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②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③。
【注释】
①桓魋:魋,音tuí,宋国司马向魋,宋桓公后代,故又称桓魋。
②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③文、行、忠、信:文,文献、古籍等。行,指躬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忠诚,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守信。诚实的意思。
【解释】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给学生。
【故事】
徐光启诚恳拜师
通过宽厚的道德人格来打动别人,达到人我沟通的目的,一直是笃实宽厚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明代末年的徐光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人心,终于让耶稣教会会长利玛窦深受感动。他们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西学东渐,也显示出儒家精神的救世力量。
徐光启,明代末期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一生在学术上勤勤恳恳,孜孜以求,尤其在天文、数学和农学上,更是成果卓著。
1596年夏天,徐光启任广西浔州知府赵凤宇的家庭教师,随赵家一起来到浔州。在那里,他结识了意大利神父郭静居,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张《万国全图》。郭静居指着地图给他看中国在哪里,欧罗巴洲在哪里,意大利在哪里。
徐光启看后十分惊异,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除了中国之外还有那么广阔的地域。这使他非常倾慕,当他知道这图是耶稣教会会长利玛窦所绘时,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找到利玛窦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在郭静居的指点下,徐光启几经周折,多次追踪,终于见到了利玛窦。徐光启和利玛窦一见如故,从天文、地理谈到数学,非常投机。利玛窦用欧几里得的《原本》举例,对比中西方教学特点的一番谈论,使徐光启一下子便迷上了《原本》。
徐光启恳请说:“先生,可以把你的《原本》一书借给我看看吗?”
利玛窦笑了,他摊开两手说:“可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先生读不懂。”
一种对科学强烈追求的欲望,使徐光启下了一个更大的决心,一定将《原本》译成中文。徐光启为了学习西方科学,为拜利玛窦为师,1603年,他全家加入了天主教。第二年他又考中了进士。
在徐光启再三的请求下,利玛窦终于开始向他讲授《原本》和绘制地图的方法。
利玛窦规定每两天向徐光启讲授一次。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黄沙弥漫,徐光启总是按时到达,恭恭敬敬地听利玛窦的讲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终于弄通了欧几里得《原本》。他发现该书着重阐述数学的基础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推理,确实能弥补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
徐光启建议利玛窦说:“这段时间先生不辞辛苦,精心讲授,晚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的要旨。请先生继续赐教,与晚生一起把该书译成中文,名字可否定为《几何原本》?”
在徐光启的精神的鼓舞下,利玛窦终于答应试一试。《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终于开始了。整个冬天他俩都是在灯烛下度过的。
徐光启白天要去办公,只有晚上才能与老师一起译书。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难,书中专用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只能由两人琢磨决定,经过多次推敲,反复修改,才定下来。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名词,想几个晚上,改了10多次还不满意。有时一个章节译完了,但因文字艰涩难懂,就推翻了再译,直至文字准确,通俗易懂时为止。
时光荏苒,他们俩人从大雪纷飞的季节译到了桃李花开时节,译完了前三卷。他们没有时间去游春赏花,继续奋战,终于在5月前译完了前六卷。
初稿译完后,徐光启又反复修订了两遍,最后终于定稿了。1607年,《几何原本》印出来了。《几何原本》的装帧十分精细,第一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印着《几何原本》4个大字,还注明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
徐光启和利玛窦看着他们共同心血的结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表达了真诚的师生之情谊。
利玛窦神父去世后,他的墓地改建工程于1611年夏天竣工,11月举行葬礼,徐公光启先生率领北京的教友们参加,并主持仪式。
主持丧礼的徐光启,更是悲痛万分。他没有顾及自己高官显宦的地位和尊容,任凭悲伤的泪水扑簌簌地落下。对利玛窦离世的忧戚和不舍,使他禁不住伸出双手,和落棺的随从们一起拿起绳索,帮助他恩师兼益友利公的棺椁葬入地下,让他安静地长眠于此。又亲自拿起土铲,为利公覆上黄土。
徐光启亲手埋葬了恩师利玛窦之后,并未按惯例把下棺的绳索一起掩埋掉,而是保留下来收藏,作为对恩师益友利公玛窦神父的敬意和纪念。
唐寅求教绘丹青
谦虚谨慎,礼求教诲的精神,也是笃实宽厚美德的重要内涵。明代文人唐寅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自幼喜欢画画,父亲在他13岁时,就让他在店中帮忙干活,不再上学,画出得意的画就贴在店墙上。
据说唐寅绘画的启蒙老师是才子祝允明给介绍的。有一次,才子祝枝山来到酒店喝酒,很喜欢墙上的画。就问老板画是由谁画的。唐寅的父亲回答说是儿子画的。祝枝山很惊讶地要求见见孩子。
祝枝山在得知了唐寅的家境贫寒之后,决定帮助他找一位丹青妙手来教他画画。不久,祝枝山带着画师沈石田来到了酒店。沈石田也很欣赏唐寅的画,但想考考他才气如何,就为他出了一个字谜:“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是树,这是什么字?”
