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温病条辨》的体例与编写特点

1.《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

(1)卷首·原病篇(引经十九条)

“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也就是说,在这一卷中吴氏引用了《黄帝内经》中与温病有关的内容加以注释,说明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是发端于《黄帝内经》的。

(2)卷一·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首)

“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这句话是说,“上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袭上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

(3)卷二·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条,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

“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这句话是说,“中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入中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

(4)卷三·下焦篇(法七十八条,方六十四首,图一首)

“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这句话是说,“下焦篇”的内容是讲述温邪侵入下焦各脏腑的病证及其治法。

三焦篇共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

(5)卷四·杂说

“杂说、救逆、病后调治”。“卷四”中,收入了吴氏的一些论文及讲述救逆法、病后调理的短文18篇。

(6)卷五·解产难

“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卷五”收入了吴氏论述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等短文17篇。

(7)卷六·解儿难

专论“小儿急、慢惊风、痘证”。“卷六”收入了吴氏论述小儿急、慢惊风与痘证的短文24篇。

“卷四”“卷五”“卷六”共收入短文59篇。这些论文并不全是专论温病的,可以说是《温病条辨》这部书的附篇。

(以上引文见《温病条辨》目录与凡例)

2.《温病条辨》的编写特点

(1)效仿《伤寒论》做法

《温病条辨》仿照《伤寒论》的体例,以条文分证,使读者便于记诵,所以名为“条辨”。又在条文后自己加了分注和按语,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并避免后人妄注,曲解原意。

(2)“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

《温病条辨》的写作特点是三焦篇中内容互相交叉、重复的问题,有的放在前面重点讲,有的放在后面重点讲,以避免重复,阅读时必须前后互相参照,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

(3)全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

《温病条辨》的结构特点是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穿插于三焦各病之中。下面把这四者在书中的作用分别简要讲解。

①三焦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书中的三焦篇以三焦辨证为“纲”,纵贯全文,其作用是以三焦来划分病变部位:上焦——心、肺病变,中焦——脾、胃、大肠病变,下焦——肝、肾病变,从而按温病侵袭人体的部位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三类不同的证候群。每一类证候群中,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证候,三类证候群之间,又有由上至下、由浅入深传变的内在联系,正如吴氏在“中焦篇”第一条分注中所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关于三焦温病的治则,吴氏在“卷四·杂说·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病在上焦,用轻宣的药物治疗,以举邪外出;病在中焦,治法虽有多种,但总的原则不外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病在下焦,肝血肾精受损,往往见虚风内动之证,治疗要用质重潜镇的药物,以息虚风。这段文字虽然简洁,却指出了三焦温病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②病名分类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中,吴氏以病名为“目”,把各种温病分门论述,实质上是依据各种温病的病因有别,治法有异,把它们按照病变的性质归纳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凡是由温热邪气致病的,都属温热病的范畴;凡是由湿热邪气致病的,都属湿热病范畴。

书中把风温、温热(《温病条辨》中的“温热”,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春温)、温疫、温毒、冬温五个病并列为一门。这五个病的病因都属温热邪气,所以它们都属温热病的范畴。

暑温、伏暑列为一门,病因有暑热邪气和暑湿邪气两种,暑热邪气属于温热性质,暑湿邪气属于湿热性质。因为病因有暑热与暑湿的不同,临床表现及治法也都有所区别。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病的称为暑热病,属温热病范畴;感受暑湿邪气而发病的称为暑湿病,属湿热病范畴。吴氏在“上焦篇”第三十五条中说:“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吴氏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强调暑病应该分为暑热与暑湿两类,二者不可混同。在“上焦篇”中,暑温与伏暑虽然分为两门,但吴氏在伏暑病名下加了按语,他说“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

湿温为一门,病因是湿热邪气,属湿热病范畴。三焦篇中都载有寒湿病,“上焦篇”与湿温同列为一门,中、下焦篇另列一门,实际上寒湿病不属于温病的范畴,但是它与湿温病都有湿邪为患,临床表现也有疑似之处,所以附入篇中与湿温对照,以示鉴别。正如吴氏在“上焦篇”第四十九条分注中所说:“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另外,“中焦篇”与“下焦篇”湿温门中都有“疟痢疸痹附”,这四种病虽然不是湿温病,但因为多是感受湿热邪气而致病,也属温病的范畴,所以在湿温门后附带提出,又因为前人对这四种病的论述较多,所以书中不作系统地详述。

温疟为一门,大多属温热病范畴,其中肺疟属湿热病范畴,因为温疟主要是上焦证候,所以仅在“上焦篇”中列为一门,中、下焦篇不再列出。

秋燥为一门,论述温燥病的辨证论治。温燥的病因是燥热邪气,属温热病范畴。“上焦篇”中附有“补秋燥胜气论”,是讲凉燥为病的,实际上不属温病范畴,但可以与温燥病对照分析。

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简表。

温病分类简表

img

由表中可以看出,吴鞠通把温病按病名分类的用意,是在于强调每个病种各自的临床特点,也就是个性。把这些病种按病变的性质归纳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又是为了突出这两大类温病各自所包含的几种温病的共同特点,也就是共性,也可以说是为了执简驭繁。

③六经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各病证中,多处提到六经辨证,其作用是以六经统括其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病变所在脏腑的定位诊断。如:太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太阴肺或中焦足太阴脾;少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少阴心或下焦足少阴肾;厥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厥阴心包或下焦足厥阴肝;阳明温病——指病变在中焦足阳明胃或手阳明大肠。

④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各病证中,也常常穿插卫气营血辨证,其作用是以卫、气、营、血来标明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用来划分病变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卫分证,标志邪气在表,邪浅病轻;气分证,标志邪气入里,正邪相争激烈,多见里热炽盛;营分证、血分证,标志邪气深入,消耗血中津液,或耗血动血,病势危重。卫分证与气分证属功能活动障碍的阶段;营分证与血分证属营养物质损伤的阶段。由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用于辨温热病,而在湿热病中就较少提及。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是用来划分病变部位,把温病分为三类不同的证候群,并标示出温病由上至下传变的内在联系。病名分类的目的,是根据病变的性质,把多种不同名称的温病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以便于执简驭繁,这是一种由杂返约的分类方法。六经辨证是用来判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可以说,三焦辨证是粗线条、大范畴的定位诊断,六经辨证则是细线条、具体脏腑经络的定位诊断。卫气营血辨证是用来划分病变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分类辨证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正是《温病条辨》这部著作编排结构的主要特点。但是吴鞠通对这四者交错运用的各自作用和内在联系却未做说明。另外,书中虽然有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温热病、以三焦辨证辨湿热病的倾向,但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本书存在的缺点。对这样纵横交错的分类辨证体系、纷繁庞杂的内容,如果不反复研讨,深入探究,是很难掌握其学术特点的,所以不少初学者往往致力于背诵条文,结果大多是虽能全篇背诵,但所获知识凌乱纷杂,仅局限于一证一方之得,对其学术体系未必能够得出完整的概念。因而不少人对这部著作做出“编排混乱”的评论,这种说法虽有失公允,但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