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画

第二节 美术项目的学习

1.中国画的纸

中国绘画的底子,一为织物,一为纸。手工造纸的方法,因地理环境不同,原料不同,而处理工艺亦大有不同。大体上可分树皮纤维纸与竹纸两种。

2.中国画的墨

墨是中国画主要工具材料之一。墨的种类与性能,较为繁复,且具多种功用。大体上可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两大类。松烟墨是燃松取烟采煤,经漂、筛,去除杂质,配胶、用药、捣,丸等许多工序精心制成,是我国最早的制墨法。明朝以后油烟墨逐渐兴盛起来,主要用桐油、麻油、皂青油、菜子油、豆油等燃烧取烟,再配麝香、冰片等加胶制成。

3.中国画的笔

笔是绘画和书法的主要工具。现在木工所用的蘸墨的竹片,实际上是古代所用的原始竹笔。笔毫一般用羊毛、兔毛、黄鼠狼尾毛、鸡毛、鼠毛、马尾、鹿毛、豹毛、石獾毛等毫发材料制成。此外,还有一种以软毫与硬毫合制而成的介于软硬之间的笔,称为兼毫。书画家可根据各自的习惯喜好和绘画风格,选择得心应手的笔挥毫书画。

4.中国画的砚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砚的品种十分繁多。以其质地分,有玉砚、陶砚、澄泥砚、漆砚、瓦砚、金银铜铁砚、瓷砚,以及广泛运用的石砚;以其产地分,有端州砚,歙砚、洮州砚、青州砚、温州砚、信州砚等40多个品种。其中产于歙县的歙砚、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虢州的澄泥砚最为著称,号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优点是,色如碧云,声若金石,润如壁玉,坚硬耐用,发墨细腻,贮墨耐久,琢式精巧,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其艺术价值。

5.中国画颜料

颜料是绘画的重要材料之一。主要分为天然和人造两类。天然颜料多为矿物性的,如朱砂、石绿、朱标、朱膘、赤色等,人造颜料种类很多,包括无机和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的有钛白、铭黄;有机物质的如不溶性酞菁及甲苯胺红等。中国画颜料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上就开始使用,后至汉魏的帛画、壁画等绘画的发展,对于颜料的运用更加广泛。不过唐代以前多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染织业的发达而逐渐用以绘画。及至五代,颜料种类尤为复杂,但一部分化学颜料不及古代天然颜料之能时效持久。现代中国画颜料有块状、粉状和营状等,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6.中国工笔画绘画技法

工笔画工整秀丽,造型严谨,形神兼备,真实感较强。工笔有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没骨工笔等几种形式。白描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画法。它是依靠线本身的粗细、刚柔、方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的质感和线条的笔感情趣。

淡彩在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规律和方法。淡彩强调典雅、单纯、朴素、纯净的美。画幅以墨为主,略施淡彩。

重彩用色较淡彩用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重彩一般均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每遍施色要薄,数遍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画面上的颜色,其效果也显得厚重、沉着。重彩可分勾染法,勾填法两种。勾染法多以植物色积染套色。勾填法则均以矿物色打底,然后再采用句染法。

没骨工笔一般不需勾墨线,而用颜色直接关染。关染时采用磁染法,而不用积色法。碰染也叫撞染,是用两校毛笔,分别蘸上两种颜色,从不同方向染起,中间相碰,形成颜色自然相接,如绿色的叶子,先以深草绿染叶根。再以淡草绿染叶尖,当深浅草绿相碰时,自然形成深浅相间的草绿色。另外,没骨工笔还有注水、注色与注粉的方法,工笔画家陈之佛多用此法。

7.中国画的写意绘画技法

写意有小写意、兼工带写、大写意之分。但一般画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小写意是写意的一种,其特点是简练概括,强调笔墨趣味,在形神关系上,它不求惟妙惟肖而注重“以形取神”,部分摆脱了形的约束。小写意着重整个画幅的整体气势,而工笔则着重结构的交割。但这也不是说小写意可以不要形似,而是和工笔的要求不同罢了。

兼工带写是小写意与没骨工笔之间一种画法。有时也采用一些工笔的画法,也可采用粗画细染的方法,即采用大写意泼墨粗画,再以工笔的烘染法细染收拾,放而不野,细而不腻。大写意是在小写意基础上,进一步削繁成减,更为简括洗练。写意画一般采用先墨后色的方法,常用的技法有泼墨法(墨或色)、破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