唐寅略一思考就说出了谜底是个“彬”字。沈石田很高兴,就收下了唐寅。
唐寅聪明伶俐,很快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这个时候,沈石田已经倾囊相授,觉得再教下去,可能会误人子弟,于是就离开了唐家。
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渐渐地滋生了自满情绪。有时端详着自己的画,心里说:“蛮不错嘛,差不多了。”
唐寅的妈妈看出了他的想法,问他说:“你怎么不画了?”
唐寅说:“我已经画得挺好了。”
妈妈又问:“你看咱们这儿哪座山最高?”
唐寅不假思索地说:“南山最高!”
妈妈说:“你登上南山去向远望望,比它高的山还很多呢!”
唐寅听了妈妈的话,明白了她的用意,便带上行李和画笔,到外村拜师去了。
唐寅拜周臣为师。周臣在当时极有名望,是书画界的高手,能画山水画,也是花鸟画的丹青妙手。唐寅到了周先生门下,看了他的画真是耳目一新,长了不少的见识。唐寅想,我原以为是绘画第一了,却不过是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就是那么一小块。
周臣很喜欢唐寅,认认真真地传授技艺,哪里要浓墨重彩,哪里要轻描淡写他都一一指教。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年过去了。
有一天,唐寅偷偷地把自己的画和先生的画比较一番,觉得自己和先生差不多了。再说,自己离家一年多了,很想回去看看妈妈。
唐寅的一举一动,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和妻子研究一番,决定在后花园的一个小屋里为唐寅饯行,这间小屋平时总锁着,唐寅从未进去过。
唐寅被先生请进来,一边吃着饭菜,一边细细打量着室内陈设。他突然发现,这屋子好奇怪,四面墙上都有门,但没有窗子。顺着门往外望去,只见后花园里好一派春景,处处可见柳绿花红,鸟巢蝶影,顽石跌宕,溪水穿行。看到如此美妙仙境,唐寅想,自己来了一年还没到此一游呢!
这时,先生说:“唐寅,你想家了吧?”
唐寅点了点头,眼圈都红了。
先生又说:“你的画本来画得不错,又在我这儿学了一年,可以出师回乡了。你看怎么样?”
唐寅已经喝得半醉了,说:“谢谢先生一年来的教导,我不会忘了老师的。”
先生又指了指门外的景色,说:“我这个园子,一向对外人保密的,今天对你可以破例。你到后花园去愉愉快快地玩吧!”
这时,唐寅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走过去就想一步跨出门槛,可是,不料竟被撞了回来,头上还鼓起了大包。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扇门明明开着,怎么会是死的?他再跨另一扇门,照例被撞回来。3个门都出不去,他的头上早肿起了大包。
先生和师娘笑得前仰后合。师娘说:“唐寅,你喝多了!”请仔细看看那是门吗?”
唐寅这才细看,原来,三面墙上的门和门口的景色都是老师画上去的。
唐寅头上碰了这三个大包,心里立时清醒,顿有所悟,明白了先生的用意,马上跪倒在地,连声说:“弟子错了,弟子和老师相差甚远就骄傲起来,请先生原谅。我不回家了,请先生再赐教3年吧!”
师娘忙把他扶起来,说:“知道自己错了就好,以后虚心学习就行了。你妈妈看你来了,正在前厅等候。”
打这儿以后,唐寅黎明即起,画到深夜,毕恭毕敬,勤勤恳恳地跟先生学习。
3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先生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啪”地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地一声就往窗上跳。
结果,大狸猫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先生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4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吧!”
