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9年11月,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并形成了由毛泽东亲自倡导、中国共产党共同培育的延安精神。

2002年3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思想、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政治方向更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考验和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真理。方向问题上不能出现偏离,否则会犯颠覆性错误。

延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并使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化为亿万群众的行动纲领。我们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确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引导人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充满了必胜信心。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方位和精神指南,这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则是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原动力。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民族救亡的历史潮流中,不计生死,前赴后继,就是因为有救亡图存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必胜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延安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保家卫国,不顾抛妻别子、丧失亲友、家破人亡之危,全身心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中。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一些国民党人也舍去自己富裕安逸的生活条件和国民党方面给予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

延安时期,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精神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运用到党的革命实践之中。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其最根本的内容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石,延安精神是从实事求是中创立,也是在实事求是中发展的。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延安精神,也就谈不上延安精神的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复杂历史和丰富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后提出来的。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回顾了自己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对中国革命为什么胜利了又失败,失败了又胜利,做出了科学阐释。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确立,就是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做了正确分析后制定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其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和“三三制”等都是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决策。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更是实事求是的典型范例。延安时期,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遵守的是这一原则,而工作人员做工作也是如此。他们凡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各项工作生气勃勃,正如毛泽东所说,延安同志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延安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了这一思想路线,才制定出一整套正确的、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探寻共产党何以靠“小米加步枪而得天下”的“秘诀”时得出了一个结论:“延安道路”的精髓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在总结革命经验时曾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早在延安时期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而革命力量却相对弱小。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员只有扎根群众之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因此,毛泽东在很多文章中都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必须使人民群众从根本上翻身得解放,革命战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也就是在延安时期,随着党和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以及党对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加重,党越来越重视自己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注意总结领导群众的经验,从而使群众路线的思想进一步完善起来,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写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群众路线达到成熟形态的标志。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写进党纲和党章,这标志着群众路线的理论已为全党所接受。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引下,党形成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列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的理论付诸实践,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党的纲领。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依据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要求,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二是在具体方针政策上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解放区实行民主制度,拥政爱民;减租减息,扶助农民;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三是根据人民的呼声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习仲勋在纪念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1942年8月的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各县县长参加,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这时,天正下大雨,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延川县长刘彩云不幸触电身亡。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劈毛泽东?这话传到毛泽东的耳里,他并没有派人追查咒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派干部了解群众“骂”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过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之事,发泄不满。毛泽东调查清楚原委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20万担(每担300斤),减至16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亲近,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四是在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五是在军事上,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使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六是在经济上,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对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座右铭,成为社会的新风尚。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部队的干部战士;不论是领袖、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他们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上。真正做到,一切言行都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襟怀坦白,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极端热忱,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民众的朋友,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总之,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心,成为党群、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这种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到过延安的外国记者。美国进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后颇有感触地称赞共产党常说的“为人民服务”是“货真价实”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核心,也是与党的其他精神相比较的一个突出特点。

延安地区的特殊地位和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需要我们党培育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陇东和宁夏南部近30个县,土地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陕甘宁边区的北面和鄂尔多斯沙漠相连,南面伸延到渭河流域边缘,西面紧接甘宁高原和六盘山山麓,东面以黄河与山西为界,平均海拔高度达1000余米。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地区是漫漫黄土和滚滚流沙。这里气候恶劣,春季多风,夏季多冰雹,秋季降霜早,冬季冰雪覆盖。旱、涝、雹、冻等灾害接踵而至,连绵不断。再加上红军到来之前,军阀、官僚、地主、土匪的横征暴敛,造成了这一地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工农业生产很不发达。劳动人民终年辛劳,难得温饱,长期过着“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身穿羊皮垒补丁”的艰苦日月。红军初到陕北后,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钱,1元钱的月薪,连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毛巾、鞋袜等都无钱购买,并且还面临着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和封锁,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采用极其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的发生。这种严峻的困难局面,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何况红军到这里来的目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北上抗日,这就更需要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来进行英勇的奋斗。

因此,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在大量的著作中强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而且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贯彻到了各项革命事业之中,成为延安时期全体党员的共同行动和实践活动。特别是延安时期党所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坚持抗战而又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在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从1939年起,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的指导方针是自力更生。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大生产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到1941年形成高潮。这年初,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的全体指战员在王震同志率领下,开进了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这里是延安的南大门,方圆100平千米里古木丛生,到处是一丛丛、一簇簇带刺的荆棘和盘根错节的山桃树,并常有野兽出没,给部队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然而,根据地军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响亮地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没有农具,就用废铁自己制造;没有房子,就地搭窝棚、挖窑洞,甚至野外露宿;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摘野果,打猎充饥。战士们每人只有一套破烂不堪的衣服和难以御寒的单薄被褥。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根据地军民,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的极大热情。

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从领导到战士全面发动,全员参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劳动,亲手开荒种地,纺线织布,为军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别是三五九旅,从旅长王震到公勤员、随军家属一齐行动起来,干部们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旅长王震吃苦在前,成绩卓著,被评为劳动模范;政委左齐因在抗战中失去了左臂不能挖地,就帮炊事员烧水、做饭,并挑送上山……在干部们的带领下,战士们当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他们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每天劳动10个小时以上,使领导不得不做出“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的奇特规定。模范班长李位在一次开荒竞赛中,经过1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一位老农赞叹说:“二头牛一天才能耕二亩地,他一把镢头就能挖三亩多,真要气死牛了。”“气死牛”李位式的人物在南泥湾层出不穷,他们用惊人的毅力创造着非凡的业绩。这种“南泥湾精神”,成了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高展现。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到1943年,三五九旅开荒10多万亩,种植了粮食、棉花和蔬菜,做到了粮、菜自给有余;还养了9000头的猪、羊和数百头的牛,平均每人每月可吃到3斤肉;建设了新窑洞和平房,并组织家属纺线织布;全旅兵强马壮,衣食住行样样齐备,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稻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鱼鸭满池塘”的陕北江南。1943年9月,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时高兴地说,同志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同志们越胖了。还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在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边区军民白手起家,先后创办了纺织厂、兵工厂、石油厂、化工厂、造纸厂、火柴厂、肥皂厂等许多小型工厂,使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1938年到1944年,边区的工厂由4个发展到77个,从业人数从65人发展到1.2万人,这些工厂的创建和发展,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光纺织厂厂房是木桩子和破帆布支起来的;机器除了从山西购买的四架铁机之外,是边区修械所仿造老太太的纺车造出的小木机;工人是从部队抽调的一部分战士。炼铁厂也是自己动手打窑洞、盖厂房、修炼铁护。没有耐火砖,就用陕北的白增瓷土代用,没有焦炭,就用木炭来烧。就这样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工人的情况下,边学边干边试验,经过27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终于炼出了铁。

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的产品不仅部分或全部地满足边区军民和工作人员生产生活的需要,还远销外地,换回布匹、药品等,使延安的商店由抗战前的123家发展到1943年的473家。

大生产运动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通过大生产运动,有效地克服了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物质困难,保障了抗日经费的供给,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显示了我党抗战建国的毅力和才能,提高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经济建设工作的人才,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