8.中国画的指画技法

关于指画艺术,因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技法表现上,亦与毛笔画有所不同。作画的指头,指甲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秃。指甲过长,运用时则有碍于指向,只可全用指甲,而不能兼用指向,所作的线条,往往不能圆浑。指甲过秃只可全用指向,不能兼用指甲,则无助于指力,所作线条浮、软弱,不见滑力。指甲与指向两者必须相辅而相成,使能达到圆浑沉着而有骨力的效果。指画的用指,最常用的是食指,食指着纸,不是甲背,也不是罗纹的前端,而是用指头前端的左、右侧面,甲肉并下。除用食指以外,小指与大指亦常常应用,小指多用指甲作细线。与大指食指稍异,所作线条略比食指的所作线条稍细。除以上大小指及食指以外,中指及无名指是不常用的。然而有时画泼墨破荷叶等,可用食指与中指无名指合并应用。指画用墨一般来讲宜用大焦墨、大湿墨、大泼墨以及枯墨淡墨等。指画画大泼墨时,用指蘸墨,往往苦于水墨分量太少,可用小杯子,先调好浓淡的墨水在杯子内,倾倒于宣纸上,用无名指、中指、拇指三指并用,轻快涂抹,极能得到墨迹淋漓之妙、指画用破墨法,往往以浓墨破淡墨为多,以淡墨破浓墨为艰难、要学好指头画,还得从毛笔的基础入手,不能只玩玩墨趣。

9.中国画的减笔画技法

减笔画为南宋画院画家梁楷所创,他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自成一格。“减笔画”,要求画家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豪放的作风,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精神气质。如《李白行吟图》就是典型的“减笔”画风格,画家以几笔粗放的线条勾出诗人的身躯,又以轻盈流畅的笔墨刻划诗人的面部,画家力图把诗人豁达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表现出来。减笔画一般多用线来表现人和物。因为线比较明确而又概括,面较易平板,点则易琐碎“减笔画”即注意于用线,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画背景,以空白作为画的对比。

10.中国工笔画人物技法

起稿,先用铅笔或木炭条在图画纸上认真、准确地把人物造形画下来,注意人物形与神的刻画,用线条要准确、肯定。再将草稿拷贝到宣纸或矾绢上,然后再把拷贝好的宣纸或绢绷到一块尺寸大小相同的画板上。

落墨,落墨时以深浅不同的墨色,按人物和其它物象的结构关系及质感、立体感的要求,用不同的线勾出、从线和墨的运用上,就把人物的皮肤和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了。分染,为了表现人物的质感与立体感,可以根据物象的结构关系和固有色进行分染。也可以采用些光影效果,以增加表现力,为下一步的统色打下基础。

统色,根据物象及人物各部位颜色的不同,平涂罩染即可。用笔要求比较单纯,对比要鲜明,但一定要注意画面整个色调的处理。另外,在正式平涂罩染前,可先画一个色彩稿,然后再正式着色、衣服、背景和其它道具因面积大,则应用大笔渲染、着色。

整理,颜色基本完成后,最后再根据画面的需要,局部用色或墨勾一次,如头发、眼后等。

11.中国写意人物画技法

因性别与年龄的不同,画法也略有不同。一般的画法是头部可用浓墨,也可用淡墨,也可浓淡并用,这要依据具体人物与环境而定。在勾勒面部与五官时,可按结构,也可略微结合一定的明暗关系来处理。勾画后,可稍以淡墨渲染,如眼角、眼眶、鼻底、嘴角、唇中线、下巴等处,渲染以少为好,不要留笔触。

人物的手、足较为难画,尤其手更难一些,画时只要抓住指尖、指中关节及基部关节等处的基本形,手指就可画好。同时注意性别、年龄、质感的不同。如女性的手,柔软而有弹性,男性的有力、沉厚。脚的画法,基本上同手的画法一样,但用笔可比手更粗实些。

衣服画法,浅色衣服,用勾勒法。深色衣服,用没骨泼墨法。用勾勒法时,较薄织物,用线可略细些,坚挺些;较厚织物,用线较粗壮些。这样可表现出不同质感。要注意表现结构的衣纹。不是结构衣纹,可大量省略,同时要注意衣纹的组合与疏密关系。