由于唐寅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家。他才气横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唐寅的一生中为后世人贡献了巨大文化财富,他的画作题材广泛,挥笔自然,风格别具,雅俗共赏,深受各个阶层志士仁人乃至庶民百姓的赏析与青睐。
顾贞观赋词救挚友
在笃实宽厚传统美德中,友情常常发挥出惊人的力量。清代文学家顾贞观就在友情力量的驱使下,做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大义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笃实宽厚传统的最好继承和发扬。
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顾贞观和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同为江南才子,一个填词,一个作诗,在清代初期的文坛上崭露头角,名气大震。早在青年时代,他们就诗酒交往,过从甚密,或蠡湖泛舟,春郊驰马;或围棋击筑,谈诗论文,志趣相投,肝胆相照。
1657年,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当时有人不断揭发考场弊端,引起顺治帝震怒,决定钦定试期,亲加复试,以核真伪。吴兆骞就和其他所有中举者一起被押往北京复试。
在考场上,除考官罗列监视外,还在堂上摆着桎梏等刑具,堂下排列着举刀持棍的武士,而且每个举子身边还有两个护军夹立监视。
在这种气氛下,参加复试的举人大都战栗不安,失去作文赋诗的灵感,有的甚至连笔也握不住。吴兆骞虽有才华,但也受到环境的影响未能终卷,结果以舞弊定案,被杖责40大板,送至8000里外的宁古塔去戍边。
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常常半道上就被虎狼恶兽吃掉,能在那里活下来的也是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几乎就没有人能够从那里出来。
吴兆骞被遣送到黑龙江戍边后,顾贞观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悲伤。当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一信时,得知他戍边的苦况不禁凄伤流泪。
1671年冬,在北国一个寒夜,吴兆骞万万没有想到,在流放10多年的荒蛮之地见到了好友顾贞观,两人抱头痛哭。当下,顾贞观对吴兆骞许下诺言:5年之内,一定帮助好友重归江南故里。
顾贞观回到北京后,多方奔走,倾心相救遇难之友,不惜放下所有做人的尊严,叩拜侯门为赎金集资。但10多年过去了,事情却没有进展,因而每每念及便痛心疾首。
1676年冬,顾贞观寓居北京千佛寺,于冰雪中感念良友的惨苦无告,作《金缕曲》二首,代书信寄出。《金缕曲·季子平安否》写道: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金缕曲·我亦飘零久》写道: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词中的那份对至爱亲朋的侠肝义胆,令人钦佩也让人叹惋唏嘘。两阕只如家常说话,痛快淋漓而婉转反复,念友心迹,一一如见。《金缕曲》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都十分巨大,以至于感动了后来解救吴兆骞的关键人物纳兰性德。
事情是这样的,顾贞观作此词不久,结识了当朝相国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22岁的纳兰性德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但他对顾贞观提出解救朋友的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很是为难。顾贞观这时拿出了《金缕曲》给他看。
同样是情深义重之人的纳兰性德,一读之下,竟是泪倾如雨。他对顾贞观说:“不玉成此举者,非人也!给我10年时间,我把这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
顾贞观一听急了,几乎喊着说:“10年?他还有几年好活?5年为期,好吗?”纳兰性德含泪点头应允了。
后来,至情至义的纳兰性德果然信守诺言,与其父倾覆重金,终于在承诺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681年使吴兆骞活着回关。
以纳兰性德相国公子、朝廷侍卫的身份,救赎吴季子尚需5年,可见此举成功有何等样的困难。若非“情义”两字,又哪有这一段伤心的佳话!
