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课堂教学管理工作(2)

课堂的学习环境

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另外,教室的色彩,直观教具的运用情况,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座位排列情况等,也是教室环境的一部分,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前排、中间”座位区域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并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2)对教师有着较理想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能积极地进行课堂参与,因而成绩要高于“后排、两边”学生的成绩;

(3)喜欢上课、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师友好。

而坐在“后排、两边”的学生具有与上述学生相反的特点,即:

(1)往往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缺乏信心;

(2)与教师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少,课堂上表现不活跃;

(3)对学习兴趣不大。

对此,教师应采取如下的管理对策:

对“后排及两边”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以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定期调换座位,以免部分学生总是在不利于参与课堂活动的座位上听课,形成惰性心理定势;课堂提问,巡视辅导,要以“后排和两边”座位上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

其他方面

(1)课堂的管理跨度。

课堂管理的跨度即班级的学生规模。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管理上的难度越大。

(2)课堂教学常规。

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既是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等等。这些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

(3)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

5.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中突发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问题行为,常常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危害较大。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积极主动,严肃认真。

偶发事件的发生大多带来消极后果,因此,教师对任何大大小小的偶发事件都不容忽视或草率处理,妄下结论,消极应付,推卸责任,甚至不闻不问。教师应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热爱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稍纵即逝的苗头和线索,以满腔热情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消极等待,任事件自然发展,只能贻误教育的良机,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

(2)沉着,冷静,善于控制。

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判断要正确,善于控制情绪,行动要谨慎,果断,切忌急躁,冲动,感情用事。要理解、尊重、爱护学生,事情发生后不能大动肝火,丧失理智感或疯狂地谩骂,殴打学生,严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失去作为教师的道德,失去师生之间的友情。

(3)宽严适度,掌握分寸。

任何措施和手段都应该宽严适度,有适当的分寸。因为任何方法措施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不但不会产生积极作用,还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在情感的流露、措施的宽严、批评语言的用词方面都要精心把握,尤其要把握好对学生惩罚的度,过“严”,“小题大做”,惩罚的结果让学生难以接受,还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惩罚过轻,对学生不能有所触动,叉起不到警示作用。因此,要对学生问题的性质、程度、是否重犯等作出区分,对故意惹事,影响极坏,又重复犯错者,应予以重罚;对无意行为,程度轻者,可轻罚。宽严失当,失去分寸,必然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4)满怀爱心,教书育人。

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催化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求教师以爱心为行动准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第一,针对问题,不作人身攻击,也就是只对事,不对人,处罚坏行为本身不得造成人格伤害。第二,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必须很快平息事件,使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第三,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应通过爱心培养爱心,不以责难、不当惩罚来追究过失。第四,为学生保留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易收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1)趁热加工法。

“趁热加工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语文教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坐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他正想发火,却转而镇静下来,灵机一动,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在黑板上写了《由坐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坐垫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承认了错误……

“趁热加工法”,往往能使偶发事件及时得到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是,这一方法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迫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暂时悬挂法。

就是对教室里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态度,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是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较严重的违纪事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则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同学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这位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老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小王和小张也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虎争斗”平息了下来,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纠纷。

(3)巧用幽默法。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让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教师为了继续教学过程,简单强制性地对其进行压制,那样只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同时,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这时,巧用幽默来处理偶发事件,发挥幽默的独特魅力,不仅可以让教师从容地摆脱尴尬,而且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案例:一位物理教师在习题课上讲了这样一道题: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A重3N,B重5N,求B对地面的压力。因为A压在B上,对B产生一个压力,因此B对地面的压力F=3N+5N=8N,教师经过详细的图示讲解,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正要进行下一道题时,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明白你这种做法,我认为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就是5N。”课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学生要推翻老师的观点。这位教师没有焦急,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先讲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说:“好。”教师讲:“从前,有个老农骑着一头驴到集市上去买粮食。到集市上买了一袋粮食后,老农心想:我骑着驴,小毛驴就够累了,再把粮放在驴背上,别把驴累坏了,干脆,我自己辛苦点,扛着粮食再骑着驴回家算了。”故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等同学们笑完了,教师问:“老农的这个办法使小毛驴受到的压力减少了吗?”同学们连声说:“没有。”“那么刚才那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教师又问。学生恍然大悟,那个提问的同学心悦诚服地坐下了。如果刚才这位教师重复讲一遍,那个学生绝不会心悦诚服,这就会使教学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4)因势利导法。

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某教师正在上课,课将结束时,一位不速之客一一蝉,突然从一个学生的抽屉里飞了出来,鸣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为之吸引,一时注意力难以收回。这位教师干脆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连蝉都帮你们宣告‘知了’‘知了’。既然这样,下面谁能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地总结一下?”同学们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直到下课。

(5)爱心感化法。

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差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原谅。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

一位教师上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他背后模他的动作,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装作不知。等课快结束时,老师讲:写字要模仿,画画要模仿,写文章要模仿,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得好的话,第二步的创造就有希望,也有基础。我想刚才这位同学模仿我的动作一定很像,否则引不起同学们的大笑,看来他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请他为我们表演一下他的模仿才能,让我也欣赏欣赏。

(6)自嘲解围法。

偶发事件有时来自教师的失态,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运用自嘲解围的办法,既可以避免窘迫,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案例:一位数学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后来坐在前面的一位女生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这时,老师自己一打量,发现第四颗扣子扣在第五个眼里,然而这位教师却煞有介事地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来,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练习,运用算术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应该改过来。一边说边把扣子改过来扣好。这位教师颇具匠心之处在于用轻松幽默的自嘲方式为自己解围,既纠正了自己教态的失相,避免了窘迫,又批评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毛病,同时还激活了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机智实在让人叹服。

6.课堂素质教育工作规范

面向全体

(1)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全员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目的是层层选拔因而也是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的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落实。

(2)面向全体,就是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素质教育的全员性,是指不但要保证中学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要保证他们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发展,都能成功。

(3)各科的课堂教学,都应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四五”教学模式就能保证面向全体,即三种教学形式,四个训练方式,五动学生感官。

三种教学形式是:面对全班的讲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动笔练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各种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更不是老师问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练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要把讲、问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同学间多讨论、多交流。

四个训练方式是:轻声自读,自说;同桌互读,互说;小组轮读,轮说;全班选读,选说。运用这些训练方式,既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说自练,又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一定要控制“全班选读,选说”这种训练方式的运用,因为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地说,不是教学,是表演;训的是少数,是少数表演,多数陪读,不是面向全体。

五动学生感官是: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