着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人物画的色彩,基本上用浓淡的固有色。女性以朱磦为主,男性以赭石为主,面色白些的可适当调粉。写意人物着色,一般情况下,水分宜大些,色彩淋漓渗化,使色墨融为一体。

12.中国山水画的技法

唐朝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唐末、五代、北宋时期,山石才有皴,这是山水画一大发展。前人对自然界的山石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勾皴方法;经过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这些方法又在不断发展充实着。传统的华法种类繁多,常见的皴法有:披麻皴、折带皴、米关皴、斧劈皴、拖泥带水皴等。勾皴的用笔可分为中锋、侧锋、逆锋。要注意穿插交错,疏密聚散,长短曲直的变化。擦是不带笔触的皴,在用笔时,要注意虚实关系处理,并增强山石的“厚重”感。点的用笔要注意节奏,要有大小,快慢,横竖的变化。染,可以用淡墨染,也可用淡彩染,要做到墨不伤笔,墨不碍色,色不得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但在实际作画中,也不能过于机械地照此程序去做。画法步骤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应以所要表现的物象特卢为依据,灵活地进行画面处理。

13.中国工笔花鸟画技法

起稿,先以木炭条定出大的运动线、简略的布局安排以及结构处理,后以铅笔详细地画出各局部的具体结构与动态,要交割清楚,不可含糊。铅笔稿按正稿要求勾成重墨线,然后把铅笔线擦掉,即为底稿。制正稿时,将熟绢或熟宣纸蒙在底稿上。用宣纸轻轻擦一擦,以便容易落墨。一般情况下,浅色花以淡墨勾,深色花及叶子均以重墨勾。分染时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水,分染要适当留出空白处,以显示下一步骤统染的颜色。如染遍数较多,中间可夹染一次胶矾水。罩染也称统染,一般情况下,把所需要的色调好,要轻、要匀,染的次数不宜过多,最直反复涂抹。整理,它主要是收拾画面,调整关系,其中包括点花蕊。工笔勾染的点蕊,一般叫“立粉”。花蕊的颜色要浓,点的粉要立得住。点蕊的原则是浅色花配深色花蕊,深色花配浅色花蕊。其目的在于造成色彩的明度反盖,起到点睛的作用。

14.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

一般情况下,写意画采用先墨后色的方法,即先用墨来画,再赋色完成。深颜色的花,可用颜色直接画。浅颜色的花,可以先勾墨笔,然后赋色。枝干用笔就需要不同的笔法处理。草木柔软娇嫩,宜用中锋。苍老枝干挺拔苍劲,宜用侧锋或逆锋。叶角有互生、对生、轮生之分,形状有大小、宽窄、长短、多少的不同。故画叶时,要根据叶的生长规律和结构。可以用墨画,也可以用颜色画,同时也可以色、墨混合画。

写意画鸟,大多采用以墨或色直接点染,或者用墨打好底色而后着色的方法。其步骤,可先从头部画起,再依次画背、翅、尾、胸腹、爪。也可先从背部画起,再画翅、尾、胸腹,最后画头部,再添画爪子。

15.中国画的用笔技法

我国制笔的选料、有柔弱强健不同;笔头的制法,有长短胖瘦之各异,故在书画时各有特色。羊毫圆细柔顺,含水量强,笔锋出水慢,运用枯墨湿墨,有其特长,作画时,调用水墨颜色,变化复杂,非他毫所及。紫毫、鹿毫、獾毫强劲,含水量稍差,笔锋出水快,调用水墨颜色,较单纯,易平板。

学者可依各人习惯与画种不同,选择其适宜者用之。执笔要指实掌虚,笔在指间,可使笔锋上下左右,灵活自如。并须悬肘运笔,则全身之气。可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直达笔锋,则全身之气力,可由笔锋而达纸面,由纸面而达于纸背。

运笔要点与点相联,画与画相联。点与点联得密些,即积点成线集点成面之理。点与点联得疏些,远近相应,疏密相顾,正正斜斜,缤纷离乱,而成一气。线与线联得密些,即成线与线相并之密线和线与线相接之长线。线与线联得疏些,如老将用兵,承前启后,声东击西,不相干而相干,纵横错杂,而成整体。使画面上点点线线,一气呵成。