51岁的吴兆骞入关后,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形容枯槁发须皤然的老翁,在宁古塔的凄苦生活,使他过早地衰老了。当他出现在纳兰性德家里时,看见墙壁上书写着一行大字:“顾梁汾为吴兆骞屈膝处”,不禁放声大哭。
纳兰性德把吴兆骞留在家中担任授读,可惜他已是一段膏蜡燃尽的残烛,到54岁时就因病逝世了。
顾贞观写给吴兆骞的二阙《金缕曲》,因为纳兰性德在祭吴兆骞的文中曾说,“金缕一章,声与泣随,我誓返子,实由此词”,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顾贞观与吴兆骞间的惊世友情,是以性命相托的生死之情,也是情深义重的朋友的一种形态。由于它体现的是友情的极致,温暖醇厚,诚朴恬淡,绵绵悠长,因而成为人间友情佳话,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张曜虚心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征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皇上改任他为总兵。
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
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我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
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
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
张曜在山东任上时,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杰出谋士范文程
范文程出身名门,自小喜欢读书,才思敏捷,擅长谋略。努尔哈赤,他自愿投效,但未受重用。皇太极继位后,发现他的才智并委以重任,使之成为其主要谋士之一。从此,范文程开始了他辅佐清朝4代皇帝的谋略生涯。
1629年冬,皇太极亲率大军,由龙井关、洪山口越过长城,直通北京,遭到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坚决抵抗,双方激战至北京城郊,相持不下。清军久攻不下,伤亡越来越多,粮秣补给日益困难,一筹莫展。
此刻,范文程向皇太极献反间计。当时后金军俘获两个明朝太监,皇太极先密令部将故意议论与袁崇焕有密约,使被关押的太监得以偷听;然后又令后金军放走一个太监,使其返回明廷报告崇祯皇帝。
一向猜忌而多疑的崇祯帝果真误信了袁崇焕与清军有密约,随将袁崇焕从前方召回并将他逮捕下狱,不久即处死。
祖大寿闻之大为惊骇,顾不上当面清军,慌忙带自己手下兵将逃归锦州。
就这样,范文程的一条反间计,不仅为皇太极除掉了一个战场不能战胜的宿敌,反而使明军自己让开了一条通道,使清军得以从容退出关外。由此,明清的军事对抗,骤间产生了不利于明朝的转化。
1632年,皇太极率满洲八旗和蒙古各部兵马穿越兴安岭,远征察哈尔。不料,林丹汗得知情报后,采取坚壁清野,驱富民及牲畜,渡过黄河,丢下一座空城。
待皇太极率数万大军疲惫不堪赶到归化,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时,已是人走城空,无吃无喝,一片狼烟。早已人疲马困、粮秣告罄的清军每日都有士卒饥渴而死。数万人马只得靠猎取黄羊为食。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若从原路返回,因沿途地薄民穷,将士无所得,部队无所食,千里兴师,徒劳而返,必将名利俱失。但是,若兵马深入明境,抢劫一番,却又苦于师出无名,不敢贸然行事,真是计无所出。
于是皇太极让范文程等献计。
范文程认为,唯有深入,方为上策,但必须以“议和”来当幌子。他进而解释道:“可先写信与明朝近边地方官员,要求议和,并限住日期,立候结局,谅南朝皇帝,人多嘴多,近边官员也不敢担当,届时便可借为口实,为所欲为。”
皇太极如茅塞顿开,立即采纳了他的计谋。一方面致书明大同、阳和、宣府等地官员,要求议和,并以10日为限;另一方面挥师直奔宣府、张家口,沿路纵兵掠民,满载而返。
结果,正如范文程所预料的那样,直至清军劫掠而去,“议和”的协定尚未及回复上报。
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皇太极爱才,欲招降为其效力。派诸多人前去劝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骂不绝口,令众人无可奈何。
于是,皇太极又派范文程前去试试。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一句不提投降之事,只与洪承畴天南海北、谈古道今地闲聊。其间,房梁上有积尘溅落在洪承畴的衣襟上,洪承畴好几次用手轻轻弹掉。
这个下意识的小动作,一般人谁也不会留意的,但范文程敏锐地观察到后,露出了宽慰的自信。他向皇太极献计:“洪承畴根本不想死,他对身上穿的破衣服都能爱惜,何况自己的身家性命!”他鼓励皇太极不要灰心,只要耐心地等待和劝说,洪承畴定会被说降的。
果不其然,经过范文程等人耐心而巧妙的游说,一向信誓旦旦,要以死报国的洪承畴终于投降了。
1644年,清王朝拟再度伐明,但对这次出征要达到什么战略目标并不明确,对是否入关也犹豫不决。
正在举棋不定时,范文程提出:“明朝覆亡,已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秦朝的灭亡一样。现在机会难得,稍纵即逝,要当机立断,果敢地挥军入关,挺进中原抢夺明朝天下。”
以往清军也曾数度入关,但主要是为了掠夺。上至将帅,下至兵卒,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但对此次入关,范文程特别强调,要一改昔日掳杀传统,必须申严纪律、秋毫勿犯,以使中原地区百姓,向风归顺。
同年4月底,清军进军北京。当得知崇祯皇帝已缢的消息后,为了迅速稳定政局,安抚民心,范文程建议采取以下政举和措施:
宣布为崇祯帝发丧3日;起草檄文,自称为“义师”,打出为大明臣民“复君父仇”的旗号,把矛头转向李自成等农民军,这不仅为清军入京找到了堂皇的借口,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明军民的抵抗;各衙门官员俱照录用,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官员同满官一体办事等。
由于范文程采取了恰当的对策,为清政权在北京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越发显出范文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超乎群雄的显赫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树大招风”。随着范文程地位的上升,声望过隆,引起了清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贵族官员的忌妒和不满。一向好独秉大权的多尔衮也在许多政策及用人等问题上与范文程发生分歧。
1645年8月,多尔衮以国家事务各有专属,范文程素有疾病,不宜过劳等借口,开始限制和削弱他的权力。随后,又因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问题,范文程被多尔衮以擅自辅政为由,下法司勘问。
虽然这次没有罢他的官,但范文程已深知自己的处境和今后该怎样处理与多尔衮的微妙关系了。他处处小心从事,既不使自己冒尖,更不干出风头、授人以柄之事,免遭不测。
1648年3月,独断专行的多尔衮由于贵族内部权力争斗的需要,并毙了肃清王豪格。
在此前后,多尔衮曾多次命其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祖实录。范文程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处理不好将殃及安危,但他又不能违命不从。于是便托词养病,闭门不出,采取软拖的办法,以免遗患未来。
1650年,多尔衮病死。翌年初,多尔衮被指控生前有谋逆行为,依附多尔衮的刚林、祁充格等人,被控犯有“妄改太祖实录”之罪而被杀。范文程虽也参与此事,但因既非多尔衮一党,又未留下把柄,仅被处以革职留任,不久又官复原职。
就这样,范文程不仅机智地避开了一场政治争斗,而且又很快地得到新主福临帝的信任和重用。至1652年,范文程官升至议政大臣,这是此前所有汉人从未得到过的宠遇。
1653年5月,福临为治理好国家,整顿朝纲,特请范文程研究治国安邦之道。范文程坦诚地说:“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释回,始克荷天休而济国事。若人主愎谏自用,谁复进言?”
范文程的这番话,实际上是要福临以过去多尔衮独专朝政而引发内部派斗为教训,要善纳群言,能听进不同意见,才能使君主的决策能顺乎民心民意,合乎潮流。
在此之后,范文程又提出了兴屯田,招抚流民;举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大小,不避亲疏恩怨等重要建议,多被采纳并实行。不仅如此,他还对朝中那些敢于直言不苟、秉公不阿的臣僚给以爱护。
1654年8月,范文程进升少保兼太子太保。但他此时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多次上书请求修养。福临不愿失去这样一位杰出谋士和得力助手,命他暂不到任,待病稍愈,立即前来就职。此外,福临还特别加封范文程太傅兼太子太师。
然而,明智而又深谋远虑的范文程,就此谢政隐退,安度晚年。1657年,福临又给范文程加官一级,并将他的画像收藏在皇宫之内。
1666年8月,范文程去世。后来,康熙帝玄烨亲笔书写的祠堂匾额说他有“元辅高风”。
近代第一人臣林则徐
林则徐自幼勤奋好学。他14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1岁被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22岁被聘为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幕僚。林则徐在27时岁考中进士后,从此步入仕途。
林则徐的仕途很顺畅,在鸦片战争之前,先是任翰林院编修,利用这里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的有利条件,刻苦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后历任两浙盐运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在职内,他一心为民,在兴办河工、治理漕运、兴屯垦田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爱戴。
在1837年至1838年间,鸦片就像洪水一样涌进我国。鸦片是一种有强烈麻醉性的毒品,被当时的英国商人输入我国后,既毒害了我国人,又给清朝的财政造成了很大损失。
林则徐深知鸦片的危害,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查获了近5000支烟枪,当众刀劈火烧,收缴了大量鸦片,仅阳县就缴获鸦片一两万千克。
为了帮助吸食者戒烟,林则徐提出了6条禁止鸦片的办法,如配制断瘾丸,强迫吸食者戒绝,大举搜查烟枪、土膏等,使许多吸毒者戒除了烟瘾。
为了禁烟,林则徐还上书道光皇帝主张禁烟。他在奏书中尖锐指出鸦片的危害,无情地揭露了鸦片受贿集团和吸食者的关系。
道光皇帝看了奏章后,他用笔在上面加了圈。他感到问题的严重:军队是坐天下的命根子,军饷是维持统治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靠,那是不堪设想的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道光皇帝同意了林则徐禁烟的主张。
1838年,道光皇帝下令召见林则徐进京商议禁烟对策。同年11月15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深知这次去广州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但他向自己的师友表示,自己的“祸福死生,早已置之度外”,要尽一切努力,除掉鸦片这一毒患。
