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教育指导
-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2639字
- 2021-05-24 17:23:12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21世纪,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不可忽视。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在新形势下,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创新之门呢?
从科学小故事入手,激趣引路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喜爱故事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授课前先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科学小故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们介绍。如果他们当中有了解的就让他们来讲。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讲授《生物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知道鲁班这个人吗?他是干什么的?知道的请举手。接着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踊跃回答。课堂气氛立刻高涨起来。看者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教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回答的很好。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船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好久也没有回声。见此情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想知道吗?”同学们立刻齐声回答“想”。接着就可以把船的历史渊源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一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给同学们讲述了有关中华武术的一些仿生动作。
如:螳螂拳、猴拳、蛇拳、伏虎拳等,以此告戒同学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学会开动脑筋。这样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点带面
好奇心是小学生有一心理特征。有了好奇才会有创造行为,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思维迸发的时候,如果没有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查阅各种资料,也不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看似古怪的问题。
举例说明:校五年级二班的袁华东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袁华东在平日里就是一个非常好奇的学生,凡是遇到新奇的东西,他总是问这问那,甚至于还亲自摆弄一番,弄个明白。他上课的时候很用心,任何问题也不放过。有一次,他主动问:“老师,我想做一个小制作,行吗?”教师说:“可以啊!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制作?说来听听!”随后他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放学后,经常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有一此帮妈妈捣蒜,他突然产生了灵感,他觉得蒜臼尽管好用,但是很麻烦。刚开始捣的时候,蒜瓣完整,很容易窜出去。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做一个大蒜挤压器。
听了他的想法,老师觉得他的构思很新颖。于是便和他一起设计制作方案,现在正在制作中。袁华东同学的举动让我深受启发。老师想:何不借此机会向全班乃至整个年级述说此事呢?在征得袁华东同学同意之后,立刻在五年级三个班中广泛宣传。通过宣传同学们受到很大的影响。几个周之后,有很多同学陆陆续续地拿着自己设计的图纸找我审阅。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科学发明往往是在刺激中产生的。
勤于点拨,创设和谐愉快的环境
教师是营造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情感纽带。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愉快地探究。我在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各种提问从来不呵斥、压抑,而是给以支持、“纵容”、倍加爱护。
举例说明:校三年级的许景辉同学,老师给他们上科学课仅有半学期,可是他非常喜爱科学。什么《百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大全》等书他都看过。有时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就主动找老师给他讲解。有一次,他在《当代小学生》一书中,看到了“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对吗?不理解,产生了疑问。于是便利用闲暇之余找老师询问。当老师详细地给他讲解了饭后轻微活动与激烈运动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之后,他非常高兴地说:“科学老师,这回我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兴趣的驱动,往往能使学生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面,我认为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应该调动学生自愿学习的主动性,随时随地勤于点拨。
举例说明:记得在一次活动课上,老师正在训练航模。有一位四年级的女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您说,夏天洗澡的时候,为什么在水中没有感觉到冷,而离开水之后就感觉到冷呢?”听了她的问话之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例。老师说:“你想想,洗手的时候,有时你没带毛巾,可是过了一会,手上的水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她想了一想,说:“手热,水被手上的热气给蒸发了。”老师说:“对呀!洗澡也是同样的道理。”她说:“噢!我明白了。谢谢老师!”作为一个新理念下的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一个平易近人、善待他人、百问不厌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
提供实验平台,在“玩”中探究
科学课的生成主要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阶段,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必须会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和好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玩”中进行探究。要探究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因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也能展现“玩”的特性,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大胆猜想。例如:在教学《小米粒水中游》一课时,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做才能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列举了很多方法。此时,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不能用手摇动或用小木棍等工具搅动,但还要让小米粒在水中游动起来,想想用什么办法?”这时有的学生说:“给水加热”。老师说:“能行吗?”此时,学生们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对不对,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实验并提出要求:
在给水加热时,小米粒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
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
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实验要求的提出,为他们的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实验观察各小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通过“玩”玩出了热对流的传递方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引导,提出新的问题:
冬天,暖气是怎样是房间变暖的?
怎样让稀饭热得快?
怎样让炉火烧得更旺?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争论最终得出了结论:
暖气使房间变暖是因为: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热后迅速上升,而周围的冷空气又迅速流过来进行补充的结果。
让稀饭热得快必须采用加热传导的方法。
让炉火烧得更旺必须使空气对流。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玩”玩出了自我观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玩出了兴趣。
科学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密切与生产生活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合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让学生真正觉得生活中充满科学,科学就在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