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明星

殷哲:追风者,新大陆与光

文/特约记者 唐 亮    摄影记者 雷 辉

在歌斐资产董事长、CEO殷哲的办公室里,隐藏着不少“历史的痕迹”。

最有年代感的是一座奖杯:“2005年湘财证券上海总部羽毛球大赛男单第一名”。

正是在2005年的夏天,湘财证券因股灾巨亏而剥离汪静波、殷哲所在的私人银行部。随后,二人离职创办当时的“异类”财富管理公司诺亚财富,并于5年后率领团队于纽交所敲钟上市。

颇显童心的是几只松鼠的玩偶,或躺在沙发上,或站在圆桌上,样子憨态可掬。

2010年,诺亚财富成立歌斐资产,一脚踏入资产管理领域,率先为中国内地高净值用户推出了投资工具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VC/PE FOF)。

外界少有人知,歌斐资产旗下母基金近年来依靠所投PE,其实分享了包括蔚来汽车、今日头条等多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红利——那几只松鼠玩偶,也是来自被投企业三只松鼠。 

最近期的“痕迹”是一张合影,一群人的前面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2013中欧CEO校友斯坦福-硅谷-巴菲特股东大会游学。

就在那次美国之行后不久,殷哲正式接手歌斐资产。经过4年多的磨砺,歌斐资产在母基金优势的基础上进入直投,并在美国增设当地投资团队,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

13年来,诺亚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是在打破过去、开创未来。用殷哲的话来说: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总是领先半步。

如今,歌斐资产已经成为诺亚财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之一,管理着中国4万名高净值用户超过1 400亿元的资产。业内有一段评价:诺亚财富是中国高净值用户保卫财富的方舟,而歌斐资产则是诺亚财富为未来预留的方舟。

“诺亚”与“歌斐”的名字,都源于《圣经》。歌斐领航人殷哲,一直在寻找新大陆和光。


新大陆

2009年底,诺亚财富决定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

中国最早的资产管理,服务的是机构而非个人。改革开放后,以外贸企业主为主力的个人财富迅速增长,个人投资者开始出现,但是他们对财富管理认知有限,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准也参差不齐。诺亚财富相当于做起了机构与个人用户之间的桥梁,帮助用户筛选理财产品、帮助机构销售理财产品。

但是,殷哲发现这几年市场面貌一直在发生变化。那就是新贵企业家正在崛起,他们更年轻、更好学,在投资理财的专业程度甚至比理财师还高。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处于后端的资产管理方,开始寻求绕过“第三方”,自建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直接接触客户。

正是基于上述观察,殷哲在诺亚财富早期最高光的IPO时刻,就提出了“资产管理的通道业务模式不可能持续”的论断。

很快,殷哲就与汪静波达成共识,上溯到行业上游,从一家“渠道公司”再造一家“投研生产公司”。而“歌斐”的名字,正是出自“诺亚方舟”的造船材料歌斐木。

然而,成立歌斐资产的提案,在董事会里遭遇否决。股东们可能认为,诺亚财富作为第三方渠道,上溯至行业上游等同公开与供应商“抢食”,可能给现有业务带来严重冲击。更何况,当时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形势正好,国内几千家公司紧随诺亚财富蜂拥而起。

同行的推崇、追捧,对市场的盲目乐观,恰恰是殷哲最担心的事情。在采访中,殷哲不断地强调一条金融投资领域的真理:做多数人去做的事情,没有超额回报;只有和别人做的不一样,才有真正的生机。

在诺亚财富内部,汪静波以知性著称,遵从内心的热情;殷哲则总是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处事沉稳而又意志坚忍。

在董事会遭遇挫折后,两人反复研讨资产管理模式,梳理投资业务逻辑,树立投研及风控的核心能力。终于,在经历三次否决后,董事会同意设立资产管理业务板块。

在诺亚财富的集团办公室里,挂着一句格言:只有迎难而上,穿越艰难,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这句格言也融入了歌斐资产的企业文化里。