林则徐来到广州后,看到街头上,一些骨瘦如柴、脸色黑灰的“大烟鬼”,有气无力地缩身在墙角里,不住地打着哈欠,鼻涕眼泪一齐往外流。那些商贩守着店铺货摊,却无人来买。
身穿便服进行私访的林则徐看到这令人心酸的情形,心里非常激动。他觉得要想彻底禁烟,非得先从内部整顿不可,一定查出并严办那些走私鸦片的汉奸和贪官,让老百姓的精神振奋起来。
于是,林则徐用种种办法,终于查清了走私鸦片的情况,严惩了一些违法官兵和烟贩子。然后,他发出了通告。
其主要内容是:
一切外国商人必须在3天内缴出全部鸦片,并写出永远不再贩运鸦片的保证书。今后如再查出鸦片,按犯罪论处,货物没收,犯人处死。
林则徐宣布的3天期限已到,但目中无人的外国烟贩却拒绝交出鸦片。这时,林则徐下令传讯英国的大烟贩颠地,开始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直接的斗争。
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从澳门赶到广州,把颠地藏到商馆保护起来。林则徐闻讯后,立即命令中国军队包围了英国商馆,并下令暂停中英贸易,以示警告。
由于林则徐采取了坚决措施,200多名英国商人终于被迫交出了20283箱鸦片。当时,美国在广州的商人也被迫交出了1540箱鸦片烟。
面对这么多鸦片,林则徐决定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他叫士兵在海滩上挖了两个方形的大池子,都有15丈见方,叫销烟池。池的前边挖有涵洞,后边连水沟。销烟前,先把水从沟里引进池里,再制成卤水。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率领广东各级军政官员,来到虎门海滩边的高岗上,亲自指挥和监督销毁鸦片。这天,天气十分晴朗。成千上万的群众闻讯赶来,海滩周围人山人海。
销烟开始了。
一队队打着赤膊的工人和士兵们把鸦片箱子抬来,用斧头劈开,将鸦片切成碎块投入蓄有卤水的销烟池里。销烟池上搭着木板,站在木板上的工人和士兵,把早已准备好的石灰用铁锨撒入池内,还用力地搅拌着。
不一会儿,池里的卤水和鸦片翻滚起来,烟油上冒,烟渣下沉,一股浓烟冲天而起,直上云霄,霎时间弥漫了海滩的上空。
虎门海滩销烟连续进行了23天,到6月25日止,林则徐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全部销毁。面对这一场面,海滩周围万众欢腾,无不称快。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反抗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虎门销烟成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林则徐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
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估计到禁烟可能会引发英军侵略我国,便积极备战,筹备海防,准备迎敌。
他一面请求朝廷加强海防,各海口派精兵严守;一面亲自察看海口,修筑工事,添置武器,整顿水陆官兵。他倡导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住村庄,又招募水勇,协助水师抗敌,号召民众参战。
与此同时,林则徐冷静分析了中英双方情况,提出了坚守炮台,以守为战;信任群众,利用民力的战术。在林则徐的鼓舞下,广东人民个个摩拳擦掌,随时准备战斗。
1840年6月,英军果然开始发起进攻。当时的英国政府派出48艘军舰,由懿律和义律率领海陆军4000人到了广州的海面上,此时又增加到海陆军1万人。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还没登陆就遭到中国军民的痛击。
我国军队和渔民趁着潮退,乘着小船搜查到他们,用火箭、火罐和喷筒等武器主动进攻,烧毁了英军不少船只。
从此,英军不敢在海岸附近停留,成天在海面上游弋,得不到淡水,只能用布帆兜接雨水救急,后来连食物来源也发生了困难。
英军在广州附近站不住脚,便沿海岸往北进攻,想寻找一个突破口。
道光皇帝和清朝政府并没有做打仗的准备,当英军攻陷舟山群岛的定海,又北上到达天津的白河口的时候,他们就吓慌了。
本来就反对禁烟的那些大臣趁机向皇帝告林则徐的状,说是他禁烟失当,得罪了洋人,要让英军撤退,一定要惩办林则徐。
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于1840年10月将林则徐等人革职查办。
1841年3月初,林则徐前往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广州各界人士怀着极其惋惜的心情,纷纷赶来为林则徐送行。林则徐无限伤感地离开了广州。不久,道光皇帝下旨将林则徐遣戍新疆伊犁。
1841年8月,林则徐挥泪北上伊犁。
1842年12月,林则徐到达伊犁。除夕之夜,人们都在辞旧迎新,而林则徐却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非常担心祖国的前途。
林则徐在新疆,不忘边防。他行程1.5万多千米,历经8城,倡导开发荒地。兴修水利,实行屯田。
林则徐在新疆推广的坎儿井,当地人称为“林公井”。对开发边疆、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
1850年11月,林则徐又被重新起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执行任务。不想在赴广西途中,他病逝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
中兴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此后,中进士、入翰林,又历礼部等各部侍郎。
1852年,曾国藩前往江西,主持乡试。但当他南下时,其母逝世,遂获准还乡,丁忧守制。
