道义的话不会说。当年刘备派诸葛亮来东吴,我曾经对子瑜说:‘你和孔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况且弟弟跟着哥哥,从道义来说也顺,何不把孔明留下呢?’子瑜回答我说:‘我弟弟已失身于人,君臣名分已定,从道义来说,必无二心,他不会留下来,正如我不会跟他去。’他的话,足以上贯神明,怎么可能有那些谣言的事呢?之前我收到那些胡言妄语的文书,都即刻封起来送给子瑜,并且亲笔写信给他。我与子瑜,可谓神交,不是外面的人所能想象的。收到你的信,我也把它送给子瑜,让他知道你的心意吧!”

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攻破孙权部将李异、刘阿等于巫县,进兵秭归,大军有四万余人。武陵蛮夷都遣使前往请求加入作战。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帅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御蜀汉之军。

13 皇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衮、襄侯曹峻、弘农侯曹干、寿春侯曹彪、历城侯曹徽、平舆侯曹茂,一律进封公爵。安乡侯曹植改封为甄城侯。

14 筑凌云台。

15 当初,皇帝曹丕下诏让群臣判断刘备会不会为了关羽出兵报复孙权,众人都说:“蜀不过是一个小国,名将就一个关羽,关羽一死,国内忧惧,不会出兵。”唯独侍中刘晔说:“蜀虽然地小国弱,但是刘备要以威武自强,势必出动大军,以示力量绰绰有余。况且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同父子,关羽死了,刘备如果不能兴兵报仇,对于情义的有始有终,就有亏欠了。”

八月,孙权遣使向曹魏称臣,卑辞奉上奏章,并将于禁等送还。群臣皆贺,唯独刘晔说:“孙权无故求降,一定是内部紧急。孙权之前袭杀关羽,刘备一定会兴大兵报复。外有强敌,众心不安,又担心我们乘他之危,所以献地求降,一来阻止我们出兵,而来假借我们之援,让自己人安心,让刘备怀疑罢了。如今天下三分,我们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靠着山高水险,有事则相互救援,这才是小国之利。如今他们自相攻伐,这是天要亡他们。我们应该大举兴师,径直渡江攻击。蜀攻其外,我袭其内,不过十天半月,吴国就亡了。吴国一亡,蜀国势孤,就算分吴国一半给蜀,他也不能久存,更何况他得到的只是边沿,我们得到东吴本土呢?”

曹丕说:“人家来称臣投降,我们反倒兴兵去讨伐他,这样让天下想来投降的人都心生疑惧了。不如接受吴国投降,袭击蜀国身后。”

刘晔说:“蜀远而吴近,又听说我们讨伐其后,必定回师,缠斗不止。如今刘备盛怒,兴兵击吴,如果听说我们也伐吴,知道吴国必亡,他一定高兴,定会进兵与我们争相割取吴地,而不会改变主意,抑制愤怒,与吴国联合。”曹丕不听,于是接受吴国投降。

于禁须发皆白,形容憔悴,见皇帝曹丕,涕泣顿首。曹丕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来慰谕他(晋国大夫荀林父与楚军交战,战败。晋景公后来用他攻取赤狄。秦国大夫孟明视在崤山被晋国生擒,秦穆公后来用他,称霸西戎),拜为安远将军,令他北上邺城,拜谒曹操陵墓。曹丕派人预先在墓园房舍中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等画面,于禁见了,羞惭发病而死。

【司马光曰】

于禁将众数万,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回国。文帝废掉他也行,杀了他也可,但在陵园画画来侮辱他,这就不像君王了。