16.中国画的用墨技法

墨不是单纯的墨色。它有极其丰富的墨色变化和表现力。我国古代绘画,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为主色,故称丹青。唐宋以后,渐向水墨发展,而达以墨为绘画之主彩。如墨之烟质不精良,制工不纯利,虽有好纸笔,在能手运用之下,亦黯然无光,难出佳品。用墨要注意两点:一是“研墨要浓”。二是“所用之笔与水,要清净”。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不会出现灰暗无彩的毛病。画家用墨难于用笔,我国绘画,由魏晋以至隋唐,均以浓墨线为主、吴道子作人物山水也是如此。自王摩洁,始用渲淡,王洽始用泼墨。然而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有笔无墨非也。有墨无笔亦非也。画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破墨须在模糊中求清醒,清醒中求模糊、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泼墨须在平中求不平,不平中求大平。然而必须注意泼墨、破墨、积墨三者的联合应用,方能神而明之,变化万端。

17.中国画的用色技法

我国祖先,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与西洋绘画的红黄蓝为三原色不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不同的色彩赋有不同的感情,画家往往用色来表达他的感情。中国画常用的颜色有墨、藤黄、石黄、土黄、胭脂、洋红、朱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等三种)、石绿(也分头绿、二绿、三绿等三种)、白粉等。但基本上常用的有洋红、赭石、花青、藤黄。色彩的爱好,人各有不同:老与少,有不同;男与女,有不同;此地域与彼地域,有不同;此民族与彼民族也有不同。画家应求其所同,应求其所不同。我国民间艺人配色口诀云:“白间黑,分明极,红间绿,花簇簇,粉笼黄,胜增光,青间紫,不如死。”总之在使用颜色时应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离色,即能融合一体,又能显示墨的韵味,才能产生一种淡雅、朴素的效果。

18.中国画的用水技法

墨法、笔法虽妙,主要还是由于对“水”的运用所致,没有很好地掌握用水的技法,是不会产生好的艺术作品。黄宾虹(画语录)云:“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笔蘸墨调水画在宣纸上才反映出墨色变化,水调不好,墨色无光彩。墨的浓、淡、干、湿都是通过水的调节而形成的。如齐白石画虾,虾身、虾头。虾脑都是用墨调不同分量的水画成的。作画时某个局部出现过浓、过板时,可随即用一支干净笔蘸些清水于其上进行点画,以便冲破开那些不理想的部分,产生一个新的效果,这叫水破墨。再墨破水,先把纸用清水刷湿,或在某个局部根据构图需要点点画画,趁其未干时,再以浓、淡墨进行挥毫描绘,这样水墨浑融,自然渗化,运用得当,效果极妙。比如画远山,先以清水打底子,然后以淡墨略加勾皴,显其空灵清雅。

19.中国画的用纸技法

画好国画,练好书法,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书法技法外,用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书画纸选用得当则较易发挥出水平,选用不当则常常事倍功半,因此需要在购买书画纸时认真选择。

画工笔画用哪种纸,画写意画用哪种纸,书法用哪种纸,都有一定的讲究,而且每一个品种的纸都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薄纸宜画,厚纸宜书;单宣宜画,夹宣宜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要结合个人的习惯来进行选择。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选择那些价格比较便宜的书画纸作练习为宜。例如,四川省交江县生产的夹江纸,大千书画宣、白麻纸;河北省迁安县生产的迁安宣、高丽纸,云南省生产的云南宜等。这几种纸属于练习用纸范畴,但也带有生宣纸的特性,对于初学者,可以说既经济又实惠。如果你的绘画或书法水平较高,又想长期保存的作品,那最好选用安徽省泾县生产的特种净皮单宣、净皮单宣或棉料夹宣、棉夹宣等。以上这几种宣纸可以显示出水墨淋漓,出神人化的佳境。

用生宣纸作画就要充分运用生宣纸的特色,大胆落笔,意在笔先,讲求意趣。如用熟宣纸画工笔画,作画前最好先用软纸在熟宣纸上轻轻擦试一遍,这样纸面更宜吸收墨色。画兼工带写的画宜用半生半熟宣纸,如净皮煮石重宣、净皮豆腐笺等。这类纸既可以勾画出线条,墨色又不至于润得太厉害,比较容易控制笔墨。至于书法,一般常用生宣,这样可以得到墨色鲜亮,笔墨生动的效果。

