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学术价值浅探

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7卷,撰写于明正统三年(1438),刊于明成化八年(1472),是明代较有成就的《难经》注本之一 [1] 。该书原刻本目前在国内尚未发现,而传入日本后曾被翻刻流传。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的日本宽永四年(1627)翻刻的明成化八年鳌峰中和堂本进行影印出版。近年,福建省开展“福建民国以前名医著作珍本整理”工作,将该书列为点校出版著作之一。笔者作为点校工作者,对该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撰成此文,以广其传。

1.作者生平与著作

熊宗立(约1409—1482),字道宗,号道轩,别号勿听子,福建省建阳县崇化里人。其建阳始祖唐代兵部尚书熊秘曾建鳌峰书院,故自称“鳌峰后人”。熊宗立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熊鉴精医。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从熊鉴学医,长大又随刘郯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奥旨。熊宗立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壮年后,结合自己的祖传医术,从事医疗和医书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前后出版20余种医学书籍,从而成为一位整理出版医学书籍的刻书家和医学家。明代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图书之府”美誉的建阳县出版的图书,被称为“建本图书”,而兴发于宋元之时的熊氏家族的刻书业在建阳图书刻印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现存有关记载,熊氏校勘整理医书11种,注释及增补医书7种,自撰医书6种,共刊刻医书至少24种,182卷 [2] ,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释疑解惑之作及脉学、药性、妇儿科临证医学著作,采用多种形式编注印行,如类证、俗解、注释、附遗、补遗等等。熊宗立是明代医学普及工作的先行者,他的很多医书文字浅近,通俗易解,如《勿听子俗解脉诀大全》《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山居便宜方》等,对医学普及教育和穷乡僻地的疾病防治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7卷,卷首1卷为“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共绘有图表28幅;正文6卷,对《难经》原文,逐条作注,系作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用浅显的文字,阐发艰深的医理,对《难经》难释字词的读音、字义、词义及主要的理论内容作了通俗解释,故名“俗解”,便于初学者阅读、理解和掌握。正如书中所说,自有《难经》以来,“注家相踵,繁简醇疵,或有遗憾。予遂从其俗解,间有是与不是,望高明君子,订而正之,使初学蒙士,或有取焉” [3]

2.学术见解与价值

《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全书以问答释难的形式讨论了81个问题,正如扉页所题“经明《素问》疑难意,词发灵枢隐秘文”,主要对《内经》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尤其对诊脉、命门、三焦、针灸学等相关问题,发《内经》之未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鉴于其成书年代久远,语义深奥,经旨幽深,艰深难懂,从三国吴太医令的吕广开始,历代医家注释不下140余家[1],为《难经》精义的历代相传和中医学理论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即是明代注家中较有成就的一家。李经纬先生认为该书“卷首绘图28幅,以释《难经》正文,又对《难经》逐条解释,文字通俗,附有个人心得,对初学者有一定帮助。” [4]

(1)图示《难经》,独具特色

图解法是一种形象语言,以图解法释解古籍医经,能更清晰地表明思维认知的思路过程,既是逻辑推理的,又是形象直观的,所以能启迪思维,易于深入理解,易于记忆,便于传承。熊宗立继承“建本”图书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在其刊刻的医籍中广泛地运用了图要、图括、指掌图等插图示意形式,其构图简洁,线条分明,结构严谨,使人一目了然,为世人所重。

熊氏图解《难经》不同于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每难均附图[5],而是根据俗解的需要,针对性、选择性地编制28幅图解。其图解有很多与他本不同的独特的图解法,比元代滑寿的图解[6]范围更广,对医理的阐发更深入,而且常常是一图多解。运用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标明穴位或明示有关解剖部位;或图文配合,互义示例,如“十四难”的损至脉图;或以表格归类,如说明“十三难”“十六难”的五脏主属图,“十难”的五邪十变刚柔图;还有大量说明中医医理的圆形图,为其他注图类医书所不备。这些图示极便于对比和横向联系,使学者一目了然。

经统计,全书28幅图解中有大小38个圆。有的圆中有圆,有的纵横交错,体现了人体生化的可逆性原则、内在脏腑的生克制化特点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如“一难”是说明脉诊独取手太阴寸口的原理。为说明寸口为营卫血气循行的起止点与五脏六腑的密切的关系以及营卫在人体运行的情况,熊氏周密编制“经脉营卫周天度数之图”来解说。圆图中从内到外,涵盖了脏腑、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经脉、呼吸次数和脉行长度等体内外生命运动的各个层次,它们逐层对应,循环往复。而人之营卫昼夜运行各25周次,合为50周次称“一周天”。营卫行“一周天”又会于手太阴的寸口,形象地说明“脉诊独取寸口”之重要性。又如为解释“七难”,绘“六气王脉”圆图,形象地体现一年中不同运气下的三阴三阳脉旺的变化规律。图解生动地表明经络的走向、腧穴的定位、脏腑传变的顺逆、脏腑传变的次序、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生克承制的因果关系,使原文内在的深义通过图示得以展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对于初学者理解经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熊氏所言:“图之设所以彰其义,使人易晓。”

