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毫无章法——管理者的“绊脚石”

在工作和事业中,会说话的管理者,就是善于说话的好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在说话时能够准确自如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让工作顺利进行,并左右逢源。

好为人师是弊病

有的管理者容易因为自己地位比别人高,年龄比别人大,潜意识里就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有经验,比别人懂得多,因此很容易在谈话时带有说教的腔调。

当然,不能完全把说教否定,有时说教也带有正确的忠告,但这些忠告经常因带有说教腔引起谈话对象的逆反情绪,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说服教育别人,那么就该注意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我们见到的说教者经常如此说:“你必须知道我这并不是在干涉你的行为。”“现在我不喜欢讲这一类事情,但是既然今天……”“我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跟你说。”“我也许不应该讲这些话,可是我想你会明白这些话的好处的。”其实,说教者说的这些话,应该是在别人接受观点时,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的想法。而由说教者嘴里说出,说得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说教,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让他人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身为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员工空泛地说教。

喋喋不休

爱喋喋不休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讨的乞丐。他们与他人见面,张口就说“我的命运太差”,闭口就说“我的工作让我很烦”,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数小事与无尽烦恼向别人倾诉的同时,还哀叹不已。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烦恼,而别人有什么义务浪费时间听你那容易破坏心情的过分唠叨与抱怨呢?这些负能量满满的发泄只能引起别人的厌烦而不是同情。

张先生是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收入在工薪阶层中已算是颇为丰厚的了。下班后张先生与别人谈话时,总让人感到他有满腹牢骚:“我每天生活得真没劲,实在不愿意给外国人做事。我现在只有钱,没有别的,为挣这点钱,一点自由都没有,干不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真是没意思透了……”只要这样的话一出口,他就会滔滔不绝,一个小时都停不下来。如果你满心同情,真心诚意地鼓动他去从事他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去发挥他自己更大的才能,他是绝不会去干的;而且他又会滔滔不绝地给你列出其他工作是如何的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自己有一万个理由不能换工作等。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方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并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方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方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而又激动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布莱希特闻声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演讲的桌子前。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俗话说得好,浓缩的都是精华!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一般说来,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就会能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地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

优柔寡断失先机

如果将管理者对整个组织进行管理的整个过程比作下棋,那么各人有各人的下法。但最令人讨厌的就是“悔棋”,走棋之前不仔细想一想,出问题了,方知走错了一步。

朝令夕改、优柔寡断,用悔棋来比喻是再恰当不过了。朝令夕改其实是管理者优柔寡断的表现,不但削弱了命令的力量,而且会逐渐削弱发号施令者的权威:总是“悔棋”也就没人跟你下了。

同样,号令改多了,管理者的威信就没有了。没有谁愿意服从这种处世轻率,决策不顾后果的管理者。这样的管理者以后再发号施令或做工作将会越来越难,因为他们已经使得自己的部属无所适从,疲于奔命了。

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定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己言与行的慎重,即所谓三思而后行。在日常的工作中,一旦决定了的就不要轻易地改变,即使这种决定有点小毛病,只要不会对全局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可“将错就错”。当然这样说并非是让管理者“执迷不悟,一意孤行”。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管理者犯了弥天大错,却要执行到底,那么,这个组织就危险了。

一知半解

如果凡事都一无所知,心里便容易产生唯恐落于人后的压迫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心态。在绝不服输或“输人不输阵”的好胜心的作祟下,一些一知半解的管理者就会处处装腔作势,不懂装懂,以此来保全自己的面子。

这样的管理者并非是直率,就连单纯的事情他们都要咬文嚼字地卖弄一番,看起来好像是很精于大道理,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说穿了只是由于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产生的虚荣心在作祟。

但在生活中,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没有可贵之处。而和他们认真交谈后,就能够很直接地被其内心的思想所感染,这种人待人通常坦诚直率,所使用的词汇也简单明了。管理者与周围的人要靠互相感动、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如果强行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卖弄一些偏僻冷门的词汇,来表现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这在对方看来,不但和你格格不入而且无法接受你。