20.中国画的构图技法

构图,按中国《画论》的传统说法,叫做布局,或叫经营位置。这样的叫法,明确了这是一个画面安排问题。构图是创作构思在画面上的具象化,即用形象的安排来体现构思的一种构成画面的艺术实践。构图受内容的支配和决定,而内容又需要表现在一定的艺术形式之中,以增强美感。艺术形式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影响着内容的表现。因此,创作过程也就可以理解为把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在一个画面的过程。构图的方法和规律,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本质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美,为创作提供了经营的依据。只要我们在深入生活中,细致地观察,不断地实践,就不难在生活中寻到新颖的内容和构图形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对传统构图方法和形式的学习,因为前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表现技巧,构图规律和方法。这就要我们在学习与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切忌生搬硬套,使之脱离生活,而成为僵化,无生气的形式和教条。正如石涛所言:“无法则无所措手、有法不能为法所障。”

要想掌握构图方法,就必须探索其原理和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有普遍意义,才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构图规律简单说来,就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在画面上的具体运用。诸如:宾主、虚实、开合、纵横、牟让、详略、大小、多少等,都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而构图就是将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在一个画面里,并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21.中国画的题跋与用印技法

题跋在国画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构图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优劣。一般说来,书画。碑贴、书籍前后的题记文字,均可称为题跋。所谓题,泛指书画或书籍的题识之辞。清段玉裁说过;“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因此后人则把写在书籍、字画、碑贴等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

宋代以前的画没有题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石面等不明显的地方题个名字而已,这就是所谓的“芷款”。题跋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才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清代以后,题跋更加盛行,并成为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题跋有芷款与露款之分,也有单款与双款之分。一般常用题法有以下几种形式:其一是横款式。根据中国民族习惯一般由右向左题,字数可多可少,但要求每行字不宜过多。以保持横的形式。其二是竖式。书写的行数不宜过多,以保持坚的形式。其中单行式通称“一柱香”。其三是高低参差不齐的自然式。以上讲的横、竖两式,均应齐头,字尾可参差错落,俗称“齐头不齐尾”。而自然式则可参差错落,这种题法比较自由,但注意不要把字写得太散。题跋所用的书体,要与画的风格相统一。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题跋之后,往往还要用印、用印有三种作用:一是色彩呼应,红色的印章可以调剂整个画商的色彩关系。二是取信于人。书画家用印以表示作品的真实性,鉴赏家盖印以表示作品经过了自己的鉴别。三是“形式美”。用印后,对整幅画来说,又增加了一种形式美感,使画面更加丰富。

22.中国画的装裱技法

装裱亦称“装璜”、“装池”、“装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裱画的工具有多种,但作为一般不是专业裱画的人来说,只需准备裱台,棕刷、排笔、刀、起子等即可。浆糊一般是装裱工作者自己做,取面粉(最好是富强粉)1000克,明矾20克研成细末拌在面粉内,然后用40℃左右温水将面粉调成糊状,不要使面粉起疙瘩。紧接着将沸水较快地冲入粉糊里,边冲边用木棒用力搅拌,直到面粉由稀变稠,由白变黄时,便可停止冲水。但仍要继续搅拌,直至浆糊调匀为止。

托画是裱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托画分直托、飞托、复托三种。一般最常见的是直托。直托就是把浆水直接刷在画芯的反面,然后把托纸覆盖刷上。飞托是把浆水刷在托纸上把画芯正面朝上刷上去。复托是把浆水刷在托纸上,然后用两张干纸,一张衬在托纸下吸水,一张复在画芯上护画,复上托纸后隔着衬纸排刷粘合,适用于色墨脱化比较严重的画芯。画托好后需裁切整齐,粘合好上下左右的镶料,等候复背。复画时先在画幅背面稍刷上一些水,让画芯与镶料自然伸开。两层复背纸都刷好后,把画幅从左至右刷平在背纸上,再把复好的画整个地翻过来排刷。镶缝处要笃笃紧,然后拍浆上墙。

裱在壁上的画最少隔二三天后才能下壁,下壁时不能折迭,背面朝上平放在案上,然后打上些蜡,用研石来回砑两遍,用力要均匀,不能太快,镶缝、接缝、转边都要着重磨研,砑好后用快刀沿转边处把废边剔去,再在转边处用砑石磨光即可。装上下杆时要注意浆糊不易过多,使画保持平整干净,上下杆装好后,可在画幅背面粘上签条,鉴条长宽要适度,否则影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