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张光送子读书

张衡是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的发明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和第一次证明了月食的成因。

东汉初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田野荒芜、粮食奇缺,百姓们靠挖野菜、剥树皮过日子,沿街乞讨、卖女卖儿的惨景随处可见。

可是,家住南阳的张光家中又添了一个男孩,给本来艰难度日的他雪上加霜。张光望了望遥远的银河,又看了看襁褓中的孩子,若有感触地对妻子说:“困难总会过去的,把心胸放大一点,孩子就叫张衡吧!衡字也表示银河和北斗星,希望张衡将来也有高远的志向。”

张衡从小就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特别感兴趣,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奥秘,更使小张衡着迷,脑子里装满了提不完的问题。

有一次,小张衡跟着父亲上山,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小张衡就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长,可到了中午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了一团。他就问父亲:“父亲,我的影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太阳在绕着我们走的缘故。”父亲回答。

“那么,晚上太阳又去哪里了呢?”小张衡紧追不舍。

“我也说不清楚,孩子,等你长大以后有了学问就知道了。”父亲也无法回答小张衡没完没了的问题。

有一天,父亲拉住小张衡的手说:“孩子,父亲知道你很聪明,想学到知识。尽管现在家里有些困难,还是决定送你到学馆学习,你要好好学习,珍惜这个机会呀!”

“我一定会好好学的。”小张衡说。

小张衡聪慧过人,入学不久,便能熟读《诗经》,并能背诵和解释文中的意思。

有一次,先生给学生讲《诗经·豳·七月》中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先生解释“流火”是指“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学生好奇地问:“‘大火星’是天上哪一颗星星?”

先生含糊不清地回答道:“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流星。”

张衡却站起来说出了与先生截然不同的解释。他井井有条地说:“先生,那‘流星’是二十八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不是落下的意思,而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接着,他又根据自己所读过的《史记·天宫书》、《淮南子·天文训》等天文书籍,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星宿与北斗星的区别。

张衡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一边说:“‘北斗星’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随着季节的变化,‘斗身’和‘斗柄’的朝向不同。”张衡的精彩解说使他的同学听得入了迷,令先生对他刮目相看。

张衡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