不难看出,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管理者与员工要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专精的地方就要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专精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都不可能包含万事万物。若没有虚心的态度与他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因为不论是一知半解或是真的无知,都同样有损交际范围的扩展。在一个杂志社有位社长N先生,不管是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故意地降低自己的声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言语中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或英语,还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而这位仁兄所出版的杂志,也永远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去评判一番。他每次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本来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会让人看作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社交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知半解还爱显摆的人。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切忌不懂装懂。

许诺容易,兑现难

在一些人眼里,管理者是什么都能做到的人,他们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既然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那就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小则向员工许诺:“好好干,年底保你奖金过万”;会在员工大会上拍胸脯:“今年一定实现销售额增长翻番”;大则在管理者面前或者媒体上豪情壮志冲云霄,当年销售额还没上千万就敢夸下海口:“再过半年超过IBM。”反正承诺不上税,说起来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就在管理者们动不动说大话、拍胸脯时,他们承诺的兑现就显得合不上拍了。真正到了日子,一看兑现不了,就避重就轻,能躲就躲了。

“重承诺轻兑现”是造成企业社会形象不佳、信用下降、企业内部矛盾及员工抱怨甚至流失的罪魁祸首。承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激励员工的信心,鼓起员工的勇气,也能打击员工的决心与勇气。因此把握好承诺与兑现的尺度,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管理者轻易许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许诺是最容易的事,而且也是最快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手段。不费吹灰之力,脱口而出,而且想说什么说什么,想说多少说多少,不仅听者群情激奋,管理者自己也深受感染,好像那让人兴奋的成果就在眼前,大家伸手可得。

但是与许诺的轻而易举相比,兑现就不是那么轻松与容易了。许多人甚至用毕生的努力也没能实现自己最不起眼的承诺,这就是现实。管理者也概莫能外。

许诺越高,兑现越难;一旦兑现不成,失望也越大。而当失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是绝望。与当时脱口而出相比,实现自己的诺言实非易事。管理者们到这时,都会后悔当时夸下的海口,结果自己难为自己。许诺不能兑现,最容易使人走向反面。很多时候员工原本的期望值并不高,但经管理者轻易许诺一刺激,期望值顿升,虽然心里也知道有些不切实际,但人就是这样,“上去容易下来难”。到了兑现时,他们只与自己的期望值对比,只要不能满足,那么就会失望,就会失去信心,下一次你再说什么他们可能都再也不信了。如果这种失望过大,到了绝望的程度,除了走人,恐怕不会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因为管理者的信用下降及对员工的不公正,会影响到企业的所有员工,兔死狐悲,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日,那么其他员工就会对企业、对管理者毫无信心。如果是在这家企业干,那一定是出于无奈,否则一有机会肯定会拔腿就走的。这种有意的不兑现,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灾难的,是用多少心血、多少钱都无法挽救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要信口开河,有一分说半分,给自己与别人都留点余地。切莫说过了嘴瘾,伤了信用,否则得不偿失,遗恨终生。

不拘小节

在日常交谈中,许多管理者都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所以不重视生活中的小节;而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节,在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形象,降低对方与他们交谈的兴趣,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作为管理者是要注意不起眼的小节。

1.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谈话中,常常会有些字句含含糊糊,让人听不清楚或者误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说则已,只要开口,就最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字,清楚准确地说出来。

2.话有杂音

在说话的时候,加上许多没有意义的杂音,这比喜欢用多余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例如有人一面说着话,鼻子一面“哼哼”地响着,或是每说一句话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咙;还有人一句话里加上几个“呃”字……这些杂音会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不快,也就是让精彩的语言,蒙上一层灰尘。

3.用字笼统

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个字去代替许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满意的场合,都用一个“好”字来代替。他说:“这歌唱得真好,这是一篇好文章,这山好,水也好。这房子很好,这个人很好。”其实,别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样的好法。这房子是宽敞,还是设计得很别致呢?