2014年,由于监管趋严,信托行业萎靡,下发到渠道内的优质理财产品日益紧缺,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遭遇洗牌。然而,诺亚财富却凭借4年前的一跃,上溯至行业里充满生机的新大陆之上。


当资产管理解决痛点

如何建立与友商的差异化竞争,是歌斐资产成立后的首要问题。

诺亚财富的人做资产管理拥有一个优势,天生就懂客户。超过1 200名理财师在一线与客户进行“眼睛对眼睛”的沟通,能够理解对方的痛点,进而产生差异化战略。

殷哲注意到,随着财富增长及创业浪潮的深化,很多客户都喜欢配置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进而分享新兴产业的机会。但是,PE投资的痛点也很明显,配置起点高,动辄1 000万元、2 000万元起,不少客户止步于门槛前。同时,客户难以持续投入时间去研究多如牛毛的PE产品,一损俱损的风险很大。

这些痛点,让殷哲立即联想到美国投资市场上的一种成熟工具——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PE FOF)。

“投机式投资”与“财富传承”

母基金是集合诸多高净值个人的投资,对筛选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合进行投资的基金。简单说,母基金就是投基金的基金。由于投资的是基金组合,一位投资者放在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里的1 000万元,可能投到十几个不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里——门槛低了,风险也低了。

须知,诺亚财富在做第三方渠道时,早已累积了大量PE资源;而基金管理人也乐于有人为其对接高净值用户、解决融资问题。因此,歌斐资产做母基金拥有天然的优势,同时也避免了与原来的供应商发生利益冲突。

但是,母基金在当时属于舶来品,如何教育国内高净值用户接受母基金是一个现实难题。

殷哲至今记得,当时客户最常“刁难”理财师的问题就是:直接投资PE只交一份管理费,选择母基金投PE就要交双份管理费,凭什么?

双重收费,起初确实难倒了一批歌斐资产管理人。讲得太专业、太高深,用户不理解,进而就不会投资。引导国内个人投资者接受母基金,其实就是一个化繁为简、走入用户内心世界的过程。在摸索过程中,殷哲发现了一条道路:一定要教育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接受组合配置。虽然坎坷,但恰恰是正确而艰辛的事情。

中国早期高净值用户做资产管理,追求高收益,喜欢集中投资,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博一把”。显然,高收益对应高风险,不对基本面有深入了解而“博一把”的风险很高,并不利于做财富传承。

殷哲极力地要求母基金管理人、理财师向用户说明:一定要做跨区域、跨资产、跨策略、跨风格的综合资产组合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通过获取稳健的收益实现财富传承。而当用户选择信任组合配置,那么也就能接受母基金的投资逻辑。而为好的基金选择和组合配置付费,就好比是对风险规避付出的一种对价,在合理的范围内客户是愿意接受的。

客观上来说,歌斐资产是较早教育中国高净值人群从“赌博式投资”迈向“财富传承”的机构之一。

事实上,没有人喜欢风险。在经历了2008年股灾、2014年股灾后,中国投资者越发清醒地意识到组合配置规避风险的重要性,而歌斐资产的理财师们已经在“拐角处”等候多时。

β与α

任何对用户的简约表达,背后都具有复杂的体系,否则产品无法解决用户的痛点。

对殷哲而言,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金融投资学里的β(风险波动)问题,通过组合配置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母基金风险波动的最小化。

歌斐资产会深度覆盖至少500名基金管理人,并从中定量筛选出约100名进入初选池,再定性研究分析筛选出30~50位进入核心池,最后依据产品组合分析,投资其中10~20位业绩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并持续追踪管理。

其中,歌斐资产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帮助个人投资者接触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的优秀PE,进一步获取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红利。

与其他投资类似,母基金的投资策略同样是一道选择题,只是选择的不是末端的项目,而是处于中间位置的基金及基金管理人——这又涉及到投资金融学里的另一个问题,如何实现α(实际收益) 最大化。

