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好高中物理的“七要”

(1)要有很强的自信

很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前,或者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就被“高中物理难学”,“女孩子天生不是学理科的料”之类的观点吓住了,从心里上给了自己一个消极的暗示。还没有开始就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初次接触高中物理,你就要充分相信,凭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学好!乐观对待,付出实在的努力,你一定会成功!

(2)要重视复习和预习

做到上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听课时,能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点上,提高听课效率,丰富感性认识,从而验证自己预习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也为自己在课外少留疑难问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观察是收集材料,积累数据获得感性认识和认识客观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观察要有目的性,在观察时要明确观察对象、条件、要求及观察的计划和步骤。

(4)要重在理解

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5)要学以致用

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纵横联系。随着高考模式的改革,对同学们学习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本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处理其它学科中与本学科有关联的问题。

(6)要重视练习

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训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曾说:“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

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所以说,做习题时要做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少做无用功。建议大家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于收集、整理平常练习及考试中出错的问题,让自己在这些地方不在犯第二次同样的错误。

(7)要勤动手,不浮躁

常见许多同学,上课时不认真,总认为自己这也懂,那也明白;对自己做错的习题,满不在乎,马马虎虎看过了事;看参考资料,如同看小说,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灵活运用能力,总是过于自信。

结果却事与愿违,现实经常同这些眼高手低的同学开玩笑。它们在考试时总得不到高分,他人一提醒,对出错的问题就能“恍然大悟”,就是自己独立思考时,不能做出来。听一百遍,看一千遍,不如自己动手做一遍。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还是有道理的。

物理现象课学习的方法

物理现象多种多样,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物理现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自学法

有些物理现象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是可以掌握的,教师设计几个有关该物理现象的思考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讨论思考题,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该物理现象的目的。

例如,在“噪声”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题:一是,噪声的来源有哪些?二是,噪声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零分贝的含义是什么?三是,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学生通过认真的自学,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噪声”现象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演示实验法

有些物理现象,先用生动具体的实验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该物理现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看书来解释这个物理现象;最后由教师总结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惯性、惯性现象”的教学中,先把课本所示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被打飞的棋子飞出去后,上面的棋子仍然留在原处,接着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这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看书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这是因为上面的棋子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仍然留在原处。再将课本所示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静止的小车被突然用力一拉,小车上竖放的木块倒向后方;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时,小车上竖放的木块倒向前方。

教师提问:木块为什么会倒?为什么两种情况下木块倒下的方向不同?这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问题,通过看书和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当用力突然拉动静止的小车时,由于木块和车面间有摩擦,木块底部立即随小车运动;但木块具有惯性,其上部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静止,所以木块倒向后方。

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木块和车面间有摩擦,木块底部立即随小车停止运动;但木块的上部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然继续前进,故木块倒向前方。最后由教师总结: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再让学生根据亲身体会,谈一谈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对惯性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就较深刻了。

(3)探索实验法

有些物理现象,教师设计一些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探索研究物理现象,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理解物理现象的意义。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有如下器材:一个检流计、一个线圈、一个条形磁铁、一个马蹄形磁铁、一个直铁棒、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实验电路图去研究、探索电磁感应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和条形磁体穿过闭合线圈的情况统一起来,认识到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和观察物理现象,理解得深,掌握得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物理知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

(4)讲述、讨论法

有些物理现象,学生认识和理解它十分困难,此时,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详细完整地进行理论分析,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课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物理现象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

各种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有些物理现象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更应引起注意。

如蒸发现象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如果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达到沸点,液体就沸腾了,变成了沸腾现象。

(2)现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有的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有的是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也有的实际上是完全无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排除各种非本质的联系,把现象的本质显露出来,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它的本质。

比如,烧开水的水壶冒出的“白气”,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有人认为这是汽化现象,其实是错误的。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沸水的蒸汽和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状物,人眼看来就是“白气”。又如,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3)理解物理现象的意义

各种物理现象都有各自的物理意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物理现象所揭示的物理问题,弄清其物理意义。比如,失重现象和超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间的作用力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物理现象。

(4)注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些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同时又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物理现象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蒸发和沸腾这两种现象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蒸发只能在液面上发生汽化,而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汽化;蒸发过程缓慢,而沸腾过程剧烈。

(5)注重物理现象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物理现象来解释我们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投出去的篮球能继续飞行;射出的子弹能继续飞行;各种交通工具高速运动时,遇到紧急情况,不易停下来,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又如,各种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冬天要穿棉衣;夏天要穿衬衣等等。只有运用物理规律去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才能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