是材料很结实吗?这人是很老实,还是很慷慨、很喜欢别人呢?单是一个“好”字,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还有这样的人,用“那个”这两个字代替几乎所有的形容词。例如:“这部影片的确是很那个的,这件事未免太那个了,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个。”这一类问题,主要是由于偷懒,不肯多费一点精神去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这种习惯,所说的话就容易让人觉得笼统空洞,没有内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了。

4.过于夸张

有人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去强调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有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个意见非常重要,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戏剧,这种做法是极端危险的,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法形容的美丽。”如此这般,讲得多了,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夸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这就使你语言的威信降低了。

5.逻辑零乱

在叙述事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所以,在交谈以前,必先在脑子里将所要讲的事物整理一下,分成几个清楚的段落,摒除许多不大重要的细节。否则,说起话来就会拖拖拉拉,夹杂不清了。特别是当一个人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更容易因为感情丰富讲得特别起劲,巴不得把所见所闻全盘托出,结果却让人听起来非常吃力。

6.矫揉造作

矫揉造作有多种形式的表现,有的人喜欢在交谈中,加进几句英文或法文;有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加进几个学术性的名词;有的人喜欢把一些流行的字眼挂在口头;有的人喜欢引用几句名言,放在并不适当的地方。这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学识,故作高深;而自然、平实的言语更容易让人接受。

7.只顾自说

作为管理者,你的语言要表达出一个清晰的目标。即使有时候需要你的表达方式要含蓄一些,但一定要给员工一个清楚的目标。管理者讲话不能含糊不清,指令不明,这样会令员工难以判断,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一位世界著名记者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

交谈是两个人的事,要形成一种交流。可是自说自话者常常只说自己那方面的事,不管别人接受不接受,或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社交中的谈话,彼此是站在对等的地位。如果在这种谈话中,你一个人一直滔滔不绝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倾泻着,那对方就没有说话的机会。这样,你肯定不会受人欢迎,甚至会被别人耻笑。

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讲话欲,如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述故事,甲一个劲地说着,乙和丙也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绝,使乙和丙想说而没有机会说。我们试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说话的机会,专门听某甲的讲话,自然会没有精神听下去,只好不欢而散了。

美国钢铁大王说:“倾听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至高的恭维。”心理学家也说:“很少的人能拒绝接受专心注意的倾听所包含的赞美。”所以说,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赞美和恭维”。

你如果能够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你也就给他们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你就更容易乘风远扬,顺利抵达自己说话的目的地。

8.板着面孔说话

在人际交往中,与别人谈话,无论双方意见或说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着面孔。首先这是对双方交谈的一种不尊重,其次也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谈话也只能是不欢而散。

与我们交往、谈话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早已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和同事;一种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谈话板着面孔,或许还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和陌生人谈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谈话的结果,只有给他们一个好印象,才能顺利交谈,获得交际的成功。

俗话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谁会驳你的面子呢?

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开朗、热情、生动,因为任何人不是受到什么强迫才接近谁、喜欢谁;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类拔萃、有成就、有名气,才去接近、喜欢这个人。而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能很快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着个面孔,无论对谁都是无益的。

9.无聊的争论

有的人为了一个字的对错争论,有的人为了一件事的虚实争论,有的人为了一个观点争论……生活中这样无谓的争论处处可见,可谓“波澜壮阔,层出不穷”。有时,你不想与别人争论,别人还会想着法与你争论。争论好像一下成了“人之常情”,但这并不奇怪,如果细究起来,实在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我们必须把在社交中如何避免与人争论当成人际交往的第一要务,加以防范和杜绝。在与他人交往中始终保持一颗澄静的平常心,从而正确认识争论,把握争论,运用争论。

基于上述理由,当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到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冷静地考虑一番,弄清楚以下几个事项:

不要为不相干的小事情争论。

不要因为虚荣心或表现欲争论下去。

自己在这次争论当中究竟能得到什么?究竟又能证明自己的什么?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不胜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很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

如果认为争论是一次积极的争论,是值得我们去争论的,那么在这过程中,我们仍需时时把握住自己。因为在争论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常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世界上最正确的,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要耐心虔诚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会使善意的争论变成有针对性的争论。需要强调一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也很常见。因为即使最善意的争论,也是由于双方的观点有分歧引起的,所以,在一开始,双方就是站在对立面的,对于对方的论点,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来,争论过程中就难免情绪激动、面红耳赤,甚至去翻对方的陈年老底。所以,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我们要控制情绪,把握自己,停止坚持不同的看法,等到双方较冷静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双方各自的失态呢。