16 八月十九日遣太常邢贞奉策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说:“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分天下有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位,德合天地,声誉四方。孙权虽有雄才,但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而已,官位轻卑,士民都有敬畏中原朝廷之心,不可被他强迫而图谋中原。朝廷不得已而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擢升他的将军称号,封十万户侯,但不可将他封王。王位离天子就一个层级而已,礼仪服御会和天子的混淆。他如果只是侯爵,那和江南士民就无君臣名分。朝廷相信了他的伪装投降,加封他为藩国,尊崇他的位号,那他和江南士民的君臣名分就确立了,这是为虎添翼。孙权得了王位,击退蜀兵之后,如果表面上尽礼以事中国,做给国内人看,而内部却做出无礼行动,以激怒陛下。若陛下赫然发怒,兴兵征讨,他就告示他的人民说:‘我委身以事中原,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破我国家,俘虏我人民,让我们做他的奴隶。’那吴国人民没有理由不相信,相信他的话,和他同感愤怒,上下同心,战力又增强十倍了。”曹丕不听。

曹魏诸将认为吴国已经投降,大家都松懈了,唯独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更加积极备战。

山阳人曹伟,一向有才名,听说吴国称藩,便以平民身份写信给吴王,索求贿赂,说帮他交结京师权贵。曹丕听说后,将曹伟诛杀。

17 吴国又在武昌筑城。

18 当初,皇帝要任命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辞说:“我在汉朝曾居三公之位,赶上世道衰乱,不能有尺寸之功,如果又做魏国大臣,对于国家选官来说,也不光荣。”皇帝于是放弃。冬,十月二日,公卿早朝时,请杨彪入朝,待之以客礼,赐给延年杖、凭几(席地而坐时凭靠的几),请他穿布衣、戴皮帽入见,拜为光禄大夫、级别中二千石,朝见之时,位次于三公,又特准在家门口放行马(木制路障,相当于现在的铁马),设置警卫,以尊崇他的身份地位。杨彪活到八十四岁逝世。

19 因为粮价昂贵,取消五铢钱。

20 凉州卢水胡人治元多等人造反,河西大受扰乱。皇帝召回邹岐,任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胡人骑兵七千余人逆拒张既于鹯阴口,张既声称军出鹯阴,实际上秘密从且次出武威。张既已经占领武威,费曜才赶到,而夏侯儒部队还未抵达。张既慰劳赏赐将士,准备进军攻击,诸将都说:“士卒疲倦,敌人士气正锐,难以争锋。”张既说:“如今军队没有粮食,正应该夺取敌人的物资。如果敌人见我们大军会合,就会退入深山。我们若是追击,则道路险远,士卒饥饿;如果我们退兵,敌人又出来寇掠抄击。如此,战事难以结束,正所谓一日纵敌,遗患数世。”于是进军到显美。

十一月,胡人骑兵数千,准备乘大风烧官军军营,将士皆恐惧。张既夜藏精兵三千人埋伏,再派参军成公英率骑兵一千余人挑战,佯败撤退,胡人果然争相追击,于是发伏兵击其后,首尾进击,大破敌军,斩首及俘虏以万数,河西全部平定。

后来,西平郡麹光造反,杀死太守。诸将要进击,张既说:“只有麹光等人造反,郡人未必跟从,如果我们大军进击,吏民及羌人、胡人一定认为国家不辨是非,反而让他们互相依靠,为虎添翼。麹光想以羌、胡为援军,而我们正要让羌、胡去攻击他,重重悬赏,所有战利品都归他们所有。如此既能在外阻挡他势力扩大,又能从内部离间他,一定可以不战而定。”

张既移檄告示诸羌,被麹光等哄骗胁迫的,一概免罪;能斩送贼帅首级的,加以封赏。于是麹光部下斩送麹光首级,其余人民平安如故。

21 邢贞到了吴国,吴国人认为孙权应该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该接受魏国封王。(天下分为九州,天子居一州,其余八州,一州一伯,称“九州伯”,还是霸天下的意思。)孙权说:“九州伯,从古到今就没有这个称号。当初沛公刘邦,也曾接受项羽封他为汉王,这不过是一时权宜之计,对我有什么损害呢?”于是接受。

吴王出都亭迎候邢贞,邢贞入门,不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无不敬,然后才能法无不行,你敢于如此妄自尊大,是欺负我江南寡弱,没有刀兵吗?”于是邢贞下车。中郎将、琅邪人徐盛忿愤,回头对同列之人说:“我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夺取许县、洛阳,吞并巴、蜀,让我们的国君与邢贞盟誓,这不是奇耻大辱吗!”于是涕泣横流。邢贞听见了,对随从说:“江东将相如此,恐怕不是久居人下者。”