为了选到那个最稳健的α,殷哲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行业内普遍都在做的定性定量分析。歌斐投研按投资团队、投资流程、投资策略和投资业绩四个维度,具体考察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将之作为量化指标。

然而,殷哲发现几乎所有基金管理人都只会呈现好的一面,漂亮的数字背后隐藏玄机。

殷哲经常遇到这样的基金管理人:专业程度很高,过去的业绩也很好,但是当下心里已经没有激情了。还有一些管理人,遇到黑天鹅事件时嘴上说没事,但心里已经崩溃了。而这些“心理因素”,并非定量分析能够触及。

因此,在第二个阶段,殷哲和团队增加了定性分析的比重,包括其公司治理与团队稳定性、投资理念和方法、产品容量、利益一致性等问题。

定性分析的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区分基金管理人的业绩是主动得分,还是被动得分,基金业绩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策略究竟有多少关联,从而剔除那些依赖一时运气,短期排名靠前的基金管理人。

歌斐资产为保周全,近年来还增设了业内少有的运营尽职调查,确保投资在风控、合规和资金托管方面最大程度的安全。

“起初看山都是山,现在看山不是山。”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殷哲和团队逐步建立了歌斐母基金的投资基本逻辑。


创新者逻辑

母基金打开了歌斐资产的局面。

殷哲至今记得,第1期母基金募资5亿元,过程还稍显坎坷;但是到了第5期,出现了认同的机构投资者,此后每一期母基金的募资过程都非常顺利。

现在,歌斐资产被视为国内母基金的开创者。然而,作为母基金的市场领导者,殷哲仍然把一切归功于团队对中国高净值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十几年来,殷哲已经习惯了每天6点就起床,在8点到公司前便对工作做好初步准备。他把这种习惯称为未雨绸缪。做二级市场的人习惯盯盘,与此不同,殷哲做得更为“落地”,代表投资者盯住最好的基金管理人,最出色的项目负责人。只有行走在行业的前沿,方能持续性地抓住市场的痛点。

2012年底,殷哲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

以往,不断有PE投资者“吐槽”持有周期太长;尤其是成立时间较早的PE,投资者熬过了3~5年零收益的非成熟期后,心态上开始“发毛”。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后,部分投资者又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PE份额变现通道亟待解决。

殷哲意识到,私募股权投资二手份额交易,可能是一个被压抑的庞大市场。他迅速组织团队做了几次调查,结果令人吃惊,市场交易需求可能超过1 000亿元。有趣的是, GP(管理合伙人)也乐见其管理的基金增加流动性,从而优化LP(有限合伙人)结构,他们都希望歌斐把事率先“挑”起来。

2013年,歌斐资产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在国内成立第1期S基金,专门做PE份额二次转受让的基金。在产品设计方面,歌斐S基金不但有基本的买一人单一份额,还有买一人多个份额、买多人部分份额的设计,恰到好处地照顾了中国投资者的投资习惯。

第1期S基金5亿元,歌斐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融资+投资全过程,市场需求可见一斑。趁热打铁,歌斐资产又上马第2期、第3期S基金。截至2017年11月,投资40多个案例,涉及GP近30个。

须知,由于节省了前期持有时间,S基金必然缩短PE持有周期,能够较快实现现金回流。第1期S基金只用2年时间就有4家被投公司上市,而不是行业平均的7~10年。因此,在歌斐资产尝试S基金成功后,同行们也开始效仿S基金。

从母基金到S基金,歌斐资产的研发路径,可以概述为“发现用户痛点-参考美国经验-中国复制-本土化-同行复制-发现新的痛点”。

殷哲经常会去美国看看,尤其是学习借鉴“股东兼母基金投资对象”红杉的投资管理经验。殷哲认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金融市场早已成熟,许多东西都值得“复制”用于中国市场。

复制,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捷径。但是在资产管理领域,尚缺乏像歌斐资产这样屡屡成功的案例。