而在你胜利的时候,你也应该表现出自己的大将风度,不要再计较刚才对方对你的态度。争辩是一回事,而交情又是一回事,切不可混为一谈。当对方向你认错的时候,不要再逼下去,以免对方恼羞成怒。

争辩结束后,你也要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可以递给对方一支烟或是一杯茶,或者要求他帮一点小忙,这样能令他们恢复愉快的心理。

10.哪壶不开提哪壶

管理者在与员工交谈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为了让员工产生亲切感,难免说一些随意的话题,但是即使关系再好,身为员工也有一些忌讳的话题,下面笔者来一一进行介绍。

(1)员工的隐私

隐私是员工所拥有的一些不愿公开的秘密。除非是员工主动告诉管理者关于他的隐私,否则不要随意去打探员工的隐私。尊重员工的隐私,是尊重员工人格的表现。如果管理者不顾员工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懵懂地去询问员工的隐私,就会影响两个人的谈话效果,还会让员工对管理者产生不良的印象,进而损害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即使是员工主动将自己的隐私告诉管理者,以此来征求管理者的意见和看法,管理者也应该注意回答的内容,不要得意忘形,像一个专家一样出谋划策、说三道四。如果员工非要管理者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作为管理者不妨给员工讲一个故事,说他有个朋友曾经也遇到这样的事情,结果是怎么样解决的,仅供他参考。这样,即使建议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结果,管理者也没有必要自责什么,员工也不会将过错归结到管理者身上。

(2)员工的伤心事

员工的伤心事不能当作谈话内容,一是因为员工的伤心事并不想被很多人知道,除非这个员工心里上有某种急于倾诉的需要;二是员工如果沉湎于伤心事中,就很难和管理者交谈下去,因此管理者要极力回避员工的伤心事。虽然同情别人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但是提及别人伤心事的办法终究不是高明的谈话方法。

(3)员工的尴尬事

当得知员工有些尴尬的话题时,管理者一定要回避。因为尴尬的话题一说出来会使员工觉得特别别扭。尴尬的话题是他人的禁忌话题,管理者在会见员工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员工对哪些话题十分尴尬。

管理者的讲话技巧

讲话技巧需要一定的技能去表现,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一名想要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和掌握这种技能,然后才能获得想要拥有的成就。可以说,会说话的管理者,必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他们的事业成功打下基础。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测试一下自己:

1.会不会听话

一位管理者要想会说话,首先得会听话。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对方,考虑对方的反应,坦白直率;说话的时候不可唯我独尊,把别人排除在外面,因为说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他人发生兴趣。所以,说话要清晰、明白、坦率、易懂,而且要给足对方说话的时间。

2.有没有伤害到别人

在日常交往中,管理者不要轻易揭露员工的隐私,更不要去“打击”员工,这是管理者与员工谈话的最基本准则。

管理者在谈话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首先要尊重对方,其次要诚恳。也就是谈话时要掌握分寸,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语言。即使对方确实有缺点也不可抓住不放,喋喋不休。礼貌的做法是委婉批评,适可而止。总之,不论谈话内容如何,只要你对别人尊敬,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3.有没有“我”字满天飞

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总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招致别人反感。有人说:

“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的确,很多管理者们在说话中总是“我”字挂帅。比如,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主人10分钟内用了几十个“我”字:我的车子、我的别墅、我的花园、我的小狗,我想……令听众十分反感。

如果我们在说话时,不顾忌听众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4.有没有用情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美国著名政治家林肯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林肯的座右铭。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说话者如果感情不真切,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也不能打动听众的心。

用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让听众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语言如春风化雨,在润物无声中,发生磁铁般的影响,唤起听众的热情,这样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发生“共振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近70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激动得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泗横流。他的这一次演讲,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作为管理者,如果语言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华而不实,也许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得不到听众的心。所以,管理者只有讲谈时说理虔诚、语调亲切、激情迸发、内容充实,才会达到字字吐深情,句句动心魄的效果。

5.有没有冷落他人

曾经有人说过:“谈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时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要想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并对你有好感,就不要让他们“冷”在那里。

