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1349字
- 2021-05-24 17:23:12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每章节课后都有“阅读材料、小实验、小制作”等内容。这些“小资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教材,若把课后的“阅读材料”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并且安排好课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本文谈谈处理课后“小资料”时的一些做法。
利用“阅读材料”,树立热爱科学的信念
现在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很笨,今后不可能在科学事业上有所贡献;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恰当地利用“阅读材料”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敢于献身的精神。
如:讲到“白炽灯”时,介绍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获得专利的发明就达1300多种,为找到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1600多种材料。在研究白炽灯的过程中,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常常连续几天几夜不停地实验,吃住在实验室中。这位只上过三个月小学,全靠自学成才的大发明家,除了自己动手实验,还夜以继日地阅读科学书刊和学术论文。有一次他的朋友当面称赞他是天才,他笑了笑说:“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不失时机地介绍科学家的事例,使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从而树立起为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奋学习的坚定信念。
利用课后“小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书后有些“小实验”课堂上是没法完成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取灵活形式开展活动。
如“筷子提米”、“巧找中心”、“真空不能传声”、“观察大气压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等小实验可让学生回家后单独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能力,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些学生回家找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简单易行,效果极佳。如用橡皮泥证实大气压的存在,研究沉浮条件等。这些实验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信心。有些“小实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你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比比谁的功率大”、“纸锅烧水”等这些实验,两个以上学生可以结合成一个小组进行探究,小组之间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小组成员都猜想与假设,共同讨论得出结果,可以做到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论实验成功与否,重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利用课后“小制作”培养创造能力
有位学者说过:“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容易忘,自己做出来的一辈子也忘不了。”因此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都把课后“小制作”留给学生利用节假日制作。这样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自找材料,自己设计,独立动手,独立思考,充分动脑,动手实践操作,并不断改进、创新,使之成为精品。
如有的学生把书本上介绍的“真空照相机”加以改进,筒身可以伸缩,后面加上遮光布,使成像效果更明显;还有的学生在学过重力知识之后,回家制作了一个水平仪,后来又带到学校,经同学们建议,老师指导,又在此作品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量角器,这样的水平仪既能检测台面是否水平,还能检测出倾斜角度的大小;有些同学还利用废旧材料组装作品,如废旧近视镜与老花镜组装简单望远镜等。
通过“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把机会留给学生,逐渐培养学生在动手中学会了动脑,在动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创新,培养了创造能力,养成了在实践中探索,探究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