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产生于我们党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过程之中,是无数革命先辈在血与火的拼搏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就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1.坚定执着追理想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丧失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成功,南征北战,流血牺牲,靠的正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的还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顽强拼搏,勇往直前,靠的仍然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且坚信这种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井冈山军民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所系。

坚定信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强大的敌人相比,革命力量十分弱小。毛泽东领导的5000余人的秋收起义队伍仅剩下1500人,就在不少人处于绝望之时,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全体指战员说道:“打几个败仗没有什么大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这里好有一比:国民党反动派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是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在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下,秋收起义部队开始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同年10月下旬,朱德、陈毅所率领的南昌起义剩余部队陷入艰苦劳顿绝境中,是朱德的一席话重新鼓舞了士气:“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才使毛泽东、朱德这两位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巨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朱毛”历史。

我们党在井冈山时期的斗争,有辉煌与胜利,也有低迷和挫折;有令人欢欣鼓舞的鼎盛,也有令人痛心疾首的失败。而越是在低迷、挫折、失败之时,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就越是突出。面对井冈山时期的“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边界阴霾四起,红军和群众中都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理智面对,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毛泽东写了大量的文章,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坚定地认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了“取得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毛泽东还坚信:“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他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和诗人气质,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正是毛泽东的这种深邃的目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仅拨开了笼罩在根据地红军和群众中的迷雾,而且指出了中国革命由小块红色根据地这个“星星之火”,必将发展到“取得全国政权”的“燎原”之势,坚定了井冈山军民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成为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2.实事求是闯新路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里,应当怎么走?亟待中国共产党人回答。然而,就党的整体来说,思想还束缚在以城市起义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未能正确回答这一根本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实践中,以勇闯新路的大无畏气概,经过艰难的摸索和创新,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正确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开辟,能够成功,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首先,中国革命在走什么路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的指导,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开辟了一条新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建立了强大的反革命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共产党再以仅有的一点弱小武装力量同敌人在中心城市血战到底,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反动统治的力量薄弱,革命力量在那里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一实际,大胆突破十月革命的模式,独辟蹊径,踏上井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井冈山道路。

其次,中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该怎么走,即在如何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问题上,仍然需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一种新的走法。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如何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各国革命的现实中也没有样板可资借鉴,而只能靠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独创去解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井冈山道路,即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的基本点: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力量十分强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根据地建设应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军队为组织形式,党应有自己的军队。二是中国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这就使得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革命问题。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命,中国革命才能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三是由于存在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所以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可能是权宜之计,但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党和红军有过一种热衷于走州过府、轻视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流寇”主义思潮。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毛泽东坚定提出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并在实践中开始了在湘赣边界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伟大创举。

总之,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是我们党勇闯新路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行动,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源。

3.艰苦奋斗攻难关

井冈山所处的湘赣边界,因地处山区,在经济上基本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密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吃饭难”。井冈山素有“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之名。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时,以70条钢枪换取了王佐500担谷子的救济,初步解了燃眉之急。湘南部队会师井冈山后,人口骤增数千,每月用粮达40多万斤,很难解决吃饭问题。士兵们“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谚语,就表明了吃饭问题的艰难。其次是缺乏冬衣、冬被。井冈山的冬天是出奇的冷,红军冬天没有棉衣穿,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没有棉被盖,有个夹被就了不起了。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中,他们穿单衣单裤御寒;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时,他们垫稻草盖稻草过夜。再次是日用必需品的缺乏。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说过:“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由于食盐的奇缺,闹浮肿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医药器械,伤病员开刀就用锯木头的锯子、剃头刀、菜刀、梭镖代替,清创用白开水,有的伤员的伤口洗后发炎、生蛆。

井冈山的物质生活如此艰苦,可红军战士没有怨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那首脍炙人口的“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的红军歌谣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渡过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生产自救和反经济封锁的斗争。一是大力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开展土地革命,帮助群众生产;二是创建根据地的军需工业,创办被服厂、军械处、印刷厂;三是开辟红色圩场,繁荣集市圩场;四是创办造币厂;五是开展群众的熬硝盐运动;六是组织全军将士挑粮上山;七是成立竹木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根据地山林物资,活跃根据地的经济。

4.依靠群众求胜利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红军干部,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对群众的具体利益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因而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为战胜敌人一次又一次“会剿”、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二是实行土地革命,从根本上为广大贫苦农民谋利益。三是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毛委员大井访贫”“朱军长送盐”“陈毅大井割禾”“彭军长分发银元”等故事在井冈山广为流传。在艰苦的岁月里,井冈山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盐,根本原因在于党和红军领导群众打倒了土豪劣绅,给了他们土地,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红军指战员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弱小的武装力量战胜敌人,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和红军得到了千百万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