因此千万记住,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谈话的时候不要遗漏任何人,用你的双眼环视着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将来对你的事业前途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

6.有没有打断别人

别人在说话时,有打岔习惯的人最容易惹人厌烦,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一名管理者,轻易打断别人说话不仅仅会显得缺乏修养,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一定的压力,让别人感觉和你谈话很不舒服。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要用他人的话来打岔,也不要提出不相干的意见,更不要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岔。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打断别人讲话。除非他们的讲话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把时间拖得太久,或受到众人起哄,或者说话的人口出狂言而旁若无人时,打岔才会显得必要。同时,还要能够从与他人的交谈之中,测定他们说话的意图,增加自己对他们的了解,跟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友情。善于说话的人,一定也要敢于说话,并有巧妙的言辞和精彩的语句。如果不敢于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便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一般高水平的口语交际都具有表述语体规范、吐字清晰、思考周密、详略得当、表意准确、反应敏捷等优点。而在一般的交际口语表述中,通常会出现有语病的现象,不仅增加了他人理解的困难,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严重的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因此,语病现象是高水平的口语交际和一般的口语交际中,要尽量避免或消除的现象。

我们平时说话中的常见语病有以下几种:

(1)表述简略

表现为其本人自认为表述完毕,而听者却还不知所云。在叙事、状物、抒情时,虽然对于话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但同样找不到话说,不得不三言两语结束。

(2)口齿不清

这里指表达功能正常而“口齿不清”者,这种现象是与过去的缺乏训练有关。在口语表述时心里一紧张,加之原本不习惯朗声说话,结果难免使人感到口齿不清了。要纠正这种情况不太困难,只要有意识地加强朗声阅读和当众表述的训练即可。

(3)重语现象

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是在表达中,经常下意识地重复已经说过的话,给人一种啰嗦好笑的感觉。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缺乏语言训练者身上,多年从事口语训练的人有时也有这种缺点。所以,对初学者而言,务必从训练初就严格禁止,一旦形成习惯,改正就困难了。

(4)表述散漫

其特点是在表述时把握不住中心,东拉西扯,而且越说越远,甚至到后来连自己都不知道最初的话题是什么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思维机制的主控功能不强,表述中思维运动的主方向不能紧扣话题向前延伸,在交际中很容易被非主题因素所左右和干扰。如不注意改正,就很难成为口语交际的高手。

(5)语不连贯

即同一话题有时可看做几个子话题和分话题,话题的完整表述要由各个分话题的完整表述综合而成。而“不连贯”性则表现为多个分话题表述的不完整。

通俗地说,就是一件事(或一个方面)没说完就扯到另一件事(或另一个方面)上去了;而第二件事(或方面)也不等说完,就又扯到第三件事(或方面)上去了。这其实是心理和思维运动在紧张状态下的无序运动所致。

(6)赘语过多

由于赘语词占据了表述时间,结果干扰了信息交流。语言交际主要依靠表述内容,赘语与表述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交际时从语言表述的“外部”强加上去的。它对于信息交流,反而具有某种阻隔作用,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7)节奏过慢

即通常所谓的“拉长腔”。还有则是语句之间停顿时间过长,即所谓“半天说一句”的情况。有人觉得语言表述时间长、速度慢,显得庄重稳健,能增加语言分量。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觉。

(8)节奏过快

这种现象给人的感觉像是“开机关枪”,以致对方在理解表述意图时会感到吃力。而在与他人对话时,则表现为“抢话”,即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把话题揽过来自己说,或者自己另起一个话题打断了别人的话题,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有一定交际能力的人身上。

综上所述,语言交际中的各种语病主要有:表述时思维机制的主控功能不强,思维运动与发声运动表现为一种“不同步性”;表述时发声器官运动乏力,且思维速度偏慢;表述中因紧张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等。

纠正语病的办法,主要是接受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多做朗声表述训练。在训练初期,则可多做有文字底稿依托的朗声表述,这样有助于养成“先想好了再说”的习惯,有助于强化表述时思维机制的主控功能和实现思维运动与发声运动的同步性。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因紧张而导致的表述心理障碍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