在采访中,殷哲多次提到的一个词“聚焦”,可能正是歌斐资产成功的秘诀。

聚焦的第一层含义是分工,在产品本土化的过程中做到角色分工,调和各方利益。

2013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开发商资金趋紧,出货速度下降。购房者也受政策影响,难以抉择购房时机。

于是,歌斐资产与房多多合作成立新型地产基金。在分工体系中,基金与开发商商定首付比例,以特价折扣,用包销或团购的方式收购开发商房源——开发商实现融资;基金再将收购的房源委托房多多在其平台上销售——基金投资者没有买房也能获得溢价,房多多获得服务收入,开发商则实现互联网渠道拓展。

合理的分工,在歌斐资产的母基金、S基金里也随处可见,投资者、母基金、子基金GP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聚焦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清楚自己擅长的,做准自己的角色。

母基金虽然没有直接投资项目,殷哲却特别在意团队必须具有直投经验,尤其是具有行业聚焦经验的专业人才。歌斐资产的核心团队成员,都具有TMT、医疗医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直投经历,能够深入地自上而下开展投研,确保组合配置的β与α搭配最优。

2015年,歌斐资产以31.26亿元、纯股权PE的方式收购位于上海黄浦核心区的“歌斐中心”。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歌斐不可思议地主导了从项目获取、尽职调查、合同谈判到最终达成交易的全过程,并直接拿下了整栋大厦的运营管理。

从殷哲的介绍中,我们获知歌斐地产团队的两位合伙人,本身就是从外资行过渡到地产基金的专业人士,都已经深入研究地产运营七八年的时间。

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行业内角色特殊,而又定位精准的歌斐资产。


歌斐式资本关系

沉浮二十载,殷哲经历过诺亚财富最艰难的创业时刻。

那时,殷哲经常做各种理财讲座,台下有时只有几个大妈。

在纯粹的渠道模式中,因为产品掌握在供应商手中,而且优质的理财产品往往也不会愁卖。一旦蓝海市场被竞争者填满,诺亚财富就会被边缘化。

正是歌斐资产与其母基金的定位,延伸了诺亚财富的发展蓝图。

现在诺亚财富、歌斐资产与PE的关系,不仅仅是销售与投研生产的关系,而是LP与GP的关系,歌斐资产是基金管理人的“金主”。而且,由于聚焦、精准的战略,歌斐资产现如今还是硬核实力突出的LP。

常有基金管理人向殷哲表示,与歌斐团队沟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歌斐能够深入行业与GP探讨投资策略,透过歌斐能看到更前沿的东西……有时,甚至还能看到惺惺相惜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如今,基金管理人每天都面临机会的诱惑,跨专业、跨行业的好项目时有出没。有一次,一位基金管理人向殷哲介绍过去一个投资案例,希望得到认可。然而,殷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即便那是一个机会,也不是你的菜——基金管理人的每一次选择,都将作为履历记录在案。如果资方发现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经历属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全没有聚焦的风格,就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事实上,对有些合作深入联合发行的基金,殷哲也提出了专业、尽职的要求。殷哲告诉《商界》记者,歌斐资产必须能够参与基金策略的制定,还要参与基金投委会,对于违反投资策略的项目有一票否决权。这种深度参与,基础建立在歌斐团队本身就有足够多的项目覆盖,每一个行业及项目都经过翻牌、立项、筛选等多个环节把关。

身为母基金,却与直投无异,殷哲有更远的战略考虑。

2016年,歌斐资产增设直投业务。在外界还稍感惊讶的时刻,殷哲已经亲自飞去美国,成立当地直投团队,以母基金+直投的形式挑选美国前沿创业公司。

负责歌斐直投业务的张旭廷、王培俊,都是汪静波、殷哲亲自“搬”来的专业人士。张旭廷仍清楚地记得一年多前第一次接触歌斐的感受:“平台很大,准备很充分,我很快就心动了。”