吴王遣中大夫、南阳人赵咨入朝谢恩。皇帝问他:“吴王是何等之主呢?”赵咨回答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皇帝问他怎讲,赵咨说:“从凡人中擢升鲁肃,这是聪;于行阵中提拔吕蒙,这是明;俘虏于禁而不杀害,这是仁;取荆州兵不血刃,这是智;占据三州,虎视天下,这是雄;屈身于陛下,这是略。”皇帝问:“吴王有学问吗?”赵咨说:“吴王战船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在经略四方,而每有余闲,则博览群书,在历史典籍中,汲取智慧,只是不像平凡书生寻章摘句而已。”皇帝问:“我可以征伐吴国吗?”赵咨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皇帝问:“吴国能攻击魏吗?”赵咨说:“带甲百万,长江、汉水,就像我们的池塘,这有何难?”皇帝问:“吴国像你这样的官员有几人?”赵咨说:“聪明通达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水平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皇帝遣使向吴国求取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吴国群臣说:“荆州、扬州该向朝廷进贡什么,自古就有规定,魏国所求珍玩之物,不合礼制,不给!”吴王说:“我们正与蜀国作战,江东百姓,都依靠我们,相依为命。他所要的东西,对我来说,不过是些瓦片石块而已。况且他在父丧期间,要这些东西,还跟他谈什么礼制!”于是照单进献。

22 吴王立其子孙登为太子,精心为他选择师父和朋友,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大理(掌司法)吴郡人顾雍之子顾谭、偏将军庐江人陈武之子陈表皆为中庶子,入讲诗书,出同骑射,称之为“四友”。孙登接待僚属,大体上都用平民礼节。

【华杉讲透】

学习进步有两条大道:读书与交友。读书不仅是学习知识,也能改变人的性情,如曾国藩言,还能改变人的骨相,那就是改变命运了。所以曹丕问孙权有没有学问、读不读书。

除了读书之外,就是交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别人影响,我们无法做到不受人影响,但是可以做到选择自己受什么人影响。所以为太子选择师友,是立储的大事,孙权为孙登“妙选师友”,以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为“四友”,“入讲诗书,出从骑射”,这就是国家最大的事了。

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这是人生两件大事,都要谨慎选择。读者可以摸排点检一下自己的书单和朋友圈,是不是都是“良书益友”。

于书,时间有限,只读经典。于友,想想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一个人都不认识,则这地方一切都与你无关,你也什么都干不成。所以,朋友即世界,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能不精心选择吗?

23 十二月,皇帝曹丕东巡。

24 皇帝曹丕要封吴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万户侯,孙权认为孙登年幼,上书推辞不受,又派西曹掾吴兴人沈珩入朝叩谢,并贡献地方特产。曹丕问:“吴国担心魏国东下吗?”沈珩回答说:“不担心。”问:“为什么呢?”答:“相信我们的盟誓,言归于好,所以不担心。如果魏国撕毁盟约,我们也自有预备。”又问:“吴国太子要来做人质,是吗?”沈珩说:“臣在吴国,没有资格上朝,也不能参加饮宴,这样的消息,我听不到。”曹丕觉得他的应对很好。

吴王孙权和臣下在武昌,登上钓台,饮酒,大醉,派人用冷水浇醒群臣,说:“今日畅饮,喝倒了才停止!”张昭正色不言,走出去,坐在车里。孙权派人喊他进来,说:“一起作乐罢了,你生什么气呢?”张昭说:“纣王酒池肉林,做长夜之饮,当时也以为乐,不以为恶。”孙权默然羞愧,于是停止酒宴。

