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心”治企业

那些难以被标准化、具象化的被归于“心治”的部分,才是一个企业基业常青的真谛。



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和阶段,老板往往会变得有点“玄”。

比如,除了关注企业经营数据、商业模式等具象的“形”与“体”,还开始探究从业情怀、公司文化、价值观等“心”与“灵”的层面。

企业是否以“心”来治理,在画风、气质上确有微妙的不同。

有的企业号称心治,其实仍是人治。价值观的执行简单粗暴,比如,上墙。

作为记者,经常出入不同的企业,常常看见一些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墙上,贴着大字:严谨、求是、开放、创新、变革、追求卓越……领导很自豪。若问这家公司的员工怎么看,他们往往会心一笑:领导喜欢搞这些东西,谁知道呢。

走心的公司是什么样呢?

从结果上看,国内某龙头金融机构3 000人的大食堂,被倒掉的剩菜剩饭,用一只小桶就装完了。从细节上追溯,领导和员工一起排队领餐盘、打饭、吃饭,吃饭后自己端着餐盘到回收处,他餐盘里的饭和菜全吃光了,一粒米都没有剩下。这家公司食堂的墙壁上,并没有贴上“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其实我们很难描述企业的“心治”是怎样的治理方式,有哪些特征,如何被量化;但为什么又一定要讨论公司需要稳定的“心力”?

因为初级商业层面的竞争进行到一定阶段,终会进入更高纬度的战场。

过去30年间,中国企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很多企业从一个小企业长大成为超十亿、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公司。但是当我们总结这30年的成长动力,发现不乏一些企业透支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甚至顾客资源,最终后续乏力。

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看懂了那么多商业模式、营销方法、产品理念,为什么仍然无法持续成功?我们预判了市场趋势、消费者需求、风口阵地,为什么挣扎着仍沉寂于这个时代?

其实,这类困境与其说是公司面临了模式上的瓶颈,不如说是构建公司发展的价值观触及了天花板。他们输在了“心力”的格局上。

稻盛和夫说:“企业中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看不见的部分。看得见的部分指的是营收、投入产出、财务状况、不动产,以及人力资源等可以量化的内容。看不见的部分就是领导者的价值观,以及员工营造的氛围,也就是企业文化。”

那些看得见的部分,已经被分拆成各种指标,可以被一一模仿践行;而那些指引公司做出一个个正确判断的看不见的部分,那些难以被标准化、具象化的被归于“心治”的部分,才是一个企业基业常青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