1853年初,太平军从广西迅速向湖南进军,直逼南京。咸丰帝命令吏部左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国藩弃文就武。
曾国藩从办团练开始,创立湘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以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是一般绿营的3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3年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是枪炮刀锚的模式,帆樯桨橹的位置,他无不亲自演试,殚思竭虑。他还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1854年,曾国藩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朝廷中有人谗言,说曾国藩在湖南一呼百应,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收回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即今天的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同年8月,曾国藩为避免朝廷怀疑,上奏请求裁军,朝廷准裁湘军2.5万人。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准备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次年冬,清政府改派李鸿章接替,命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国藩编练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捻军势力,集中显示了他的军事思想的过人之处。其战略战术,很值得今人借鉴。
对曾国藩来说,有一件事不能回避,这就是他曾经在“天津教案”事件中声誉受损。客观地讲,当时曾国藩也只是秉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志行事,接替他处理此事的李鸿章对最后判决比此前并无多大改变。
除了军事功劳和外交上的事务以外,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不可忽略。
在军事工业近代化方面,他率先筹设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我国的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手工作坊,但他们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在民族工业近代化方面,曾国藩与学生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我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制造出我国的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机床,炼制出我国第一磅近代火药和第一炉钢水,造就出我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它是我国近代工矿企业的母厂,奠定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在海军近代化方面,曾国藩从轮船的制造,到海军的建制,从水兵的招募与训练,到海军经费的筹集和水师章程的制定等,都作了许多的探索,以后海军的发展,基本是按曾国藩制定的蓝图进行的。
例如,江苏巡抚丁日昌当时提出在吴淞、天津和南澳建立3支外海水师的设想,当即就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和支持。曾国藩对我国海军建设的筹划与支持,促进了我国近代海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海军的近代化。
此外,曾国藩还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此举推动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堪称无与伦比。
第一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的人格修炼不仅对他的事业有帮助,也使他身边汇聚了各路才俊,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他的人格还体现在对家人的关怀和教导上。
众所周知的“曾国藩家书”,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也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以至于使他成为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还是个文学家。他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他所做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
曾国藩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世称“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曾国藩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1872年3月20日,曾国藩因病在南京逝世。朝廷赠与太傅,谥号“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