孙权曾经与群臣一起喝酒,自己起身行酒令,虞翻趴在地上,假装喝醉,不接酒杯。孙权走开,他又坐起来。孙权大怒,手持剑要杀虞翻,满座惶惧。大司农刘基起身抱住孙权,进谏说:“大王三杯酒下肚,就手杀善士,就算虞翻有罪,天下人谁知道呢?(按古礼,臣侍奉君王饮酒,不能超过三杯,因为担心喝醉失礼。)况且大王因为能容贤蓄众,所以海内归心,如果今天一朝坏了名声,值得吗?”孙权说:“曹操尚且能杀孔融,我怎么就不能杀一个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害士人,天下以之为非,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隆,怎么能拿自己跟曹操比呢?”虞翻由此得以免死。孙权对左右下令说:“自今之后,只要我酒后说杀人,都不能杀。”

刘基,是刘繇之子。

25 当初,曹操攻克蹋顿,而乌桓逐渐衰微,鲜卑部落酋长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厥机等,通过阎柔,向朝廷上贡,请求通市。太祖曹操上表,将他们都封王,加以笼络。轲比能本是鲜卑一个小部落酋长,因为勇健廉洁、处事公平,为众所服,于是能威制诸部,势力最为强盛。从云中、五原,一直向东到辽水,都是鲜卑地盘。轲比能与素利、弥加割地统御,各有分界。轲比能的地盘靠近边塞,中原人亡叛的多归附他。素利等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道路遥远,所以不构成边患。皇帝曹丕任命平虏校尉牵招为护鲜卑校尉,南阳太守田豫为护乌桓校尉,镇抚他们。

三年(公元222年)

1 春,正月一日,日食。

2 正月五日,皇帝曹丕抵达许昌。(汉献帝定都于许县,魏受禅之后,迁都洛阳。许县宫室、武库都还保留,改名为许昌。)

3 皇帝下诏:“如今的上计吏(地方郡国到中央上交计簿的官员)和孝廉,就是古代的贡士(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如果规定年龄然后取士,那姜子牙、姬晋(一个年老,一个年少)就不能在前世显扬了。现在,下令各郡国所选拔的人,不拘老幼,儒者只要是通晓经术的,官吏只要是文法练达的,送来就给以试用。有司只纠察那些故意造假的。”

4 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都遣使贡献。此后西域又打通了,设置戊己校尉。

5 汉主刘备从秭归出发,将要攻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进谏说:“吴人强悍善战,而水军顺江而下,易进难退,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听,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派他督领江北诸军,自己亲率诸将,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抵达夷道县猇亭。吴国将领纷纷请战,要迎击蜀军。陆逊说:“刘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况且乘高守险,难以攻打,而且就算打胜,也不能一战而定。而如果作战不利,就损我大势,不是小败。我们如今只须激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如果此间是平原旷野,我们倒要担心他和我们冲杀交逐。他自己沿山行军,兵势施展不开,不过是将自己困在树木乱石之间,自己消耗自己罢了。”诸将不理解,都认为陆逊胆怯,各怀愤恨。

蜀人从佷山县打通武陵道路,派侍中、襄阳人马良以金银锦缎赏赐五奚谷诸蛮夷,授以官爵。

6 三月一日,封皇子、齐公曹叡为平原王,皇弟、鄢陵公曹彰等都进爵为王。三月十日,封皇子曹霖为河东王。

7 皇帝曹丕前往襄邑。

8 夏,四月十四日,立鄄城侯曹植为鄄城王。当时,诸侯王都只有一个空名,住在封国,却没有实权。各王国各有老兵百余人以为守卫,隔绝于千里之外,不能入朝,还设置防辅(防其为非,辅其为正)、监国谒者等官职来监视他们。虽然有王侯称号,实际上和平民差不多,甚至想当一个平民还不可得。法令严峻,诸侯王的过错恶行成天汇报上去,唯有北海王曹袞谨慎好学,未尝有过失。文学(诸侯王国设置师友、文学各一人)、防辅两人商量说:“我们受诏监察大王的举措,有善行也应该汇报吧!”于是联名上表称赞曹袞美德。曹袞听说,大为惊惧,责备文学说:“修身自守,这不过是平常人的品行,而你们要向皇上汇报,这是增加我的负累。况且如果有善行,皇上自然会知道。你们联名上表,没什么益处。”

