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政治保守

【原文】

道恒无名①。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②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③,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俾道④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注释】

①道恒无名:自然界存在着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无名,这里指规律性的东西。

②俞:同愈。愈合的意思。勘校本作“雨”,帛书甲本、乙本均作“俞”。以为从古本妥。

③始制有名:原已有了一定形态的社会制度。始,本来。

④俾道:有助益性、合乎道理的(主张和措施)。俾,同裨,指有辅助性、增益性。“俾”,勘校本作“譬”,帛书甲本作“俾”。以为从古本妥。

【译文】

“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支配它。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将会自动地服从。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产生,就要知道顺应“道”的规律而止;知道顺应“道”的规律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

【评析】

任继愈认为“老子的哲学,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朴的、直观的特点,老子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老子对世界的本原,说‘无以名之,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又把道叫做‘朴’(通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有时把道叫做‘无名’(一章,“无名,天下之始”。三十二章,“道常无名”。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四十一章,“道隐无名”)。从这些例子可以证明老子书中的道,实在是混然一体‘无’名或‘朴’。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就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道”是永恒的,既如无名之朴,是极幽微的;而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运动的客观规律。

张松如说,老子的所谓“道”,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道”又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无名、朴”,并且还适用于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在整个“大、逝、远、反”的进程中,它的存在是具有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以及动静、因果等等关系性的辩证范畴。

【解读】

道是以自然规律在运作,自然的感觉是完美的,永远的这样运作,没有尽头。因为一直这样运作,所以常不会被生命者所注重甚至是发觉。因为不会被重视,所以就没有名。无名的英雄是小,无名的道才是大。道大却以小所示,因为道终不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人之道是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因为完美所以人才生命所向。

道永远以自然规律在运作,没有任何生命者可以改变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或以完美,或以恶劣,或以常态。因为自然永远自然,所以才没被生命者所发觉。执守自然完美之道运作,万物将会自己归顺,因为天地运作的方向就是完美。人以完美的方向作为就与天地一致,这就是顺其自然,所以就是天地人合一。以完美方向运作才是常规,脱离了这个常规界限就有了危险。大道莅天下分散为小道,但最终又汇聚在了一起。

【故事】

一代女皇大圣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出身于山西文水的一个木材商家庭,她的父亲曾因帮助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有功,后被封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官职。武则天在12岁那年父亲去世,就和母亲杨氏在一起生活。

637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赐名“武媚”。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唐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登基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按照惯例,皇帝去世后,皇帝的一般妃嫔都要打发出宫的,而武则天也没有生过孩子,就被送到感业寺做了尼姑。

唐高宗即位后,对王皇后并不喜欢,而宠爱着萧淑妃。还经常暗中到感业寺和武则天幽会。终于有一天,这事被王皇后知道了,她将计就计,劝皇上把武则天公开接回宫中,想借此打击情敌萧淑妃。

武则天被接回宫后,被高宗封为昭仪。她利用各种机会讨皇上和皇后的欢心,并对周围的下人也极尽笼络的手段。她凭着自己的机灵,很快在宫中收买了一部分下人。

王皇后当初本想通过武则天来击败情敌萧淑妃,却无形中又添了一个更强的对手。后来,王皇后被高宗废掉了,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趁机重用支持过自己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接着唆使他们陷害反对自己的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老臣。渐渐地,大臣们都倒向了她的一边,大权也逐渐落在武则天手里。

683年,唐高宗病死。李显即位,这便是唐中宗。但不久,李显也因惹恼母亲被废掉,接着李旦又做了皇帝,这便是唐睿宗。但武则天还是不称意,终于把李旦也废掉了,自己做了皇帝。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当时66岁。

武则天时期,政局比较稳定,人才也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人口增加了,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至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武则天执政以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她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

武则天时期的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她重视科举,大开志科。

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出身,只看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

武则天在文字上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画,曾经创造了19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如她为自己取名为“曌”,意为明月当空,名君当世,字义一看即明。

虽然武则天所造汉字都是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却能看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

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同年12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

次年,唐中宗复辟唐朝,还都长安,将她和高宗合葬于乾陵。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712年,李隆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在位的前半期,致力于文治武功。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赫然可纪。

唐玄宗亲政时,吏治腐败,官吏泛滥,中央政权的力量被削弱。因此,他开始大力整顿吏治。

唐玄宗注意任人唯贤和人才的培养。比如武则天和唐睿宗两朝宰相姚崇、名宦之后宋璟、有远见的政治家张九龄,先后成为他的宰相,这些人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但注意任用贤相,还重视对地方官员素质的培养。他把新上任的县令200多人召集到大殿,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他还建立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对他们的工作定期进行考察。对于不正当谋官的现象,更是坚决杜绝。

唐玄宗除了整顿吏治,还注重发展社会经济。在他即位之前,由于政府的勒索和大豪族的土地兼并,使均田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常常无力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简单的再生产,从而出现了天下户口逃亡过半的严重危机。

