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育:让孩子好好吃饭的家庭教育课
- 夏风辉
- 1313字
- 2021-05-19 18:07:47
1.4.1 日本:食育基本法
食育,最早出现在日本。随着日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青少年中出现了营养过剩、肥胖等问题,同时随着连锁快餐的引入,日本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2000年,食育的概念被提出,日本利用法律手段和社会力量,将食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
食育成为法律规定
日本人把食育做到了极致,将食育程式化、系统化,并赋予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食育在日本有法律支撑。
日本文部省在2005年以法律的形式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在全社会推进“吃什么”“如何吃”的教育,甚至详细制订了五年的推广计划。
比如,2005—2010年推广“每日早餐计划”,2010—2015年推行“和家人吃饭”和“食用本土食物”计划。
因为有了法律的支撑,食育推进计划在日本的效果有目共睹。在10年间,国民无论是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认知,还是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以及本土食品文化的传承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等和美食有关的影视作品,也从一个层面上反映了日本食育推广的成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食育有哪些借鉴之处吧!
第一,有严格的课程体系。
有了立法,还要在教育上落实下来,这就需要详尽的计划和严格的课程体系。日本食育界泰斗服部先生(日本食育师协会理事长、服部营养专科学校校长、医学博士、健康大使)就提出了食育的三大理论支柱:
(1)养成安心、安全、健康的择食能力。
(2)衣食住的传承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从共食(和家人共餐)开始。
(3)从粮食问题、环保问题等来思考全球的食育。
在纪录片《日本的学校午餐》中,可以看出这三大理论支柱是如何在幼儿园中具体实践的。学校的厨师会在空地上自己种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吃饭前学生自己动手布置餐桌,进行餐前仪式,并且老师会给学生讲解食物的来源和营养;在吃饭过程中,学生保持安静;吃完饭后,学生会主动收拾餐盘,将可回收垃圾整理好。
在日本的朋友告诉我,宝宝在幼儿园会系统地接受食育,以改善各种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令她感触深刻的是“完食教育”,简单讲,就是把食物吃完的教育。朋友女儿3岁5个月,在日本上幼儿园。每天上学之前,老师会将第二天的菜单和家长沟通。因为女儿在家从来不吃鸡蛋,所以朋友问老师:“可以不在她的饭菜中加鸡蛋吗?”老师表示,家长应该坚持让孩子尝试不再挑食。连续两三天,老师反馈,她女儿在午餐中吃到鸡蛋时,都会哭一场。但学校的“完食教育”告诉孩子,要为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把食物吃完也是一种责任。因此,孩子们都会努力吃完餐盘中的食物。如果有哪个孩子吃不完,大家还会喊着口号鼓励他吃完。
第二,5W1H原则。
日本的食育理论认为,进餐过程中要尽可能愉悦口舌、愉悦肠胃,这样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被愉快地吸收,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日本女子营养大学副校长五明纪春博士提出的家庭亲子餐桌5W1H原则,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WHY——为什么吃?
WHO——和谁一起用餐?
WHAT——吃的是什么?
WHEN——什么时候吃?
WHERE——在什么地方吃?
HOW——应该怎么做?
为了让食育不仅是校园的课程,更是家庭充分参与的社会活动,日本的食育推广者建议家长都能用这一原则来审视日常的饮食行为,一日三餐有没有耐心地和家人一起吃完?吃进去的食物都对健康有益吗?吃饭时间是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