9 四月二十九日,曹丕返回许昌。

10 五月,将江南八郡划为荆州、江北诸郡划为郢州。

11 蜀军从巫峡建平连营一直到夷陵界,设立数十个军营,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从正月与吴军对峙,到六月还没有决战。汉主刘备派吴班将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吴军将帅都想攻击,陆逊说:“此必有诈,再看看。”刘备知道陆逊不上当,于是带伏兵八千人从山谷中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不听诸位意见发动攻击,就是揣测他有诈。”陆逊上书孙权说:“夷陵要害,国之门户,虽然容易攻下,但也容易失守。一旦失手,就不是损失一个郡而已,整个荆州都堪忧。今日之战,一定要一战而定。刘备违背天道,不守住自己巢穴,竟敢前来送死,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胜利就在眼前,没有什么好忧虑的。臣当初担心他们水陆并进,现在看他舍船就陆,处处结营,观察他的布置,一定没有其他什么变化。希望至尊(孙权)高枕无忧,不必挂念。”

闰六月,陆逊将要进攻,诸将都说:“要进攻刘备,应该在当初他刚来就打。如今让他入境五六百里,对峙七八个月,蜀军各个要害都已固守,进攻必然不能获利。”陆逊说:“刘备狡猾,经验丰富,大军刚来的时候,思虑精专,不能跟他硬拼。如今他驻扎的时间久了,又占不到我们什么便宜,士兵疲惫,意气沮丧,束手无策,进击此寇,正在今日!”于是先攻一营,作战不利,诸将又说:“白白牺牲士兵!”陆逊说:“我已经有了破虏之术。”下令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以火攻,拔下一营。一战得胜,兵势大振,通率诸军,同时进攻,斩张南、冯习以及蛮夷首领沙摩柯等,连破四十余营。蜀军将领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请降。

汉主刘备登上马鞍山,集结部队,四面环绕,陆逊督促诸军,四面攻击,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夜遁,驿站管理员将铠甲堆在路上焚烧,阻绝道路,刘备得以逃入白帝城。蜀军舟船、器械、水军、陆军物资,全部损失,尸骸塞江而下。刘备大为羞惭,说:“我被陆逊折辱,岂非天意!”将军、义阳人傅肜殿后,兵众尽死,傅肜意气更加壮烈。吴军要他投降,傅肜骂道:“吴狗!汉朝将军有投降的吗?”于是战死。从事祭酒程畿逆流而退,众人说:“追兵将至,应该换小船先行。”程畿说:“我从军以来,没有练习过敌前逃走。”也战死。

当初,吴国安东中郎将孙桓另率一军,击蜀军前锋于夷道,被蜀军包围,求救于陆逊,陆逊说:“不可。”诸将说:“孙桓是主公族侄,被敌人包围,为何不救?”陆逊说:“孙桓深得军心,城牢粮足,不需要担心。待我军得手,不用去救,包围自然解除。”等到陆逊方略施展,蜀军果然奔溃。孙桓后来见到陆逊,说:“之前我也埋怨您不来相救,到了今天,才知道您调度自有方略。”

当初,陆逊为大都督,诸将要么是孙策旧部,要么是公室贵戚,各自矜持,谁也不听谁的。陆逊按剑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忌惮他,如今疆场相对,这是强敌。诸君并荷国恩,应该同心协力,一起剪除此虏,上报君恩。但是你们反而不能团结,这是什么原因?我虽是一介书生,受命于主上。国家之所以委屈你们,让你们接受我的统御,也是因为我还有可以称道之处,能够忍辱负重。你们各司其职,岂能推辞!军令在此,不可违犯!”等到击破刘备,战胜之策,都出自陆逊,诸将才服气。孙权听闻后说:“你当初怎么不把不听令的汇报给我呢?”陆逊说:“我受恩深重,诸将要么是主公腹心之人,要么是国家爪牙之将,或有功之臣,都是堪当共同克敌定大事之人,臣仰慕蔺相如、寇恂能放低自己团结大家的风范,以成就国事。”孙权大笑称善,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当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喜好不同,但是公义上相互称许。诸葛亮总是很敬佩法正的智术。到刘备伐吴兵败的时候,法正已经去世,诸葛亮叹息说:“孝直(法正字孝直)若在,一定能阻止主上东行。就算东行,也不至于倾危啊!”刘备在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谦等竞相上表说:“刘备可擒,请继续进攻!”孙权问陆逊,陆逊与朱然、骆统上言说:“曹丕大合士众,表面上说帮助我们征讨刘备,实际上内怀奸心,我们已经取胜,应该还师。”