(2)引经据典,力求俗解

以通俗化为目的来解释《难经》,熊氏为第一家。虽为俗解,而其解释并没有偏离中医经典理论。熊氏坚持用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和实践阐释《难经》,并参考其他注家的注释进行发挥,使古奥的经典成为通俗易解的医学普及读本。

如关于如何分别脏腑之病,“九难”认为:“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熊氏引用《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受病属腑,腑为阳,阳主热也。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受病属脏,脏为阴,阴主寒也”,指出“是知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寒则脉迟,热则脉数,故可别知脏腑之病”,使读者对脏腑辨证问题豁然开朗。

又如对“四十四难”七冲门的解释:“冲者,冲要往来者也。唇为飞门,动运开张,如物之飞来也。齿为户门,饮食由此得入,如家室之门户也。会厌咽门也,吸入也,会厌为吸门,咽物吸入而不得复出也。胃为贲门,食饮下咽,贲向聚于胃也。太仓亦胃也,太仓下口为幽门,存脐下三寸,谓居于幽暗之处也。大肠小肠会,为阑门者,是大肠小肠各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分别清浊渣粕秽浊。入广肠,水液渗泄,入膀胱,关阑分隔也。下极肛门也,下极为魄门,主出不主纳,上通于肺,肺藏魄故曰魄门。此七门者皆水谷变化,相冲出入之门路也。”其解释比喻恰当,通俗易解,生动地明确了各部位的功能。

熊氏的通俗化解析,使《难经》原文古奥精深、言简意赅的文句,从繁而简,由奥而显,深入浅出,使初学者容易接受。

(3)善于发挥,直抒己见

熊氏俗解《难经》也常常结合他对经典的理解进行发挥。如对于“五难”谈到的脉有轻重,由轻而重取脉以候心肺脾肝肾五脏病证问题,认为“轻清浮于上者为天,重浊沉于下者为地。人秉天地之气所生,五脏之脉亦有轻重浮沉,同天地之气”。指出肺为四脏之华盖,最居等上,其脉轻取得之;而肾在四脏之最下,则持肾脉,需要重下手按之至骨。又如“三十一难”问“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熊氏注解时补充了三焦所治的具体穴位,发挥了原著内容,对临床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又如“三难”论脉之太过不及、阴阳相乘、覆、溢、关、格问题云:“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熊氏用阴阳相济、协调平衡的观点进行解析:“关前寸口,阳脉之动……关后尺部,阴脉之动……阴阳当相济,不可偏盛。一有偏盛则脉有太过不及,覆溢关格见焉。若阴气太甚拒于阳,使阳气不得相营于下,故脉上出于鱼际,是名曰溢,谓之外关内格。阴偏盛而乘于阳,是阴太过而阳不及也。若阳气太甚拒于阴,使阴气不得相营于上,故脉下入于尺泽,是名曰覆,谓之内关外格。阳偏盛而乘于阴,是阳太过而阴不及也。”这种解释使疾病现象与医理融会贯通,便于学者对脉诊的理解和运用。

(4)图文互参,前后对应

熊氏常常把《难经》不同章节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联系起来,相互印证,以说明经文含义。如“十六难”论述某一部脉诊必有相应脏腑的内证外证,如曰“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熊氏则引用“五十六难”所谈的“五脏之积”如“肝之积名曰肥气”,对内证之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关于脉象、经脉循行、腧穴定位,更是前后参照,相互说明。如“六十八难”论井荥输经合五类穴位的意义和主治疾病,原文只是简单地列举五输穴的治疗意义,熊氏则详以图解,绘制十二正经井荥输经合刚柔配偶图,并详细注明各经五输穴的解剖位置,除了文字详述解剖位置,又进一步绘出十二正经五输穴的取穴图,直接指导临床,可谓用心良苦。

编制图解即是为了帮助初学者通过图文互参,理解经文。熊氏图解常常是一图多用、多解。如五脏主属之图,表格式地列明五脏与方位、五行、声、色、味、液、志、变动、藏神、六气、与体、五官、数的关系,此图把体内、外关联性都集中在一起,故在解释“十三难”“十五难”“十六难”“三十四难”时,引导学者参考同一图,便于相互联系,加深理解。

(5)注音释词,更正舛误

熊氏对于《难经》中的某些字义、词义及主要内容都做了较通俗的解释,并对一些多音字、古体字、易混字的读音作了标注,便于学习者诵读。对于《难经》原文中文理不顺,或前后颠倒,或错简脱漏之处,熊氏均明确指出,并予更正。如“二十难”在谈到脉有伏匿问题之后,又见“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文字,熊氏大胆指出:“此节当在五十九难,错简在此。”

3.总结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系为初学者而作,它结合形象易解的图示法,用通俗化语言解析《难经》,或图文互参,或引经据典,或抒发己见,使《难经》的精义通俗生动地展示在后人面前,为中医经典的通俗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医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5] 。熊氏治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和学习,他对中医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播所做出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过去《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在国内没有流传,不为人知,而随着该书校注本的正式出版,其对《难经》的通俗化解析和别具特色的图解,将会为世人注意,相信它对于学习和研究《难经》者特别是初学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瑞麟.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3):61-62.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80-381.

[3]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2.

[4]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7.

[5]王树权.图注八十一难经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201.

[6]元·滑寿.难经本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12.

[7]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3: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