开元初期,黄河南北连年发生蝗灾。蝗虫飞来如云遮日,所落之处庄稼都被吃光了。先朝也曾遇到蝗灾,由于捕杀不力,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横尸遍野的惨景,以致物价飞涨,政局动荡。

姚崇对此十分关注,力主唐玄宗诏令郡县及时捕杀,并由官府奖励治蝗。结果蝗灾被有效地制止了,尽管蝗灾连年,灾区也未发生大的饥荒,民心稳定。

唐玄宗在位时,边区问题是异常复杂的。

他即位以前,边防危机十分严重。西域的碎叶、庭州、北方的云州以北以及辽西12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隶主贵族占领,陇右及河北人民经常惨遭劫掠和屠杀。唐朝统一的局面被破坏了。为彻底解决边区问题,巩固唐政权,维护统一,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府兵制在均田制崩溃的形势下,农民不断逃亡,兵源困难。府兵多不按时更换,教习废弛,尚武风气逐渐消失。士兵逃跑躲避,致使军府空虚。

723年,唐玄宗采取大臣建议雇佣募兵,从关内招募军士达12万人,补充作为卫士,从而代替有唐以来的府兵轮番宿卫制度,各地民丁再无轮番戍边之苦。这是当时军制由兵募到雇佣的重大改革。

雇佣兵既可吸收社会上的失业人口,缓和社会矛盾,又可常驻各地,加强训练,对改善军队的质量、提高战斗力有很大作用。

唐玄宗还通过各种措施整顿军旅。他颁布《练兵诏》,令西北军镇增加兵员,加强军事训练,不得供其他役使。还派人去检查执行的情况,代他处理有关事情。唐玄宗还注重马政工作,使军马到725年增至43万余匹,牛羊数也相应增加了。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他又诏令扩大屯田区。这样唐朝就是兵精粮足了。

经过以上准备后,唐军出兵把沦陷的地方全部收复,维护了国家的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开元年间,唐玄宗以文治武功,创成了比较清明的社会局面,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况。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逐渐使唐玄宗陶醉了,锐意进取的治国精神丧失殆尽。而在唐玄宗执政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更是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逆境中,唐玄宗郁郁寡欢,连饭也吃不进了,弄得憔悴不堪。762年4月5日,玄宗去世于太极宫神龙殿。葬于泰陵。

宋太祖赵匡胤仁政治国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先后为后唐、后晋和后汉的军官。赵匡胤18岁时娶了妻子,20岁时,就毅然别离发妻,浪迹天涯去闯荡世界。

950年,赵匡胤在闯荡中来到河北邺都,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做了一名士兵。后来郭威起兵反汉,攻入开封,灭掉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在拥立郭威的闹剧中展露身手,遂被提升为禁军的一个小头目。

时隔不久,北汉和契丹联军合力进攻后周,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

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将罗彦环、郭廷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

同时,赵匡胤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959年,后周王朝政局动荡,各地将领都暗自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防变故。赵匡胤立即率领禁军出发,开到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在那里宿营。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军师赵普派人到军中鼓动兵变,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带着人向赵匡胤高呼“万岁”。

960年,赵匡胤宣布定国号为“宋”。至此,赵匡胤成了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宋太祖。

为了稳定京城,宋太祖对后周皇族采取了优抚政策,对后周旧臣全部录用,官位依旧,甚至连宰相也仍由王溥、范质、魏仁浦三位旧相继任。又成功地平息了后周的皇族的反抗。至此,宋王朝与后周旧臣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宋太祖深知,历史上篡位弑主易如反掌,很可能威胁皇权。为了确保统治的稳固,宋太祖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巧妙地以“杯酒释兵权”,使君臣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上下相安无事。

随后,宋太祖决定,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这3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

刚刚立国不久的宋王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国家和许多由汉族所建立的割据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制订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后,开始了武力统一全国的进程。

963年,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钊出征荆湖。慕容延钊等依计而行,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高继冲归降。一个月后,湖南也被平定。

964年11月,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曹彬分兵两路,仅用66天的时间就灭亡了后蜀,取得了46个州240个县的广大领土。

970年9月,宋太祖决定攻取南汉,继续实施“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潘美等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命令后,马上就攻陷了贺州,随之攻克昭、桂、连、韶4个州,大败南汉军10余万于莲花峰下。

至次年2月,即攻克广州,南汉灭亡。宋王朝又取得了60个州214个县的领土。

灭亡南汉之后,宋军主力跨过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另一支宋军率兵攻克了常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不久即攻入金陵,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

灭南唐是宋太祖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这次战争中的“围城打援”,是宋太祖战略部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战争史上创举。

宋太祖在南北用兵,统一全国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就是削弱地方势力。

963年,宋太祖作出废除荆湖地区等各个支郡的规定,并最终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任知州的制度,使位尊权重、声势煊赫的节度使的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其次是收归各地的财政大权。

964年,宋太祖发布了一道重要的诏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于货币的部分应全部奉送到京城,不得无故占留。地方丧失了财权,自然也就无法屯兵自重了。