当初,皇帝曹丕听说蜀军连营七百余里,对群臣说:“刘备真是不懂军事,岂有七百里连营还能克敌的吗?‘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地险阻塞的地方扎营,一定会被人所擒’,这是兵家大忌啊。孙权的捷报就要到了。”七天之后,吴军击破刘备的捷报果然就到了。

【华杉讲透】

一个复杂的战局,总有其重心,要把所有问题合并为一个战略重心,找到决胜点,把所有力量投入决胜点,重心解决了,其他问题自己就消失了。如果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必然分散资源,满盘皆输。陆逊不救孙桓,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要遵循这一“战略重心原则”。

12 秋,七月,冀州发生大蝗灾,饥荒。

13 汉主刘备败走,黄权在江北,道路阻绝,不能回蜀,八月,率其众降魏。蜀汉有司请示逮捕黄权妻子儿女,刘备说:“是我辜负了黄权,黄权没有辜负我。”刘备还和之前一样对待他们。皇帝曹丕对黄权说:“君舍逆效顺,是学习陈平、韩信去楚归汉吗?”黄权说:“臣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所以归命于魏。况且败军之将,免死已经是万幸,哪有资格去自比古人!”曹丕很欣赏他的回答,拜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并且让他同车陪乘。蜀汉投降过来的人中,有人说刘备诛杀了黄权妻子儿女,皇帝下诏,为黄权妻子发丧。黄权说:“臣与刘备、诸葛亮推诚相信,他们深知我的心志。我怀疑这消息不实,再等等看吧。”后来调查,果然没事。

马良也死在五谿。

14 九月三日,皇帝下诏:“妇人干政,是祸乱之本。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太后家族也不得担任辅政大臣,也不得加封有封地的爵位。此诏传之后世,若有违背,天下共诛之。”卞太后每次见自家亲戚,都没有特别亲热的神色,常说:“居家过日子,应当节俭,不应该指望着得到赏赐,有这个念头,就会放荡。家里人可能怪我对自己家太薄,我自有常度。我侍奉武帝四五十年,过惯了节俭日子,我自己不会一下子变得奢侈。家里人有违犯法禁的,我只会对他们罪加一等而已,不要指望我这儿有什么钱米恩赏。”

15 皇帝曹丕将要立郭贵嫔为皇后,中郎栈潜上书说:“后妃之德,正是盛衰治乱之所由生。所以圣哲对选立皇后十分慎重,一定取之于先代世族之家,选择有美德的淑女,以统御六宫,奉祀宗庙。《易经》说:‘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及外,从家庭延伸到国家,是先王之令典。《春秋》记载宗人釁夏的话:‘没有以妾为正妻之礼。’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立约也有一条:‘无以妾为妻。’让宫中受到宠爱的妇女的地位低于皇后。如果她们因受宠而封后,会让贱人暴贵,臣担心后世,居于下位的人将要欺凌上位的人,甚至还要取而代之,为不法之行打开大门,变乱自上而起了。”

皇帝不听。九月九日,立皇后郭氏。

16 当初,吴王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前往进谏曹丕,传达他的诚意归降,言辞十分谦卑恭顺。曹丕问浩周等:“孙权可信吗?”浩周认为孙权一定臣服,而东里衮认为不一定。曹丕喜悦浩周的话,认为他比较清楚,所以立孙权为吴王,并且又派浩周出使吴国。浩周对孙权说:“陛下不信您会送儿子进京为人质,我以满门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孙权为之流涕沾襟,指天为誓。浩周回去之后,孙权的儿子始终没有送来,只是不断说一些虚话。曹丕打算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盟誓,并催促人质,孙权辞让不接受。曹丕怒,要讨伐孙权,刘晔说:“他们刚刚得志,上下齐心,况且有江湖阻隔,不可仓促制伏。”曹丕不听。