长久的低调准备,源于投资业务存在与子基金业务重合的地带。殷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直投业务的边界,实践出了一种全新的母子基金关系。

一方面,歌斐投资与子基金是价值协调而非竞争对立。比如歌斐和诺亚在金融领域、高净值客户、房地产空间领域都有独到的优势资源,可以和子基金在这些领域有效地协同。

另一方面,母基金选择的GP团队主要是专注早期的投资基金,子基金投资A轮或B轮为主,歌斐则投C轮以后为主,在投资阶段上,歌斐资产与GP们是错开的。

挺进投资领域,有助于歌斐资产降低母基金费率。不过,犹如一位下棋的高手,殷哲的这一妙手串联起的是自诺亚财富以来积累的全部优势资源。

歌斐资产,事实上已经成为一家“全类别”机构,涵盖私募股权、房地产、公开资本市场、家族财富全权委托等多种投资类别。其中,母基金是其中的核心,S基金与直投成为补充,串联起中国高净值用户与优质PE,通过PE又连接了中国所有的风口行业与公司。拥有歌斐资产的诺亚财富,既有“融”又有“研”,还有“投”,长袖善舞于资本市场各个角色之间。

资产管理,被殷哲做成了一种“强关系生意”。


中国机会

财富管理行业、金融服务市场,离钱很近,离人性更近。过去十多年,国内财富管理机构、金融服务市场门槛貌似比较低,加上资本的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助力,整个市场进入蓬勃但无序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在牌照管理、政策措施上有明显进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针对市场上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服务,提出很多管理风险举措,还在一行三会上,在国务院建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与国际监管格局逐步接轨。整个行业从鱼龙混杂到监管步伐加快,逐渐进入公开、专业、透明的健康发展进程。

歌斐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见证者,也是探路者。

殷哲的中长期目标,是把歌斐资产做成精细化、国际化的多资产类别管理人。

歌斐资产内部已有多个成熟的行业小组,涉及TMT、消费升级等风口。歌斐与诺亚一道,与GP、企业家上下连接,通过投基金和布局项目,深度参与到行业的机遇之中。

经常地,殷哲也不由感慨,诺亚与歌斐抓住的是时代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只占经济总量1%的经济体量,成长到现在占15%的经济体量;过去难以在中国看到200米以上的大楼,现在全世界最高的楼有10栋在中国。在时代洪流中,中国亦掀起波澜壮阔的造富浪潮。高净值人群的壮大也成就了诺亚财富;当个人财富溢出,形成规模庞大的PE、VC行业,专注私募股权投资的歌斐资产也随即孕化而出;而眼下风口行业、独角兽企业不断喷涌,放眼全球唯有中国,才能持续容纳歌斐资产等新入的产业投资者。

须知,上述所有伟大的进程,仅仅发生在40年的时间里;具体到对殷哲而言,实际上只有15年的时间。

在殷哲的记忆里,诺亚财富初立时,个人客户能出资1 000万元以上的就是大客户。如今,歌斐资产已经启动了全资产配置的传承基金,仅起点金额就高达2亿元。

全委业务,实现了汪静波之前接受《商界》采访时所说的“终身服务”(详见2017年《商界》1期)。而这款产品已经打上歌斐与殷哲的烙印,投资策略遵从“聚焦”“精选”“稳健”,以及“逆向思维”,不盲从市场的大流。

歌斐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业者的梦想,也实现了许多中国人财富传承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继续放大。

歌斐人相信,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仍然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我们会有更壮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我们仍然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老龄化已经出现,同时也伴随着新的商机;当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全球的资金将会更多地聚集中国……

大势推动着行业前行。经历过几次经济循环,也享受过经济增长红利,殷哲对市场却更为敬畏。

他在采访中抛出一个思考:我常在想,今天摆在桌子上的“菜”,是否还是5年后我们还能享用的“菜”?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殷哲仍在追寻。


 编 辑:唐  婷 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