宋太祖为收地方精兵创立了兵分禁、厢的制度,为后代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两宋兵制中的一大特色。

宋太祖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他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不管是家庭贫富,还是门第高低,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同时严格考试制度,以防权贵豪门徇私。

与此同时,又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切实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宋太祖还一直推行广施恩德、与民休息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工商贸易,大得民心,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宋朝各地的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

宋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经济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中就有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项大发明出在宋代。

976年,宋太祖亲率大军对北汉发起了第三次攻势。10月。正在激战之时,这位胸怀统一大志、正值壮年的杰出君王在刀光剑影中不幸暴病身亡,年仅50岁。葬于永昌陵。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1162年,蒙古乞颜部酋长也速该的帐蓬里生下一个男孩,也速该以“铁木真”的名字赐给这个头生子。铁木真在蒙语里是“精钢”的意思,也速该用这个名字来表明对儿子的厚望。

在铁木真9岁那年,也速该被塔塔尔人下毒药毒死。铁木真的弟弟妹妹年龄很小,他们家既缺乏牲畜,也缺少劳动力,生活十分艰苦。幸亏他的母亲很能干,勉强维持生活。

泰赤乌的首领担心铁木真长大后东山再起,于是,他们对铁木真家的住地进行了一次突然袭击。捉去铁木真,套上木枷到处示众。铁木真逃走后,为了防止再遭袭击,他把全家迁到肯特山去居住。

几年后,铁木真和孛儿帖结了婚,以便取得翁吉剌部的支持。可是婚后不久,蔑儿乞惕部落突然袭击了铁木真的营帐。在战乱中,铁木真虽然逃了出来,但他的妻子孛儿帖却被蔑儿乞惕部落的人掳走。

艰辛的生活,接连的打击,不仅没使铁木真灰心丧志,反而更增强了他的复仇决心。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生前和克烈部的首领王罕脱斡里勒汗是结义兄弟。为了争取王罕支持,铁木真忍痛把妻子孛儿帖当初带来的嫁妆黑貂裘献给王罕,并称他为义父。孛儿帖遭俘后,铁木真请求王罕出兵,王罕欣然同意。

铁木真召集过去属于自己家族的部众,又约了自己的“安答”,蒙古札答剌氏族首领札木合,三方联军,突袭蔑儿乞惕部。蔑儿乞惕部大败,铁木真夺回了孛儿帖,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没有多久,札木合的弟弟由于抢掠铁木真的马群被蒙古部人杀了,札木合以此为借口,纠集他所属的13部共3万人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铁木真也把自己的3万士兵分成13翼迎战札木合。

双方在克鲁伦河畔的答兰巴勒主惕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就是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铁木真在这场战役中失败了。

1201年,铁木真和王罕联合,击败了札木合部。第二年,铁木真又全歼了残余的塔塔尔人,此外,弘吉拉等部又前来归顺。这样,蒙古草原东部的各部都已统一归并于铁木真的麾下。

铁木真的势力不断扩大,使王罕脱斡里勒感到威胁,王罕和铁木真的关系开始恶化。王罕纠结札木合联合向铁木真发动突然袭击。铁木真失利,他退到班朱泥河沼泽地停了下来。后来,铁木真派兵暗暗包围了王罕的驻地,然后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三天三夜激战,占领了王罕的金帐,完全消灭了克烈部,王罕逃到鄂尔浑河畔,后被乃蛮人杀死。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以后,蒙古草原上唯一还有力量与铁木真抗衡的,是西边的乃蛮部。1204年夏天,铁木真灭掉了乃蛮部,蒙古草原上再也没有可与他争锋较量敌手,铁木真威名震动了蒙古草原。后来,蔑儿乞人的首领逃走了;汪古部主动前来归附;札木合也被他的部下绑了送交铁木真,最后被铁木真处死。

这样,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

1206年,全蒙古的贵族和功臣们在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也就是大聚会,大家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并且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语“强大”的意思。

这一年,铁木真44岁。

成吉思汗成为蒙古的大汗,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阿尔泰山的辽阔地域内,操着不同语言和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蒙古民族。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建立了第一个蒙古国政权。他在军队建设、军事行动,以及文化和文法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成吉思汗对于军队建设,可谓不遗余力。他在原“千户军”基础上整编蒙古军,把全体蒙古牧民编为10户、100户、1000户和1万户,任命大大小小奴隶主为“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

成吉思汗还扩充了一支由他亲自指挥的1万人的护卫军,这支军队从人员的挑选、武器的配备到战术的训练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严格的。

成吉思汗在1205年至1209年间3次洗劫西夏,迫使对方请和,并答应每年向蒙古纳贡。

1219年秋,成吉思汗亲自率领20万军队进攻花剌子模。在后来的1235年和1252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又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横跨欧亚,建立了“大蒙帝国”。

成吉思汗还颁布了文法。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订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

1227年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途中,在清水县西江去世,终年66岁。

成吉思汗死后实行了“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坐落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