九月,命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击洞口,大将军曹仁出击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包围南郡。吴国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抵御曹休等,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南郡,裨将军朱桓据守濡须,抵御曹仁。

17 冬,十月三日,魏文帝选定首阳山东为寿陵,开始准备后事,下令务从节俭薄葬,不藏金玉,一律用瓦器。并将此诏书藏之宗庙,在尚书、秘书、三府都有副本。

18 吴王孙权因为扬越蛮夷很多还未平定,于是卑辞上书,请求给机会改过,说:“如果我的罪难以赦免,一定不允许我存在,我当奉还土地人民,移居交州,以终余年。”又给浩周写信说:“想替儿子孙登向宗室公主求婚。”又说:“因为孙登年幼,想派孙邵、张昭陪孙登一起来。”曹丕回复说:“朕与你之间,君臣大义已定,我岂是乐意劳师远临江汉吗?如果孙登早上到,到晚上便召回大军。”于是孙权改年号为黄武,临江拒守(改年号,就是不用魏国年号,相当于宣布独立了。)。

皇帝曹丕从许昌南征,将郢州恢复为荆州。(之前分割荆州,本来是用来封给孙权,如今孙权已叛,没有必要了。)

十一月十一日,曹丕进入宛县。曹休在洞口,上书说:“我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就靠夺取敌人物资供应军队,一定可以取胜。如果我战死,不必挂念!”曹丕担心曹休自己渡江,派驿马去制止他。侍中董昭在文帝身边侍奉,说:“我看陛下面有忧色,是担心曹休冒险渡江吗?如今要渡江作战,大家都不会愿意,就算曹休有此壮志,诸将都不同意,他一个人也去不了。臧霸等人,都已经大富大贵,没有什么其他期望,只想终其天年,保守他们的禄位福祚而已,怎么肯去乘危冒死作战,求取侥幸胜利呢!臧霸他们不动弹,曹休自然就沮丧了。我想,就算是陛下下诏命令他们渡江,他们还要找理由,未必听命呢!”

没过多久,暴风吹散吴军吕范等战船,缆绳全部被吹断,船被吹到曹休军营,斩首及俘虏数以千计,吴兵溃散。曹丕接到消息,催促诸军渡江。魏军还未出发,吴军救船已到,收拾败兵回江南。曹休派臧霸追击,作战不利,将军尹卢战死。

【华杉讲透】

董昭一席话,道尽人性本质,拿破仑后期也做过同样的哀叹:“我的将军们都没法打仗了,因为他们都太有钱了。”曹丕手下将领,都已经功成名就,大丈夫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求功名,取富贵,封妻荫子,这些人生目标他们已经全都完成了。这时候再出来打仗,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活着回去,这怎么能打仗呢?

他们已经不能打仗了,但是他们还占着位置,想出生入死,求取功名富贵的年轻人上不来。这就是问题。

企业也是一样,高管都太有钱了,就不愿意拼命了。所以华为说:“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乔布斯说“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两句话都是针对这个问题的。

19 十一月三十日,日食。

20 吴王派太中大夫郑泉访问蜀汉,蜀汉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吴、蜀又恢复往来。

21 汉主刘备听说魏军大举攻吴,写信给陆逊说:“贼军已到江汉,我将再度东征,将军认为如何?”陆逊回信说:“但恐贵军新破,创伤尚未恢复,所以才与我国通使交亲。您应当自己补过,恐怕没有余暇穷兵黩武吧!如果不计后果,还要在倾覆之余,远送而来,恐怕无处逃命!”

【华杉讲透】

刘备真是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还是一方面心中不服,一方面幸灾乐祸想看笑话吧。陆逊本是晚辈,他这一封信,也是道尽英雄迟暮,将刘备打回原形了。

22 蜀汉汉嘉太守黄元反叛。

23 吴将孙盛督一万人据守江陵中洲,以为南郡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